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如意 高乐高 编辑|米利暗 这些年上网冲浪,真是见识太多的反转新闻了。 本来昨天还在支持甲方,第二天又曝出了新的信息,立马倒戈支持乙方。 刚刚还被新闻当事人气得七窍生烟,马上又有新信息补充,开始怜悯对方唰唰流泪…… 这两天的朋友圈,同样的戏码又上演了。 不少人都因为一则 "南京医生上门掌掴男童" 的新闻,和朋友闹翻了。 这件事接连上了多个热搜,几乎每个微信群里都有人在争论。 截止今天,微博上相关的话题,已经有2.2亿的阅读,1.5万的讨论。 但回顾这则新闻的传播过程,很多人却都有一种"被玩弄了"的感觉。 因为大家并不是一开始就了解到了事情的全部真相。 而是靠着聊天群里几张图、几个视频,"知情人士"的只言片语,慢慢拼凑出了全貌。 一个个事实乃至谣言的碎片,被人们一点点摄取。 大家的情绪和判断也被牵动着,瞬息万变。 离谱的是,这样一个全网上亿人参与的大热点,根源不过就是两个幼儿园孩子的冲突罢了…… 还有比这更荒诞的事吗? 01
先来说说这个事情吧。 最初传来的消息是这样的: #孩子被同学打伤家长上门掌掴5岁幼儿# 俩孩子在幼儿园起争执,其中一个孩子落了下风,被打伤。 被打孩子父亲上门,掌掴肇事男童,推搡老人,导致老人骨折。 男童母亲报警。 她说,男童面部和耳廓挫伤,整晚不安,要求关上所有的房门,害怕男子再次上门打他。 最终是哭着入睡的。 因为孩子之间的一点争执,上门来打人。 打伤了孩子和64岁的老人,还吓哭了2岁的妹妹。 还有王法吗? 这一波新闻,让所有人都开始谴责涉事男子。 网暴他、谴责他,甚至人肉他。 发现他的职业是医生,便说他,不配做医生。 02
很快,事情迎来了第一次"反转"。 微信群里开始流传更多的信息。 流传最多的两段记录是这样说的: 打人的男子姓鲁,是南京某医院的医生。 当天,鲁医生孩子被同学用尖头的塑料充气筒扎伤了后脑勺,鲜血直流。 鲁医生带着孩子去说理, 可肇事孩子的爷爷极其护短,家长也态度恶劣。 愤怒之下,鲁医生打了肇事孩子。 还好扎伤鲁医生孩子的是塑料器具,否则受伤肯定不轻。 更何况对方家长还态度恶劣。 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试图证明,这家熊孩子,在学校嚣张跋扈,非一般的熊。 鲁医生打人,完全应和了那一句:熊孩子你不管,我帮你管。 是正义的审判,鲁医生是苦熊孩子、熊家长久已的网友们的"互联网手替"。 于是又有人开始为鲁医生鸣不平,认为他才是为大家教育熊孩子一家的"真英雄"。 03
但事情再次反转了。 被掌掴孩子家长自证清白,放出了完整监控视频。 视频里,鲁医生一家上门,爷爷招呼着他们上沙发上坐,解释孩子爸爸出差去了。 还转头责备自家孩子:航航你为什么要打沱沱?你们两个不是好朋友吗,怎么打架呢? 航航双手背在身后,背靠墙,犯了错的样子,不敢说话。 沉默了一会儿,跟鲁医生一同前来的女士说:我们就是想知道为什么。 爷爷也跟着责问。 又搬了椅子让鲁医生一家坐下,让航航坐在矮一些的小板凳上,坐在鲁医生面前。 这态度显然不是一开始网上传言的那样,所谓"态度恶劣","极其护短"。 跟航航面对面坐下,鲁医生开始训话。 没想到,前一秒还在和声细语说着道理,下一秒却突然暴起,一巴掌把航航打倒在地。 孩子坐在地上就懵了。 航航爷爷也愣了几秒,然后站起身, 问鲁医生为什么打人。 鲁医生回答: 对不起我没忍住,但是我确实忍不住了。 爷爷也忍不住了,抄起航航坐的塑料小凳,打在了鲁医生身上。又拿起自己坐的木头椅子,想要砸向男子。 结果反而被推倒在地。 视频里能清晰听到老人倒地后痛苦呻吟。 鲁医生拉下口罩说:"我说了我没忍住,你打我干嘛!" 令人同情的"遭遇熊家长"前因不成立。 鲁医生打孩子、老人却是实锤。 情绪管理一团糟的成年人,更是让人心生恐惧。 04
鲁医生被刑事拘留了。 孩子之间的打闹,原本转头就忘。 在鲁医生一家去给孩子讨公道,上门的时候,沱沱就已经在探头探脑找自己的朋友了,反倒是家长们气压极低。 最终,闹成了刑事案件。 而另一边,为了帮鲁医生争取和解,鲁医生的妻子和母亲上门,给被打的家庭下跪道歉。 可受害者家庭态度强硬,不接受道歉。 有人觉得航航一家"得理不饶人"; 也有人觉得鲁医生一家是在"道德绑架"。 一场闹剧,尚未罢休。 05
新闻下面的评论,则彻底撕裂成了两个阵营。 一边站在被打的孩子这方,认为 暴力,尤其是成年人针对儿童的暴力绝对不可宽恕。 假如对方家长是肌肉猛男,或者位高权重,鲁医生还敢"忍不住"吗? 为什么只敢打小孩,不敢打大人? 不过是欺软怕硬,专挑弱者撒气。 还说什么"我实在没忍住",更是滥用暴力的人,最无耻的借口罢了。 对暴力行为零容忍,这是一个社会的底线。 最终警方对事情的处理,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而另一边也有人坚定地理解鲁医生的行为,并对他的结局感到惋惜。 从道理上,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假如你的小孩在学校被人这么欺负,你也会忍不住想替他出气。" "对待熊孩子,就应该亲自上手收拾!" 06
说到底,这件事的争端,只是两种观点的矛盾。 双方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 至于一开始的问题: 孩子跟同学起冲突被打了,怎么办? 原本就是千人千种回答,没有最优解的问题。 了解不同"真相"的人,观点不同; 有过不同体验的人,想法不同。 可惜的是,到了最后,人们却开始带入自己的经历和情绪,开始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和观点。 持有两种观点的人在网上各说各话,一定要争出个你死我活。 然后直接把"两个幼儿园孩子的争端",扩大成了一场上亿人参与的互联网骂战。 07 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一则100字就能讲清楚的新闻,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反转? 一件小小的事情,又是怎么演变到这个地步的? 随着传统的新闻传播机制日渐式微,细致而全面的调查采访已经不那么受欢迎了。 相比于冗长的大篇幅报道,一条条的即时简讯能够更快地触达大众,满足大家的好奇。 但碎片化的传播模式也带来了一场信息的狂飙,从表面上看起来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而实际上,人们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每一个事件的发展都有严丝合缝的时间线和逻辑。 你以为的真相可能并不是真相,而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其中还可能夹杂着,来路不明却耸人听闻,更容易被传播的谣言、猜测、假新闻…… 08
事实和真相在传播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不重要。 因为大家更在意的是:自己所坚信的观念究竟是不是对的? 所有的事实都成了碎片,不同的人,拿着这些碎片拼凑出截然不同的故事走向。 持有一种立场的人会反复积累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材料,更倾向于相信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材料,哪怕这些素材可能是假的。 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本来就相信的,而是不是真相本身。 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又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信息茧房,把大家共同赞同的观点,往更极端的方向推去。 原本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 但是却由于互联网上一些武断的叫嚣和谩骂,使得持有不同观点的网友开始抱团,互相攻击,势如水火两立。 09
生活在这样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呢? 1.不要着急下结论,更不要去网暴任何一方当事人; 2.不要害怕打脸,当事情有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永远选择站在正确的一方,而不是自己之前站的那方; 3.容忍多种声音的存在,而不是为了消灭自己不赞成的观点,而不要发动任何言语或者网络暴力。 互联网是一个大熔炉,应该容纳下各种各样的声音,请允许其他声音的存在。 剩下的,交给法律。 10
互联网就像一个放大器。 让一场原本在两个小男孩之间的争论,变成了两个家庭的闹剧,整个互联网几亿人关注的焦点。 从现实一路"打"到互联网,在蝴蝶效应的尽头,我只看到成年人们的争强好胜和相互攻讦。 说到底,最可怜的是两个孩子。 他们被迫亲眼目睹暴力在自己和同伴身上接连发生; 一个自己挨了打,还要眼睁睁看着的亲人挨打,被吓得惊慌失措; 另一个,亲眼见证父亲施暴,被抓起来拘留,母亲痛哭流涕、下跪求饶; 此后这一家人面对的还有一连串的麻烦,鲁医生或许面临牢狱之灾,或许是工作不保,失去经济来源…… 难以估量这次事件对两个小朋友的童年,乃至人生进程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可是这一切的根源不过就是两个小孩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小摩擦而已啊…… 双方家长都以"爱孩子"为名义大打出手,网友都在匆匆忙忙寻求一个自我认同的舞台,到最却给两个孩子带来了最深的伤害。 而这,正是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