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不喜欢孙悟空吗? 在我给儿子讲完《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之后,儿子问了我一个问题: 爸爸,如来佛祖不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要把他压在山底下呢? 我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跟他解释说: 如来佛祖是非常喜欢孙悟空的啊。但是喜欢一个人的方式并不是证他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告诉他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就像爸爸平时教育你、约束你,并不是因为不喜欢你,而是因为很爱你。 在我看来,如来佛祖对孙悟空来说,不仅仅是喜欢,简直就是偏爱。 |如来佛祖对孙悟空的偏爱 我们从孙悟空的一生的重要时间,看一下如来佛祖是如何偏爱孙悟空的。 佛祖安排智慧第一的须菩提为孙悟空启蒙,教他一身本领;特别是告诉他今后会有"三灾利害",三灾分别是雷灾、火灾、风灾,并且传授他躲过之法——地煞变化(七十二般变化);又传他筋斗云——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从此想跑基本上谁都追不上。 被压在五行山下时,还专门给他安排一个山神做"保姆"渴了饿了有人管,安排五方揭谛来看管,名义上是看管,实际上起到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看管那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如来安排的五方揭谛,天上那些被孙悟空羞辱过的神仙们,能放过这么大好的报复的机会吗?是我的话,先不说会不会动手,好歹去嘲讽两句,恶心恶心孙悟空吧。所以,五方揭谛实际上是如来佛祖安排来保护孙悟空的。确保孙悟空在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这段时间,不被欺辱。 在取经的路上,安排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观音菩萨明里暗里为孙悟空搭桥铺路,刚安排唐僧把孙悟空从五行山下放了出来,就把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送给孙悟空使唤,接着就送给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甚至有难处时观音菩萨还多次亲自出手相助。 更不可思议的是,大弟子金蝉子因为一点小错而被贬下凡,"金蝉脱壳"变成十世修行的唐僧,最终将孙悟空度化成佛。 佛祖如此处心积虑地为孙悟空安排好了一切,足以显示他对孙悟空的偏爱之心。而这些偏爱都被隐藏在密密麻麻、零零碎碎的细节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如来佛祖为何对孙悟空如此偏爱? 要解释这一问题,咱们就不得不追寻一下孙悟空的本来面目。 |孙悟空的本来面目是石猴吗? 在《西游记》的第七回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的各路天神都奈何孙悟空不得,只好去西天请来了如来佛祖。 在孙悟空与如来佛祖初次见面的对话中,孙悟空曾有过自我介绍: 我本: 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 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 如来佛祖在对孙悟空说的话中,有如下一句: 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这句话里有几个容易被忽略的文字: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如来知道"石头中孕育的老猴"并不是孙悟空的本来面目,而且如来佛祖是知道孙悟空的本来面目的。 那么,孙悟空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 |光明一颗摩尼珠 在同一回中,有一段孙悟空大战三十六员雷将的描写。 孙悟空被三十员雷将围在核心,展开大战,此时,有一段写孙悟空的文字如下: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长存人怎学? 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 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 这一段描述不显眼,但是却非常重要。因为这一段交代了孙悟空的本来面目。 "圆陀陀,光灼灼",圆圆的,闪闪发光,这几个字是描写孙悟空的,但是描写的肯定不是化身为猴子时的孙悟空的模样。 "亘古长存人怎学?"也就是说,我们从第一回看到的孙悟空的出现,只是孙悟空作为其本来面目的化身的开始,而孙悟空的本来面目是"亘古长存"的。 后面的一句话,终于道出了孙悟空的本来面目: 光明一颗摩尼珠。 也就是说孙悟空的本来面目就是一颗摩尼珠。这与这段话的开头对于孙悟空本来面目的描述"圆陀陀、光灼灼"恰好对上。 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推定孙悟空的本来面目就是摩尼珠。 在佛教的文化中,摩尼珠又称为如意珠,是一种特殊的珠宝,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 小说中,还有另外的从侧面来印证这一推断的重要线索。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武器被称为"如意金箍棒",那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名字呢? 铁棒可以随心地变大变小,是为如意;铁棒的两头箍着金箍,因此被称之为如意金箍棒。这与孙悟空摩尼珠(如意珠)头上戴着金箍其实是对照关系,实际上也是孙悟空后来戴上金箍的预兆。 现在问题变成了:摩尼珠有到底什么特别的? |大明咒六字真言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后,为了防止孙悟空从五行山下逃出来,如来佛祖给了阿傩尊者一个帖子,上书"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六个金字。这就是佛教中著名的大明咒。 这个大明咒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汉语,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如意宝啊,莲花呦","嘛呢"就是"摩尼"。 从小说的故事中,这个帖子是用来镇压孙悟空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来看,把这样一个帖子贴在孙悟空的头顶上方,像不像是给孙悟空贴了一个标签?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莲花是指什么? 在汉译佛经《方广大庄严经》(又名《神通游戏》)中,主要描写了如来佛祖的生平以及如何用神通度化众生。在佛经中曾如此形容佛祖"清净莲花目,从淤泥中生"。也就是将佛祖比作是清净的莲花,他从淤泥当中超拔出来。(是不是想到了,刘禹锡的《爱莲说》?) 在佛教中,常常将佛祖比作莲花。因此,六字真言明面上写的是莲花和摩尼珠,实际上也可以指代如来佛祖和孙悟空。 |如来佛祖与摩尼珠 还是在汉译佛经《方广大庄严经》中,描写了如来佛祖出家时的情节。 佛祖舍弃王子的身份从城中离开,只有他的夫车马匿一人跟随,到了城外闲旷处,佛祖 "即自解髻取摩尼宝以付车匿。告言:车匿。汝持此宝还於宫内。"。 也就是佛祖在出家的最后时刻把头上的摩尼宝珠取下来,交给车匿,让他带着这个摩尼宝珠返回宫中去见他的父王。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佛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摩尼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见证者。从此以后,佛祖就从在家人,变成了出家人。 同时摩尼珠也是佛祖留给尘世的最后的一件物品,就像佛祖了断的尘缘一样。可能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有着这样的念头:佛祖是要把他留在尘世的摩尼珠,也度化成佛。 最后,让我们再来说回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上文中说了,这个咒语的汉语翻译是 "如意宝啊,莲花呦" 莲花指的是佛祖,如意宝指的就是孙悟空。话说,观音菩萨就是修持此咒修行成佛的,佛名正法明如来。因此,观世音菩萨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佛祖与摩尼珠之间的重要人物。 |总结 不论吴承恩老先生是否读过《方广大庄严经》,作为一个对佛教知识颇有了解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所代表的意义。而这无疑对吴承恩在设计如来佛祖与孙悟空之间的关系时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游记的作者从未明示过孙悟空与如来佛祖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二人就如同陌生人一般。但是,却通过一系列的暗示:孙悟空-摩尼珠-唵嘛呢叭咪吽-莲花-(方广大庄严经)-如来佛祖,串联起孙悟空与如来佛祖的深厚渊源。 似乎也在印证金刚经中佛祖对须菩提的开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后记 话说回来,吴承恩老先生一定是按照我刚才的思路来设计小说的吗? 或许有一部分,或许大部分都对,也或许他老人家从来都没有这样想过。 但是,这是到目前为止,我能找到的,基于佛教背景知识对于小说最有解释力的一个逻辑链条。 而这个链条其实并不复杂,吴承恩老先生只需要在小说创作中将孙悟空的本来面目设定为佛祖出家时从头上取下的摩尼珠就可以实现逻辑闭环。而在小说中吴承恩老先生确实这样做了。 当一个点的成立可以解释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时,通常,这个猜测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