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穷养过才懂的4个扎心细节贫穷,是你一辈子的烙印吗?
穷养和富养的话题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其实养小孩这么复杂的事情,简单粗暴地用两个词来一刀切都有失偏颇,一味娇纵砸钱也不完全是好事。
但如果非要二选一,我始终觉得还是"穷养"对一个小孩的伤害更大。
我在网上看过很多被穷养的小孩长大之后,无论如何都治愈不了童年的故事。
他们摆脱不了强烈的自卑感。
有人说,因为自己从小家里穷,长大之后和条件稍好的人打交道,都会陷入一种又卑又亢的怪圈,觉得对方一举一动都在表达瞧不起自己。
我见过比较夸张的,是别人请他去高档餐厅吃顿饭,多问了一句"你之前来过这家吗",他都觉得自己被冒犯到。
这种强烈的自卑,也会让他们更难以接受别人的好意。
别人主动来交朋友,下意识的反应不是开心,而是紧张——
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哪里值得他对我好?他有什么目的?我该怎么回报他?
……为什么就不能是别人单纯地喜欢你,想认识你呢?
对习惯性自卑的人来说,不存在这种可能。
同时,他们也更容易焦虑,害怕失败。
我看到过有人说,穷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选择权,更没有试错机会。
被穷养的小孩从小多半都听过父母说,你家里穷,学习不好就没有出路,只能去要饭。
父母可能觉得这是激励,但对小孩来说,这就是一种"你毫无退路"的恐吓。
人生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失败等于要饭。
于是他长大之后,也不敢尝试任何带有一点点不确定性的事情,恨不得事事做好"万全"的准备再开始。
哪怕他已经无数次因为"没准备好"而错失机会。
哪怕他后来发现,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万全的准备。
但他就是改不了,他怕失败了就得重温小时候那种"只能去要饭"的恐惧。
他们会控制不住过度节俭。
节俭是好事,但有一种"节俭",能一眼看出匮乏过的烙印。
他所有的消费行为,都以价格为唯一导向——点外卖选的都是最便宜的,而不是最喜欢吃的。
即便两者差不了几个钱。
我也见过有女生家境不好,从小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长大之后也只舍得买二手衣服。
她不是真买不起新衣服,只是她习惯了,自己就该穿便宜的。
至于花点钱"投资自己"更不可能了,别说为自己花钱,他们恨不得把自己榨干去换钱。
为了多赚一两百的加班费,透支身体996,或者做好几份兼职,你跟他说身体重要,他会告诉你,太穷了,没办法。
是的,这是贫穷的悲哀,有什么事都恨不得拿命去顶。
命比纸还轻贱。
更悲哀的是,他们还最容易受到所谓"捷径"的诱惑。
我经常看到那些网络刷单诈骗的受害者都是大学生,或者收入不高的打工族,只想多赚点零花钱。
旁观者总说,这么低级的骗局也信,太傻了。
但有可能他们确实缺钱,也没什么高瞻远瞩的格局,不知道赚钱的逻辑是什么。
举手之劳就能赚到钱,这个诱惑实在太大。
女生在这方面还会面临更多额外的危险,无处不在的"夜场招聘"和"捐卵小广告",都是陷阱。
贫穷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也许未必。
但"穷养",真的有这么可怕。
穷养的背后是一种规训。
这种规训,反反复复把"你很穷","你家里很穷","你穷到只能穿旧衣服","你穷到不努力就只能要饭"这些话,狠狠刻进一个孩子的大脑里。
也许你会说,这是事实,家里真的没钱,难道要对小孩说谎吗?
不,关键不在于事实的真假,而在于这些规训往往带着"固化"的意味。
家里穷,穿旧衣服,要饭,这些关键词会成为这个小孩成长中的一部分,会成为他对自己认知的一部分。
他就是一个穷人家的,买不起衣服的,一不小心就得沦落去要饭的人。
这个认知一旦固化,哪怕小孩长大了,拥有再多的钱,都很难改变。
一方面他会害怕,他怕这些钱压根不属于他,一不留神就没有了,他又得回到从前"穷得只能去要饭"的魔咒里。
所以他不敢花,他打从心里没办法认为这是属于他的钱,这是属于他的新生活。
另一方面,除了不敢还有不配。
小时候都没有新衣服穿,长大了怎么配穿这么贵的衣服呢?
小时候连五块钱的洋娃娃都买不起,长大了怎么配拥有喜欢的东西,过喜欢的人生呢?
我们常说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其实本质差异就在于,富人花钱会有很多考虑,考虑性价比,考虑投入产出,考虑能不能花小钱赚大钱。
穷人思维里,这一切都不存在。
钱就是不能花,不敢花,不配花。
花掉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也许有些同学会觉得,长大了自己赚到钱,一切就会好起来。
但我也见过太多先例,被穷养的小孩已经经济独立了,来自小时候的声音依然会持续发出规训:
你很穷。你不应该。你不配。你不够好。
"贫穷"本身也许已经被解决了,但"穷养"带来的匮乏感和不配得感,却固化成了他们的一部分。
想要挣脱,谈何容易。
所以怎么办?
我试着提供一个思路:
实在摆脱不了"贫穷"这个认知,或许可以试着调整一下"固化"的认知。
小时候很穷,家里也是穷养你长大的——这是事实,改变不了。
但"贫穷"是固定的吗?小时候穷,现在就一定穷吗?
未必吧。
小时候穷——甚至现在依然穷,都只是一个现象,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一件事。
它不是你,不是你的一部分。
"你现在暂时没什么钱"和"你很穷,你就是个穷人",是对同一个事实,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
前者有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在于,它不会加剧匮乏感和不配得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穷人能不能住昂贵的高档酒店?
作为客观事实,你月入3000,高档酒店一晚上5000,确实有点住不起。
但用匮乏感和不配得感主导的固化思维,会这么想:
我很穷,所以我不配住高档酒店。
甚至会延伸到,高档酒店一定不欢迎我这种人,住高档酒店的人和我有壁垒,他们的生活我永远高攀不上,我只配像蝼蚁一样苟且地活一天算一天……
但你也可以选择把贫穷只当作一个现象,不去夸大它和固定它,把"不配","不能"这些词从你的脑子里删掉。
替换成,以我现在的收入,住高档酒店不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哪怕你月入3000,你就是要拿两个月的工资去住一晚高档酒店,前台也不可能拦着不让你进去不是吗?
这就说明你依然是"配得上"住高档酒店的,只不过你没必要这么做——两个月的工资,你完全可以拿来做更多对你更有帮助的事情。
你只是基于自己的收入水平,把钱做了更好的配置,做了更好的选择而已。
而且,无论你做哪一种选择,钱都是为你服务的。
你用它来买一晚上奢侈的酒店体验,或者买两三个月的菜,买老家一平米的房子,买一次知识付费,自我提升的机会,都是你的自由选择。
你面对钱,一直都是自由的。
最后,提到自我提升,我顺着多说两句。
前面说富人思维是考虑投入产出,考虑钱生钱,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投资"和"消费"的区别。
我们也常说,富人花钱是投资,穷人花钱只看得到消费。
其实这点不能全怪穷人,毕竟穷人本来就没有钱,也没有合适的途径去做投资,市场有风险,一不留神就变成韭菜。
但我想说,有一种相对风险最低,回报最高,还最可控的投资方式,就是投资你自己。
把钱花在自我提升上。
但是这里存在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我整篇文章里最想强调的一部分:
自我提升和自我投资,要落在"学习"上。
这几年"投资自己"这个词之所以被玩坏,主要就是它过多地落在了"花钱得钱"——
你花钱买衣服包包,提升了穿搭水平,是自我投资。
你花钱办健身卡买私教课,提升了身材和外形,是自我投资。
你花钱给知识付费软件,那更是投资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嘛……
但是,中间最关键的一环被忽略掉了:
花钱之后,学到了什么?
买衣服包包,学习怎么搭配了吗?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穿搭方向,提升"衣品"了吗?如果没有高档的服饰,能用普通基本款搭配出得体的着装吗?
健身卡更是,办卡之后真的有去练吗?有控制饮食吗?有学到健身知识吗?
知识付费同理,认真听过课吗?把课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
不是"钱花出去",就等于"投资自己"。
而是"钱花出去,并且真的通过学习有所收获,有所改变",才是完整的,投资自己的流程。
也只有这样的自我投资,最有可能改变"贫穷"的现状。
三五年之后再回头看,"穷过"就只是小时候的一段经历而已。
它不是你的一部分,更不会以任何形式,成为你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