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租房的存在,是许多大城市非常头疼的毛病。上海一小区内,有一套2室的房子,住了22个人,简直可以说"超级大群居",记者爆料时的用词是"乱到惊心"、"混乱"。 而在文章最后,"清退66人"这样一个数字,是此次的成绩。66个人接下去要去哪里呢?检查到群租之后立刻清退,这些突然被"卷铺盖走人"的租客,他们能住哪? 很多人说,酒店!客栈!上海宾馆还不多么? 可问题的关键也来了,如果他们是住得起酒店宾馆的人,为何要选择挤在条件这样不堪的群租房内?这种蜗居的生活,是他们想要的吗?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住这些群租房的一般都是什么人?我认为刚毕业没多少工资的年轻人居多,因为刚刚毕业,不舍得花钱,也没有资本大手大脚,而群租房的感觉跟大学宿舍差不多,都是多人住在一起,条件再差只要努力奋斗,早晚能够走出群租房。 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安全问题是大的隐患,可对这些年轻人来说,目前最大的窘况是没钱。 所谓的业绩不是用具体的数字去表达成绩,如果真的想要遏制这种现象,加大对二房东隔断房间的惩罚,才是从源头上抑制群租房问题! 66这个数字,对执法者而言,或许是66个不听话的人,但是这66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辛苦的一生。谁家父母会想要看到自己孩子那样委屈的生活? 可又有多少父母真的能给到孩子一个安稳的住所?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许多五六线小城市年轻人的梦想,这个本应该是梦想开花的地方,却一次又一次被迫沦落在街头。 你跟现在的年轻人说理想二字,他们已经学会跟你说躺平的涵义。当奋斗被阻力左右不停蛮力拉扯,奋斗二字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而言,反而会显得可笑。 打压群租房是应该的,但是打压的源头,可以从乱改乱建的二房东做起,加大惩罚力度,比如,所有不当收入全部收缴,那是否还会有人愿意去做这种群租房?与其等着辛苦赚来的钱被收缴,不如老老实实出租房源,自然不会动起改造的念头。 "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资本的世界是没有人情的,但是在对待普通群体的时候,我们别忘了他们也是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有个明星说过:当你越穷的时候,身边的坏人反而越多。换句话说,当你越穷的时候,你身上的麻烦事也就越多。是同一个道理。 年轻人没法给自己租一个足够舒适的空间居住,因为他们年轻,没有资本累积,但年轻不是他们的原罪。 过高的房价引来了投资客,让资本迅速扩张雪球滚起来,有钱的人更加有钱,没钱的底层人遥遥望着远方高楼大厦,眼中的渴望被现实三番二次打压,只好低着头行路。 房地产的繁荣昌盛,使许多相关的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但最后的代价还是要人来承担。 年轻人,只有一次机会的年轻,被生活的重压压弯了背,压断了雄心壮志,灰溜溜回老家,或者选择考公考编。你觉得这是否是一个好的后续? 当名校本科生与普通人争着城管工作,挤进不需要高学历就可以参与的职业时,内卷就开始了。有人成为卷王,有人选择躺平,心安理得的后面,是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 66人被清退这消息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本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价值被冷冰冰数据取代,而本该书写人性光辉用于揭露真相的记者,却逐渐跟风失去了记录的初心。当针砭时弊变成左右逢源,笔杆子也成了笑话本身。 这世界从不缺少初心,缺少的是不悔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