河北农村老太太去世,遗物发现八路军借据,惊动政府查明她的真实身份 1988年的4月,曾经的翼东地区红军总司令李运昌老人,在几位政府和部队的领导们的搀扶下,走进了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一个小村子的农户朱海青家中。老人头发花白,轻轻问着他,"你是不是小名叫冰儿啊?"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李国昌情绪更加激动,询问一位外号叫"麻利嫂"的大姐最近怎么样。朱海青一听,这是自己的母亲张翠萍呀,便十分遗憾地说母亲早些年去世了。 李运昌老人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万分地说:"她是我们红军的恩人啊!" 两人的会面要从一个装满了借据的木盒子说起,而这位"麻利嫂"究竟是谁?为什么说她救了红军战士们的命呢? 出身苦难的麻利嫂,婚后不久就失去了丈夫 1912年,张翠萍出生在兴隆县的一个偏僻小村里,她的母亲身体十分不好,于是再生下张翠萍就决定不再生养孩子了,所以就连好不容易生下的张翠萍也照顾的十分勉强。 过了四五年,因为家庭条件十分不好,张翠萍便早早地开始了做农活,只有四五岁的她,搬着小凳子站在灶火前为家里烧饭,也会赶着几里路去割猪草喂猪。 就这样,张翠萍长到了18岁,在十里八乡都是出了名的贤惠能干。很快就有媒人找上了门,把同村子的另一户村民朱殿昆介绍了她。朱殿昆踏实能干,为人很好,两个人很快就结合在一起,第二年生下了儿子朱海青。 在当时的农村里,都说"贱名好养活",也流行给男孩子起一个偏女性的名字,来为孩子积福挡灾,因此,在冬天出生的朱海青便被父母取下了"冰儿"的小名,希望这个儿子能扛过寒冬,健康的成长。 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十分幸福,朱殿昆老实又正直,十分尊重张翠萍。而张翠萍更是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对农活家务更是手到擒来,两人一个在家洗衣做饭,一个每天到田地里伺候庄稼。 张翠萍手脚麻利,人又勤快热心肠, 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忙从不推辞,总是乐呵呵地去搭把手。时间长了,村子里的人都说朱殿昆娶了个勤快媳妇,干活麻利干脆,是个有福气的人。说得多了,就干脆叫张翠萍为"麻利嫂"了。 但好景不长,1933年,仅仅成婚几年的新婚夫妻便遇到了日军占领承德。 被日军占领后的百姓们,生活战战兢兢却依旧难以保全性命,更别说向往的衣食无忧了。 但有压迫就有反抗,在灾难来临之时,总有一些英雄儿女们挺身而出。在承德地区自然也出现了一支抗日游击队。 他们的武器十分简陋,有些甚至是自制的土枪土炮,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抗战杀敌时的英勇无畏。他们常常神出鬼没,穿梭在战壕、田野、树林中,时不时地给日寇一击,让日本人十分头疼。很多阴谋诡计都会被游击队们给打断甚至破坏掉。 张翠萍的丈夫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看到几名日寇路过,就立刻藏了起来。他躲藏得很快,几个高声交谈的日寇没有发现他的踪迹,还在大声说着作战的计划。 这时,朱殿昆听到了一个重大的消息,那就是这批日寇已经摸清楚了游击队的位置,已经在制定作战计划了! 朱殿昆心中大惊,但强忍着内心的不安,等到日寇完全消失才出来。他一路跑回家中,把消息告诉了妻子张翠萍,询问她的意见。而张翠萍当机立断说道:"一定要把情报告诉游击队!" 就这样,在妻子的鼓励下,朱殿昆趁着夜色,向游击队所在的山里走去。 天还没有大亮,朱殿昆才刚到达游击队驻地边缘,还有200多米就能到达驻地。但不幸的是,日寇已经摸了上来。 上百名日寇,就在他的身后,随后一声枪响,朱殿昆被日寇射了一枪,但也正是这一声枪响,惊醒了游击队的哨兵们。哨兵们立刻打起精神,向队长汇报日寇的袭击,并紧急进行了转移。 因为转移得很快,游击队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 而朱殿昆在尸体在两天后才被游击队员找到,随后送回了张翠萍家中。 这时,大家才从张翠萍口中得知,这个男人是为了给游击队报信,才会被日军打死,死在一个本应该寂静的早晨。 游击队队长得知了之后,内心既感动又痛心,他知道,如果不是日军打向朱殿昆的那一枪,面对日军的扫荡,游击队是无法如此快速作出反应,进行转移、突围等,即使能逃出生天,也一定会受到巨大的损失。 朱殿昆的报信,也势必会引起日寇和居心不良人的举报,考虑到张翠萍孤儿寡母日后生活的安全性,队员们一致同意把母子二人接到游击队驻地,能够保证他们的安全。 在游击队中,张翠萍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革命思想 ,她不再局限于对日寇的无尽怨恨中,她把对日军的恨和对丈夫的爱都化成了革命的火焰,她日思夜想的,都是为无辜死去的丈夫报仇,更是把日本人从自己的家乡赶出去。 吃着野菜树根的她,为八路军送去了3000斤粮食 1938年,全国抗战进入胶着阶段,国民政府的抗日战役节节败退,以国军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全面失败。 此时,中共中央领导人则提出了"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正确指令 ,同时,收编了民间的游击队伍,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训练和指导,从之前的单一作战,变成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 在这时,热心积极的张翠萍也被分配了任务,手脚麻利、平易近人的她,被安排为每到一个地方动员当地的妇女们做后勤工作。 张翠萍从来不空喊口号,坐着指挥别人干活。缝补衣服、编草鞋、做干粮等等,她都是做得最多最好的一个,从来不喊苦喊累,还会调节氛围,带着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做活。 粮食紧缺的时候,她就号召大家一起去挖野菜、树根,把粮食留出来给战士们吃。山野林地中,只要是能吃的菜,不管入口有多么酸涩,都会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地就吃下去。 1941年,日寇集中火力对根据地展开了"大扫荡"。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对八路军的根据地开展了封锁政策,前后夹击下,战士们损失惨重,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张翠萍看着战士们饥一顿、饱一顿的,急得掉了几次眼泪 。人是铁,饭是钢,为了能让战士们吃上一点饭,她扮成一个老太太,游走在封锁区边缘的各个城镇,想尽一切办法为八路军筹粮。 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中,张翠萍依靠自己的一双腿、一张嘴,动员筹粮,一共筹到了三千多斤的粮食,并且想尽一切办法,把粮食安全的运到了抗日根据地。 这些带着老百姓的期盼和张翠萍心血的粮食,却让八路军领导们很是头疼。 我党有纪律,不许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收下这批粮食,是不合适的。 而张翠萍也总是真诚地劝说道"你们都饿得没有力气了,怎么能扛得动枪啊?这些都是大家一起支援的,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了早日赶跑日本鬼子,你们就一定要收下。" 的确,战士们太苦了,封锁之下的战士们别说吃饱饭,就连半饱都是奢侈,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战士们饿死吗? 老百姓捐出这些粮食,不就是希望八路军战士们能喝上一碗粥,不要饿着肚子上战场吗? 经过商议,这才决定收下这些救命粮。 但是,纪律和政策也不能忘记,于是,以我党的名义,向张翠萍写了借据,清楚地写下了借的粮食数量,并且告诉她,等日寇被赶跑了,她随时可以拿着借据找政府换粮食。 冰天雪地中,带领八路军战士们逃出封锁 到了1942年的冬天,李运昌带领的翼东军区的300余人,在激战数月后,来到了兴隆县附近,到了夜晚,驻扎在了张翠萍老家附近。 两天后,李运昌收到了一封情报,告诉他有人泄露了八路军部队的行踪给日本人,现在日本军队已经集合了7000多人的队伍,快要到八路军驻地附近了,而且所有可以出村的路口都被日寇提前封上了。 看完线报后的李运昌焦急不已,自己手下仅有300多个战士,还是刚结束战斗不久的;而日本人已经带着精兵赶了过来,7000多个敌人,这要怎么打? 李运昌内心做了最坏的打算,便坦诚地告诉战士们现在的情况,严肃地说道:""兄弟们,来的敌人有7000多个,横竖都是一个死,大家跟着我杀出去,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战士们并没有被巨大的认输差异吓倒,而是更加的积极,大声喊着"杀",一时之间,仿佛天地中只有这么一支动人的队伍了。 正在战士们准备出发时,像往常一样,来给八路军战士送饭的张翠萍拦住了李运昌的去路。 她说:"大家先不要着急。我知道一条小路,只要走过去,日本人就抓不到我们。" 平地一声雷! 李运昌十分兴奋,这是一个太好的转机了!作为一个将领,没有人比他更希望战士们能活下来。而张翠萍说的话,更是让他看到了保全所有人性命的可能性。 在张翠萍说出小路的方位在悬崖那边后,就打算跟着队伍一起走。 考虑到外边天寒地冻,还有虎视眈眈的日本人,李运昌不愿意让张翠萍去冒险,就说可以自己走,却被张翠萍拒绝了。 她脚步飞快,走在队伍前列,不理会李运昌的提议,只埋头在悬崖峭壁边小心地挪动着步伐,示意战士们小心脚下。 就这样,在崎岖的峭壁小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风雪不断地刮着。整条队伍则有条不紊地往前走着,没有人迟疑。 穿过7、8个山洞之后,队伍成功到达了附近的一片抗日根据地。 看着任务已经完成,张翠萍动身打算返回村子,李运昌则看着眼前这个倔强、热心的农妇,郑重地向她表示了感谢,并说道:"你的大恩大德,我们翼东军区所有战士们都永生难忘,有机会一定会报答你!" 张翠萍则没有把回报放在心上,因为她的心始终在这些奔波的战士上。 李运昌没有想到,等自己打听到张翠萍的消息时,已经过去了40多年,而这个热心的大嫂,早已离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热心的大嫂在分别之后,继续投身抗日中,用自己的力量为战士们做好了后勤。 是的,在之后的日子里,张翠萍四处奔走筹粮,先后筹集到了4000多斤粮食,再加上之前筹集的粮食,足足7000多斤粮食。 八路军的借据也越来越多,张翠萍都会仔细地收好,放在一个木盒子里。 永不兑换的借条 抗战胜利后,又进入了和国民党的内战时期。张翠萍知道,自己的事情如果被说出去,会引来巨大的灾难。于是,她就带着孩子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她才重新返回村子里居住。对于张翠萍来说,共产党赶走了豺狼虎豹,让她们不用再过东躲西藏的日子,就是天大的幸福了。 当时国家发布了通告,帮过八路军筹备粮食的,可以拿着借条去兑换粮食。 也有很多人去兑换,而有着一盒子借条的张翠萍却把这个盒子藏了起来,对外只说早就丢了。对于之前为抗日做的贡献,也从来不向外人提起,她每天踏踏实实地伺候脚下的土地,做一个本命的农民。 之后的日子里,日子也有艰难的时候,张翠萍也没有向国家开口,或者凭借自己之前的义举向政府寻求帮助。 没有粮食的时候,她就带着儿子到山上挖野菜吃,没有野菜了,就吃树根。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提起过借条的事情。 到了1982年,张翠萍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临终前的她,偶尔会念叨起一个盒子。 儿子朱海青虽然疑惑,也只当是母亲年纪太大神志不清了,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张翠萍离世,朱海青在整理母亲的旧物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木盒子。 打开盒子,整整齐齐的放着一打借条,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大多都已经泛黄了,字迹也模糊不清,只能依稀看出是借据,还有八路军的署名。 朱海青在这一刻,似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母亲。 他才终于明白母亲念叨的并不是盒子。而是这些神秘的借据背后的故事。 带着对母亲的思念,朱海青想要知道母亲当年的故事,于是便找到了政府,希望查询这些借据的来龙去脉。 但此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政府部门深知这些借据背后一定有故事,但寻求无门。 直到六年后,年迈的李运昌终于找到了他想要报答的恩人。 由此,揭开了这段本应随着借据的泛黄破损而被永远尘封的往事...... 在李运昌找到朱海青后,他还记挂着对张翠萍的承诺,便握着朱海清的手,细心地询问,有什么是他可以帮助的,他十分希望为这位救命恩人的孩子做些什么。 但张翠萍虽已离去,可她的孩子继承了母亲的自立自强。朱海青没有丝毫犹豫,拒绝了这位首长的帮助,只说道:"谢谢首长,母亲生前教育我要自力更生,没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需要麻烦国家的"。 这样的大义让人动容!抗战时期的英雄们,不仅有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更有这些在后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百姓们!一个队伍,有冲锋陷阵的勇士们,还有一心拥军的百姓们的支持,又怎么会不胜利呢? 向战争年代质朴可爱的人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