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1927年5月,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带领百余年轻男子,气势汹汹地围住操场,对学生说,"现在宣布女师大解散,学生搬出学校,伙房关门,锁住校门。"话意刚落,学生群起抗议,推搡中刘和珍、许广平等13人被打伤。 消息传来,鲁迅、钱玄同等支持学生人士气愤填膺,联名发表宣言,批评杨荫榆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把"驱杨风潮"推到了浪尖。 鲁迅更是冲锋在前,先后写了《 寡妇主义 》、《"碰壁"之后》、《并非闲话》、《我的"籍"与"系"》、《 补白 》、《答KS君》、《咬文嚼字(三)》、《 记念刘和珍君 》等十余篇文章,公开尖锐批评杨荫榆在女师大推行的是"寡妇主义"教育,是迫害学生的"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因言辞过于激烈,鲁迅被教育部开除职务。 但也因为鲁迅等人的口笔伐诛,校长杨荫榆被迫提出辞职,段祺瑞政府则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恢复女师大,并撤销了杨荫榆的校长职务。 更悲惨的是,因为是被鲁迅骂过的唯一女性,而且不止骂一次两次,而是接连被骂了近十次,杨荫榆曾经的才学,后来的努力都被时光忘却,人们只记住了她的骂名。 01
1884年,杨荫榆出生于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一名律师,家中有兄弟姐妹6人,其中兄长杨荫杭正是著名的文学家杨绛先生的父亲。 也就是说,杨荫榆是杨绛的姑姑,在杨绛的回忆当中,杨荫榆这位三姑长相普通,皮肤有点黑,双眼皮,眼睛特别有神,笑起来带点酒窝。 因为家里孩子多,女儿有三个,大女儿漂亮,倍受父母偏爱,所以普通的杨荫榆,是被忽视的一员,在家里边特别没地位。 这个充分显现在三姐妹婚配中。 受宠的大姐自然是嫁得最好,二姐也嫁了无锡一名小有名气的才子,唯有杨茵瑜被父母盲婚哑嫁,配给了一位姓蒋的大少爷。 虽然家世不错,但蒋少爷有智力问题。 定亲前,父母不像对前两个女儿般上心,考察对方家世人品,只觉得两家家世相当,就稀里糊涂地定下了。 当时,杨绛的母亲曾提出,听闻这位少爷长得傻,智力不高,嘴角常年挂着哈喇子,劝婆婆退了这门亲事。 想到杨荫榆的母亲非但不肯退亲,还把杨绛的母亲骂了一顿,说你一个儿媳妇,做嫂子的,管这事干嘛?有你说话的份吗? 于是杨荫榆就这样被父母嫁到了蒋家,拉开了人生不幸的大门。 因为蒋少爷是家里独子,杨荫榆一嫁过来,婆婆就逼着她跟丈夫同房,好给家里边继承香火。 可杨荫榆也是出身大家闺秀,怎么可能愿意跟整日流着哈喇子的丈夫同床共枕,更不愿意给他生儿育女。 无奈,杨荫榆只能三番四回地往娘家跑,但每次都被厉害的婆婆派人给硬接回去,然后就逼着杨荫榆和丈夫生孩子。 有一天,杨荫榆实在是受不了,抓破了丈夫的脸,哭着跑回娘家说,"我宁可死,我也不死在蒋家,我也得死在我自己家。" 俗语说,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什么事一旦进入了不要命,再厉害的人也会发憷。 婆家只好同意解除婚姻。 杨荫榆终于结束了这场不幸的婚姻,虽然她仍是正值芳华,但蒋家给她留下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她彻底断绝了结婚的念想,立志终生不嫁。 02
幸运的是,杨荫榆赶上了时代的风潮,作为女子的她可以光明正大地走进学堂读书识字。 1902年,18岁的杨荫榆进入了哥哥杨荫杭创办的理化会学习,后来又由哥哥资助,就读于苏州景海女中,两年之后再次转学到上海务本女中。 当时的务本女中有多厉害呢? 它是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女子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 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务本女中在那个年代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北至内外蒙古,南至南洋群岛,都有务本女中的踪迹,而且这个学校还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女教师,为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过卓有成效的贡献。 1907年5月,杨荫榆从务本女中毕业,后赴江苏省参加官费留学考试合格,7月启程去往日本。 她先后在青山女子学院、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 1913年,潜心学习6年后,杨荫榆从日本毕业归国。 她不仅日语水平很高,对日本的礼仪也极熟悉。毕业之际,她因成绩优秀受到校方嘉奖,奖品是一对金别针。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杨荫榆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 1914年,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杨荫榆在教育部首次选派的教授赴欧美留学名单中,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离开北京的那一天,杨荫榆的许多学生自发前往火车站送行,随着火车汽笛声的响起,月台上的哭声逐渐变大,学生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心底悲伤的离别。 可以说,此时的杨荫榆是非常优秀敬业的,她用自己的不断拼搏,不懈奋斗,向过去命运的抗争,勇敢地打破了封建制度锁在她身上的枷锁。 不过,此时的得意和辉煌,最后却是杨荫榆职业生涯,乃至于她生命中最后的一个高光时刻。 正如杨绛回忆说:"我回头看,也许是我三姑母平生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她出国求深造,学成归来,可以大有作为,而且许多喜欢她的人为她依依惜别;据我母亲说,很多学生都送礼留念;那些礼物是三姑母多年来珍藏的纪念品。" 03
可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为何会被鲁迅先生痛骂呢? 事情还得从她担任校长说起。 1924年,深造回国的杨荫榆接受北洋政府任命,担任当时号称是中国女界最高学府的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由此她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 被委以重任的杨荫榆终于在职场上获利得成功,这是她小到大从未有过的认可和赏识,所以她极度渴望在工作上有所建树。 于是,杨荫榆把自己学习到的西方教育理念统统照搬进了女师大,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甚至学生的爱国游行都会被她斥责为学风不正。 然而,她忽略了外国国情与中国国情的区别,忽略了文化差异,也忽略了时代的变化。 在杨荫榆赴美留学不久,五四运动就爆发了。 经过这场风雷洗礼的青年学生渴望民主,追求自由,勇于挑战权威,他们最厌恶的恰恰就是杨荫榆这种独裁专制的家长式管理模式。 当时就有学生借由杨荫榆的治学理念,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 学生们甚至发起了"驱羊(杨)运动",要求杨荫榆递交辞呈,并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 但女师大师生的要求没能够获得教育部支持,这反而给杨荫榆找到借口,开除了刘和珍、徐广平等6名学生。 她甚至召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4个班级。 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明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 鲁迅、钱玄同、周作人等人联名发表了宣言,公开站出来支持学生。 鲁迅对她更是口诛笔伐,先后写了十余篇文章,公开尖锐地批评杨荫榆。 鲁迅在文学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一言九鼎,凡是被他骂过的人都会一落千丈,杨荫榆当然不例外,最终她身败名裂,连最爱的教师工作也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即使事件渐渐平息之后,1927年,杨荫榆复出到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因过去那段历史,学生对她视若无物,毫无尊重。 更悲催的是,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曾是鲁迅的学生,把她在女师大任职期间的事旧事重提,杨荫榆再次狼狈不堪,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又丢了。 最后,杨荫榆只能自己开设女子学术社,担任社长,聊以慰藉。 04
其实,杨荫榆并没有鲁迅骂得那么难堪。 日军侵华期间,日寇攻占苏州,曾经邀请杨荫榆出任职务,均被她严词拒绝了。 不但如此,她还几次跑到日本司令部,要求他们停止暴行。 街坊邻里的妇女因害怕沦为日军的玩物,都躲在杨荫榆的家里,寻求她的庇护。 因此,杨荫榆遭到很多日军军官的记恨,嫌她多管闲事。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强行敲开杨荫榆家的门,把她骗出门,经过一座小桥时,其中一个日本兵突然向她连开数枪,另一个紧接着把她抛入小河中。 看到杨荫榆在河里扑腾,他们又连发几枪,直到整个河面泛红,才扬长而去。 傍晚,一个大胆的木工师傅,偷偷下河把尸体捞上来,装进一口最便宜的薄皮棺材。 杨荫榆一生,幼年时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少女时还未能绽放,就已经被不幸而可笑的婚姻摧残凋零。 后来,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所以,她一生强调学生应一心治学,远离政治,看似有点不近不人情。 但在她孑然一身时,她自己却用瘦弱的身体护住了更加弱小的他人。 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给杨绛先生写的信里提到了杨荫榆,这封信是这么说的, "杨荫榆为人熟知的,只有她在女子师大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能记住的也只有他被鲁迅痛骂。 人们因为她这个污点,忽略了她在人生最后的那段时光里与日寇斗争的民族气节,哪怕她因此丢掉了性命。"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100-1=0" 即使你把99次都做好了,只有一次没做好,别人会自动抹去你的好,只记得你的错。 关注@我心已悠然, 希望我们都能少看1,多看99,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人。 作者简介:心然,曾经沙场秋点兵,如今我手写我心,从此一手抱娃一手种花,在人间烟火中,细嗅诗和远方。(公众号:我心已悠然。XL008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