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名字真的重要吗? 请找一个凉快的地方待着,看完我这篇文章。 不管你有没有读过哲学,是否在人生当中思考过活着的意义,我都要向你介绍一个人——德国的哲学家,尼采。 尼采的大名有些人知道,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听过。但这不重要,我现在向你正式介绍一下他。 尼采,德国人,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之前没看过我文章的人,如果对尼采感兴趣,可以互相关注,之后共同探讨尼采哲学。 关于尼采,我只能说,他的名气真的很大! 即使不懂哲学的人,也想必听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紧随在这些震耳欲聋的名字其后的,便是尼采、叔本华…甚至,有些时候,后者比前者还要出名。 在这么多的哲学家里面,尼采算是一枝独秀。 他的风格独特,甚至不被一些哲学家认为算作哲学家。而且,由于他"偏激"的言论,在一百多年以来,他时常不被主流学术界所肯定,属于"放逐西伯利亚平原"的那一类人。 但是,不得不说,讨厌尼采的人是真讨厌,喜欢尼采的人也是真喜欢! 究其原因,有很多。这不仅因为尼采风格独特,在众多哲学家中"脱颖而出"(关于尼采的哲学部分我之前介绍过很多,之后还会详细介绍),还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 这个特殊的原因,有趣、生动,别具一格! 在讲这个原因之外,我先卖卖关子,还是讲一下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尼采,属于典型的"人生哲学家"。什么是人生哲学家?哲学家分两类,一类是用学术归拢哲学,一类用生命感悟哲学。 尼采属于第二类。 在尼采为数不长的人生里,他经历了莫大的痛苦。不仅有他那个时代典型的痛苦,还有我们今天的人所经历的痛苦。 换句话说,尼采不仅经历过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危机,还经历过今天的人所遇到过的精神危机。 这其中,就包括心理疾病,以及各类折磨人的精神、信仰、思想,和人生的困惑与痛楚。 可以这么说,尼采经历了大多数的痛苦,然后将这些痛苦变成了哲学,留给后世。 他今天的一些激励人心的语录,仍然在大多数可以看到的地方被引用着。他的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启发了后来诸如弗洛伊德这样的多数学者,让他们在思考人类、精神、意义等重大的哲学问题上,有所启示。 按照据说弗洛伊德曾感叹过的一句话: "在我知道的人里,从未见过像尼采这样将‘自我’了解得如此透彻的人。" 不止如此,尼采的思想还被世界各地广泛引用着。在二战时期,尼采被奉为了法西斯的"圣人"、纳粹主义的精神领袖、希特勒崇拜的伟大偶像,而在二战战场上广为传颂着。 意大利的独裁头子,墨索里尼过生日的时候,希特勒为他奉送的生日礼物,是精装的尼采著作。 在二战的战壕里,德国士兵据说人手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像握着《圣经》那样握着尼采的书。 (希特勒传神地注视着尼采的雕像) 然而,现在已经查明,尼采生前是极其地厌恶法西斯主义,在著作中猛烈地抨击反犹行为的。 在著作中,尼采三番五次痛斥反犹太主义,夸赞犹太民族的宝贵品质。 (在著作中尼采肯定犹太民族、反对反犹主义) 尽管如此,由于后期尼采精神失常,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他的妹妹篡改了他著作中的主要内容,将关键的地方进行拼接、删凑,迎合了纳粹的口味,对上了希特勒的路子。 再加上法西斯的政治宣传需要,尼采"摇身一变",成为了啼笑皆非的"圣人工具"。 但不得不说,这也是由于尼采的思想宣扬"超人理论",肯定贵族精英主义思想所致。 如果说换成道家的老子,纳粹即使想利用,也难利用得起来。 只是,不知道被以这种方式当成"圣人",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关于尼采的思想部分,我们能讲的太多了。 不过这暂时不是今天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一个人的名字究竟对这个人有多重要! 包括哲学家! 前面说了,尼采吸引人的地方有很多。他的哲学,他的思想,他的风格,他的作品,他的经历,每一样都可能吸引着喜欢他的人。 然而,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人不曾提及的,或者说没有意识到的。这个原因,我今天告诉你,就是:尼采的名字。 大跌眼镜了吧?!跟尼采的名字有啥关系,我告诉你,关系大大滴有! 大家都有过那种见到了不认识的名字叫不出来的尴尬吧,名字里带生僻字的,不好读的,笔画多的,字数多的……这些名字,先天性有着屏障,让人不易接近。 试想,你是一位小学班主任,开学的时候你选班长,点名册上一个叫"笪崀姺"的,还有一个叫"逯孅栎菈"的,还有一个叫"王小花"的……你选哪个当班长? 这不就行了嘛! 尼采也是。 你说让你在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普罗塔哥拉、托马斯·阿奎那,还有尼采中间率先了解一个人,你最可能了解谁? 一个道理,不光尼采,在外国的哲学家里,康德、培根、卢梭、罗素,是不是比德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克尔凯郭尔、雅思贝尔斯出名,至少是好记? 这就对了。 即使是像叔本华、黑格尔、笛卡尔、柏拉图,也要比色诺芬尼、伊壁鸠鲁、奥古斯丁、霍尔巴赫、费尔巴哈好背得多。 名字,是一个先天性优势! 我这么跟你说,在西方所有的哲学家里面,只有英国哲学家「边沁」的笔画数比尼采少。 「边沁」是12画,尼采13。 除了边沁以外,没有人比尼采的名字更简单了。 况且啊,边沁的「沁」比"尼","采"难多了吧。 所以,尼采是最极致的存在。 没有之一。 不信的话,你去数数。 你以为到这就完了吗?没有。 "尼采"不光名字短、字简单、笔画少,而且你去观察它、琢磨它,会发现,真NB! 咱们来领略一下。 我们先来看"尼"这个字。 "尼"字可以作三种用:动词、形容词、名词。 作动词:淫嚣不静,当路 尼 众。——《墨子》 作形容词: 尼 ,从后近之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其中,上面两种用法在现代基本已经绝迹。 只剩第三种用法:名词。 名词里,有"尼"这个姓氏。不过"尼"是小姓,目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01%,即一万多人。 可以说很少,看你身边有没有姓尼的朋友就知道了。 除了姓氏以外,我们再回忆一下平时带"尼"的词语: 僧尼、比丘尼、尼姑、释迦牟尼、巴门尼德、哥白尼、慕尼黑、悉尼、尼日利亚、尼罗河、迪士尼,以及比基尼。 你会发现,"尼"字的用法就是舶来物汉译。 最早见于佛教文化的翻译:在《大爱道比丘尼经》中,首次将印度梵文"Bhikkhuni" 音译为"比丘尼"。 后来,基本都是舶来物的使用。 这些舶来物你检查一下,大多数都是满满逼格,没有一个土的。 这直接决定了"尼"字的基因属性——天生高雅,自带气质,纵享丝滑。 可以说使用"尼"字当姓氏的人,已经先天性给人印象不差。 尼采在中国投胎到了老"尼"家,拥有了一个不错的起跑线。 我们再来看"采"这个字。 "采"最早出于甲骨文,指用手采摘、采集。 作为象形字,它本身的形状就是一个人用手采摘草木上的嫩芽、花朵的样子。 从"采花"的动作演变而来,作为一个字,你说它的血统得多高贵? 美女妖且闲, 采 桑歧路间。——曹植《美女篇》 愿君多 采 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渡头烟火起,处处 采 菱归。——王维《山居即事》 松下问童子,言师 采 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妾本江南 采 莲女,君是江东学剑人。——冯待征《虞姬怨》 登彼西山兮, 采 其薇矣。——《史记・伯夷列传》 ………… 看到了吗? "采"一般都这么用。 那么到了近代呢,"采"都有什么词语? 看看: 采花、采药、风采、文采、神采、神采奕奕、神采飞扬… 就连"采花大盗 ",这么违法犯罪的词,说出来居然都略显高雅。 你说,它再和"尼"放在一起,能不让人春心荡漾、想入非非吗? 如果宁采臣在《倩女幽魂》里,叫"狞踩沉"的话… 你是聂小倩,你愿意嫁给他吗? 你可以尝试把"尼采"这两个字努力忘记,然后再重新认识。 是不是仍然觉得很好听? 这就对了。 有人会问了,尼采的名字这么好听,究竟是谁给他翻译的? 我告诉你。 这个人是王国维。 早在1904年的时候,王国维在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上,署名发表了一篇名为「叔本华与尼采」的文章。 "十九世纪中,德意志之哲学界有二大伟人焉:曰叔本华(Schopenhauer),曰尼采(Nietzsche)。二人者,以旷世之文才,鼓吹其学说也同;其说之风靡一世,而毁誉各半也同;就其学说言之,则其以意志为人性之根本也同。" 尼采的德文是:Nietzsche。王国维最早把它译为"尼采"。 但这,不是唯一的版本。 早在两年之前的1902年10月28日,这一天梁启超在当时的《新民丛报》上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叫——《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在这篇文章里,梁启超第一次在中国正式介绍了两个在日后如雷贯耳的人物。 一个是尼采,另外一个,是马克思。 "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 麦喀士 之社会主义,二曰 尼至埃 之个人主义。 麦喀士 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 尼至埃 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少数之优者为多数之劣者钳制。" 麦喀士即Marx,马克思。 尼至埃即Nietzsche,尼采。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两个名字很搞笑。 你别笑。 有更搞笑的。 对尼采有一些了解的人会知道,鲁迅是近代所有讲尼采的人里面,最出名的一个。 除了尼采的思想符合当时鲁迅心里的"救国之路"以外,他俩的脾气和性格,也颇有些像。 两个人在"犟"和"认真"这方面,绝对有得一拼。 所以在早期,鲁迅还被人称为"中国的尼采"。 1907、1908年前后,鲁迅写了三篇文章——《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 里面,都大篇幅讲了尼采。 但,神奇而又吊诡的一件事是:我在三篇文章的三处翻译里,找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 [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 《文化偏至论》里,"Nietzsche"翻译为尼耙。(what?) ↑↑ 《摩罗诗力说》里,"Nietzsche"的翻译是"尼佉"。 ↑↑ 《破恶声论》里,"Nietzsche"又翻译成了"尼导"?! …… 这件事吧,我琢磨了一下。 可能是后来的人搞错了。 资料有误。 但是。 我是说但是啊。 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性。 鲁迅真的精力旺盛,把"尼采"翻译了3次。 然而,光阴匆匆!岁月如贱箭。 白马过隙间,12年过去了。 1919年的1月15日,在革命杂志《新青年》的第六卷第一号上,印着鲁迅的文章——「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原文: 尼采式的超人,虽然太觉渺茫,但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 可以看到,这个时候鲁迅的文章,不仅已经变成了白话文,而且"尼采",也变成了今天的版本。 这说明各大翻译尼采的人,后来有了交流。大家,逐渐形成了共识。 其中,尤以王国维先生的版本,为佳。 把别的筛了。 留下了今天这个,翩若惊鸿的名字 。 现在还敢给孩子胡乱起名不? 顺便提一句,除了赐予尼采这样一个惊艳的名字以外,王国维先生还有其他的杰作。 叔本华大家也知道,德意志的另外一位哲学家。 我如果没搞错的话,"Schopenhauer"(叔本华)也是王国维先生翻译的。 叔本华,三个字,品一品。 不觉得好听,就是审美有问题。 Schopenhauer 除此之外,在当时1904年的《教育世界》里,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翻译是"卢骚 "。 英国诗人拜伦的翻译是"白衣龙 "。 我至今为这两个名字没能流传下来而深表遗憾。 …… 好了,名字的重要性就说到这里。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那么想必名字再起得好,也不会让别人认可。 就像尼采。 如果尼采不是能以自己的人生和哲学给他人启示,那么他名字再好听,也不会在历史上被留下。 尼采带给一个人的,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哲学概念,也不是离我们普通人太远的那些政治、宗教、伦理上的辩述。而是: 一个人在生命低谷的时候,应该怎样活下去。 面对人生的困难,需要怎么办。 这个,是我觉得尼采能带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最大的启迪。 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之前写文章只在今日头条发布,后来实在不想便宜搬运抄袭的人(见此处), 就注册了其他各个平台的账号。 给你看看我的微信公众号。 里面的粉丝算上我自己,同学、朋友、亲人,目前总共有12个。 哈哈。 [笑哭][笑哭] 这么长的文章你看完了。 作为回报,我干点什么好呢? 有问必答吧。 ——关于尼采,以及我知道的问题。 可以留言,可以评论。 你可以搜索加一下我的公众号,那样我们就可以低头不见抬头见了。 也可以在头条直接切磋,如果你常用头条号的话。 未来的日子,我带你一起: 读尼采,学哲学,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