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期,为什么英军7000人的部队可以横扫整个中国?
对于中国人来说,近代屈辱的历史,都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鸦片战争
1840年,清军的总兵力大约在80万左右(包括八旗 、绿营兵),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调集并先后投入战争的大约在10万左右。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英军最初只派出大约海陆军7000多人,后来增至最高达2万人。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10万人打不过区区7000人?
很多人,包括历史学家都笼统地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但这个就是根本原因吗?我认为不是,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武器虽然落后,但是和英军相比,进攻武器是没有代差的。也许你不相信,但是没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另写文章专门阐述,在此不展开,否则这篇文章就太长了。
我并不否认教科书上对鸦片战争的总结,但是如果不对战争复盘,人们是很难从中得出正确结论的,也无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形成战术指导思想。
一、英军的胜利源于速度,可以在局部的战场上形成优势兵力
整个鸦片战争中,英军就像和清军玩躲猫猫游戏一样,清政府一直都不知道英军准确的位置和部队数量,无法做出正确的战斗部署。 这是根本原因。
中国幅员辽阔,往往意味着什么,反应迟钝。你这消息从南传到北,这事儿都变了。
1840年鸦片战争当中,英军是首先攻打了广州,再转打厦门,再攻陷定海。但是远在北京的道光皇帝呢,首先接到的是什么,是定海被攻陷的消息,然后才轮到南边的厦门,说英军北上了,最后才看到林则徐发来的说英军开战了。道光皇帝大惊失色,怎么到处都是战火,英军到底来了多少人?
虎门广场上鸦片战争纪念墙与折烟枪标志
其实,道光皇帝哪里知道,他收到的信息完全颠倒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英国人的风帆战列舰每小时五到六节的速度,这一天能跑八百里。朝廷的叫六百里加急,一天顶多的跑六百里。但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做到每时每刻都是六百里。每个驿站都要吃饭吧,休息吧,晚上总不能跑吧。不可能做到每个驿站像接力棒一样交到你往下跑,人都要累死。另外陆地上的还要过河爬山的,还有天气的影响,速度是做不到恒定的。
但是英军在大海里跑的是直线,依赖于轮船,动力是蒸汽机,晚上也能跑,并且速度是恒定的,比清军的六百里加急快多了。所以当道光皇帝还没有收到战报的时候,英军就已经换了一个地方进攻去了。 你说这仗怎么打,信息完全不对称。
鸦片战争当中,道光皇帝空有80万清军,根本来不及提前调度。英国人义律当时只带了七千人部队,横扫整个中国,就不难理解。中国幅员辽阔,清军不可能在每个地方布防太多人。那么在每一个进攻点,英军的七千人就成了优势兵力了,更别说英军武器的优势了。
到了这里,我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英军利用自己装备的优势,取得速度上的优势,攻下一个据点后,马上转移攻占下一个据点。而此时清政府由于通信的落后,还没有做出应对,使得英军在一个个局部战争中,总能形成兵力上的优势,虽然他们只有几千人。再加上武器也更先进,英军打清军,就像切西瓜一样,打得异常轻松,战损也很小。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是看不到这些的,也想不明白这些事情,所以他们的恐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感觉到处都是敌人,武器比我们还先进,怎么打都打不赢,赶紧求和吧。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感觉绝望。
二、历史上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本质上也是通过快速的机动,在局部对敌人形成优势兵力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历史上我军玩得炉火纯青的穿插迂回战术,本质上也是通过快速的机动,在局部对敌人形成优势兵力,局部性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不同的是,我军依靠的两条腿和战士们顽强的意志,以及黑夜给了英勇战士黑色的眼睛,当敌人还在睡梦中醒来才发现被包围了。
但是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穿插迂回战术,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 因为这个战术,本质上打的是时间差,利用敌人没有反应过来的短暂时间,获得战场上的有利地位 。
现在天上有卫星,夜晚有夜视仪,一个班的调度可能都看得清清楚楚,时间差已经没有了。如果这时,我们还以我们是步兵巅峰而沾沾自喜,又会陷入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循环。 在现代战争当中,军事科技领先一步就是生死存亡之别。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去看看俄乌战争。
陆战时期的战术,必将封存,进入博物馆,长存于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