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愿填报的基本技巧,前面一篇很通俗了。 干货篇:一文秒懂志愿填报的游戏规则 这篇主要说填报的原则。 分条来说,看着清晰。 同时配了不少微信群交流截图,供参考。 #01 不要太纠结。 这个要放在第一条说。 纠结的本质在于:怕吃亏,想占便宜。 不要傻乎乎的问别人上什么学校好,学什么专业好。 什么叫"好"? 他人蜜糖,我之砒霜 ,每人情况不同,追求各异,价值观有别,选择自然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句话能回答的大多是谬误。 当然,强烈建议在专业选择上, 追求体面的同时,别忘追求体验 。 另外,要求高了将无路可走。志愿迟迟报不了,不是因为难报,而是因为难以甘心。 报志愿和找对象一样,怎么选都是遗憾 。 找对象想找个身材好,又漂亮,又温柔,又会做饭的,又不喜欢淘宝,又知书达礼,又多才多艺……即使真有这样一个姑娘,你最应该想的是:人家凭什么喜欢你?你的资历(分数)够不够。 买房子,挑来挑去,这不合适那不合适,本质上也是如此。什么都合适的房子,"钱"(分数)不合适。 #02 只能专业服从。 学校和专业不能兼得(状元除外)。 在非新高考地区,平行志愿主要保证上大学的权利,但不怎么能保证专业。想保专业,只能降低学校的要求。 因为决定我们上哪个学校和哪个专业的,并不是同一个单位。 你到车站坐车。 上哪个学校,是由车站安排的。 这个车站,就是每个省的招生办。 上了车坐哪个座位,也就是说选哪个专业,这个,是由车上的售票员决定的,这个售票员,就是每个学校的招生办。 允许上车之后,如果不服从"售票员"的座位安排,就只能下车,这时,另外五辆车已满。你只能直接进入下一批,或等征集志愿。 一定要知道, 我们在《报考指南》上看到的排名,实际上是这一年录取的最后一名同学的排名。 比如,中国农业大学某年在安徽的最低排名是8687名,我们在参照时,会看到它的经济学类是5755,中间差着3000多名呢。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和临床最低录取排名,中间差两万多名呢。 所以,专业选择,不能只想着我要上什么专业,更要想我不想上什么专业。 如果你的分数很勉强,有些专业你又打死不想上,这个学校就不要报了。大多数你不想上的专业,也正是大家不想上的专业。 分数刚够得上的学校,你最不想上的专业一般都会录取你,很灵的。 #03 首选城市。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买房子,最关键的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一个人工作的城市,最有可能是户籍所在城市,或大学地。要么荣归故乡,要么就地落实。所以,城市势能很重要。 有专业追求者除外,如有志于临床兽医学、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等,就应该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说理由就是三个关键词: 视野、机会、圈层。 判断城市,可以看人口净流入量,还要看第三产业占比(香港比较高),看开放度,看是不是高校聚集地。 中国城市的分层还是非常明确的。 城市的四个等级:A.北上广圳天,B.杭州、南京、西安、成都、武汉、哈尔滨、重庆,C.厦门、大连,D.其他省会城市。 城市势能,不容忽视。 什么叫好股票?就是大家都认为好的股票; 什么叫好城市?就是大家都认为好的城市。 上海高校报考的位次排名近几年就连年上升,上海大学、上海对外经贸、上海理工、上师大、上海立信,连上海海事、上海工程技术、上海中医药、上海电力等大学,几乎都是逐年上升。上海一般的学校,在很多地方,却有着名校的招生分数,不能不说是大家理性选择的结果。(参考以往四川地震、武汉疫情填报情况,2022年上海高校招生应该也略受影响) 所谓好学校,就是好学生的聚集地。 大家都愿意去上,就把学校层次推上去了。 另外,今年还要补一条,一些城市还能给一样东西,户口。 附: #04 同等条件下,首选综合类大学。 除非你读医科、师范、艺术、外语等专业,否则尽量选择综合性大学。 越是综合性大学,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越多。 其实,即使是学习外语这类专业,北大、复旦的英语系,显然也比专门的外国语大学层次更高。 另外,综合性的大学,男女生比例一般更均衡一些。 大家看到了,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向综合类高校方向阔步前进。 #05 刚过一本线,最好上二本。 毕业证是不分一本和二本 。 所谓"一本"和"二本",是人为地把一些学校放第一批次,另一些放第二批次。将来都会取消的。 最明显的例子,有的学校,在某省招是一本,在另外一个省招是二本。 排在最后的一本学校多是在政策下苟且偷生,一本二本合并之后,这样的一本就可能以不可阻挡之势下滑。 硬着头皮选一本,不如选二本中的好学校。一则多些选择余地;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选择更有潜力。 #06 看学校潜力。 什么叫志愿报得好?就是你上着上着把学校层次给上上去了的学校。 郑州大学新晋双一流,得了国家的钱,河南省也会举全省之力支持,以后分数有上涨可能。 深圳大学历史不悠久,但有地域优势,生源会把深圳大学逼成名牌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年招生的时候(那时南方科技大还没有"证"),合肥八中去了四位同学,现在发展得都非常好。 还有几所点下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大学 、西交利物浦…… #07 专业不是那么重要。 世界变化太快,快得专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看看你身边的大人,有多少人现在从事的就是他当年所学的专业?我当年的专业叫"机电设备与维修",电焊挺好的;现在呢,语文教师。(当然,在教师行业,我算特例,现在大多都很稳定了。) 尽量选择辐射面广的专业。有特殊爱好的除外——但特殊爱好不是这一科考试得了高分,而是在课外下了很多功夫,不功利地酷爱。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兴趣其实是不明确的。 所谓没兴趣,常常是因为没能力。 把一件事情做好了,有成就感了,兴趣自然也就有了。 而且,人的兴趣还是会变化的。 尤其是文科类的。有些理工医学农学等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另当别论。 #08 很牛的专业要看学校的层次。 上职业大专就不要选择生物工程了 。生物工程是头部性的垄断型专业,将来就业,低层次学校毕业的,会被名校完虐。 在文理分科的公众号文里,我写过,有艺术天赋,绘画和音乐都爱好,同等条件下,学绘画而不学音乐。 音乐就是垄断性的寡头行业,要么开演唱会,要么在酒吧、夜总会。绘画就平和一些,是分层行业,你可以一张画卖几百万,我可以做做设计、搞搞美术培训,大家都有饭吃。 另外,强烈建议各位同学, 考虑下父母所从事的工作 ,很多经验、资源是你个人奋斗多年都很难获得的。 父母如果是中产阶级,大家不要以为父母现在的层次是我们的底线,很有可能是我们的天花板。 #09 选新兴专业,是风险投资。 抓住机会,会占优势,比如早期的计算机专业;但也有个问题,这些专业大多是学校跟风开的,师资力量薄弱,加上各个大学都开设,就业竞争反而可能激烈。 近年,机器人专业,还有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都属于此类。 关键是找不到教授,目前也没有完善的教材,能不能学到东西是个事,基本等于自学;当然未来又眼看着那么需要相关人才。 这一条不代表我反对报人工智能专业,仅是一点思考。 如果是我,我愿意冒险 。 #10 中外合作学校,也许还是机会。 至于国际形势,我想,还是要看" 大趋势 ",而不仅仅是" 小变量 "。 中外合作类的学校,不会垮下去,一方面大家对中国高校的失望,更重要的是,中国家长财富增长,消费升级,学费贵的大学可以满足虚荣和面子问题,就像家里买个好车一样。这类高校的需求还很大。 一些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得确实有一定特色,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也值得借鉴。确有一扫中国高校的腐朽之气的气势。 #11 平行志愿依然要考虑学校顺序。 虽然说每个人拿着车票进站,选择的第一辆车已经坐满,第二辆车也已经坐满,就上第三辆车,只要他"带的钱"(分数)是够的,第三辆车一点也不鄙视、排斥他,很高兴地让他上车了。 但是平行的志愿还是要讲顺序的。 举个例子:你的分数能上北大,但你拿着车票直奔安大(第一志愿报是安大),那肯定是要被安大录取走的,北大想录取你也没办法。 #12 代码出现一次算一个志愿。 一本只能报六个学校,代码在报考指南上出现一次,就是一个志愿。 比如说,合肥工业大学,分普通的、中外合作的、宣城校区的三类,要是都报的话,就要占三个学校志愿。 各校中外合作专业,即使你填志愿服从,也不会被调剂过去,因为是分开招的 。 有的专业明确"不招收非志愿考生",也就是说,即使你专业志愿服从,也不会被调剂到这些专业。 #13 师范类,未来会更火。 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我自己当教师,特别希望优秀的大脑到教师行业来。 客观来想,还是觉得师范类是个好的选择,不仅仅是对女孩子。 教育这个行业不会没落,工作相对单纯,容易有成就感; 工作过程就是增值过程 ,能让自己成为一支好股票;另外,社会需求比较大, 未来报酬会越来越高。 所以,那么多名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不是偶然。 公费师范生分数直逼(也有超过的)C9,也不是偶然的。 当然,教育行业变成服务行业,教师的服务员化,似乎都是大势所趋。 但,未来世界,人人都是服务员,大家互相服务,也是大势所趋。 #14 想不好干什么,选基础性学科 #15 警惕独立院校现象。 二本和三本合并以后,当年被限制在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获得井喷式力量。 他们招生做得到位,很多家长有虚荣心,觉得考不上南大,可以上南大金陵学院,考不上浙大,我就上浙大的城市学院,别人问时,就说孩子在南大,多风光。所以志愿 不能全报独立学院,以免有风险。 高考改革省浙江更是出现这样的事件,某个独立学院最低分数线为646,完全碾压了武大、华东师大、南开、西安交大、中山大学。还有很多独立院校的分数竟然和985相当. 简单说独立院校就是三本,一般只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只不过挂着名校的牌子,和名校是没有关系的,办学实力当然也是没法比的。浙江一二三本合并第一年,好多学生、家长不了解情况,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只经历这么一次报考,又没有经验,从名字上根本看不出学校的差距,完全不知道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与天津大学的区别。 #16 要深刻理解"拉开梯度" 理科生在二本,大多达到了" 一分千人 "的盛况,你觉得你往下放了5000名,其实才放了一道选择题的分。 所以怎样才算"拉开梯度",要看你排多少名,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 一本的第二批次志愿一定要填。 理财有风险,填报需谨慎,不能只想着进攻,还要想着防守。 #17 不能跟风,要看职业规划 #18 想知道学校怎么样,"四查"。 查户口 (校史,原来叫什么名,和那个名相关的专业是王牌专业) 查名人 (院士,院士研究什么,什么专业就是这个学校最好的专业) 查家底 (博士点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这些相关专业是王牌专业)。 当然,还要 查地址 , 有的学校冠以省名,但并不在省会城市 。以安徽为例:安师大、安徽理工、安徽工程、安徽科技都不在合肥。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华北电力大学在保定。 国防科技大学在长沙。 江苏大学在镇江。 #19 "伺候人"的专业才有未来. 有家长和我说无论不能让孩子学护理专业,说那是"伺候人"的专业。 实际上, 未来只有具备"伺候人"的能力,你的专业才更有价值 。 前面说了,本质上,我们人与人,就是互相"伺候"。 医生的部分功能可能被替代,机器看片情绪稳定。 未来护理缺口是比较大的,不愁找工作。 要知道,那么多行业都将被人工智能代替或部分代替,只有"伺候人"不容易被替代呀。 #20 参加高招会一定要打好草稿。 下面是去年分数下来后家长给我发的信息的整理: 1.我孩子理科考600分,怎么报? 2.文科一本的有哪些好学校好专业? 3.南京有哪些好学校可以填报?(南大。) 4.超(或低)一本线20分应该报什么学校? 5.这个分怎么报个层次高且能被录取的学校? 6.怎么填报才不会被退档? 这些都无效的问题,会使别人没办法回答,忙了几天,不见进展。 志愿网上提交前记得做两件事。 1.打招办电话。 2.问学长学姐(他们有招生群,得来的信息更真实,连食堂最好吃的菜都会介绍到),确保万无一失。 #21 确定原则,不怕"浪费"。 不能全是变量,只做减法,厘清边界,缩小范围,逐个筛选,关注"大小年"(和西瓜一样,今年贵,明年种植的就多,价格就便宜),反复检证。 "一分都没浪费"是志愿填报最糟糕的思维方式,"分分计较"可能是上了一所学校最差的专业 。 而且,还有一个局部竞争问题, 到了大学,你在你的集体处于何种层次,也不能忽视,分数浪费点又何妨。 #22 不要被骗。 每年这时候,因为家长和学生焦虑,都是骗子最辛苦的时候。 转引点鸡汤语来结束: 最终决定我们人生道路的,并不是单单一次选择、一个专业或者一本书,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稳定的价值与精神世界,以及愿意为之付诸的实际的努力。 这样想,选择时,可以更坦然一些,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