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李牧 形象) 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和岁数虽然大了,但是仍然能发挥余热的廉颇,一仗干翻四十万大军的白起,以及平定六国,南征百越的王翦齐名。 同为战国时代的F4,李牧有啥本事呢? 李牧这个人,不像其它三位仁兄,始终处于权力枢纽地带,他不在朝中做官,而是在边地驻防。 作为战国七雄中赵国的高级将领,李牧最大的任务,就是防守赵国以北的匈奴势力。 匈奴人,这是天生的战斗民族,生来悍勇,打仗很凶,并且用兵毫无章法可言,灵活多变,往往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实在难缠,然而李牧却有他独特的制敌法门。 首先,李牧在边境地区,可以说得上是封疆大吏,权力很大。 《史记》: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 一来,他可以在当地自行设置部门,选拔官员,一干人事调度工作,用不着赵国的君主来插手,而是全都由自己说了算。 二来,边区的财政工作也由李牧来主持,所有的赋税全都收归到李牧的军队之中而无需上交,当然,这并不是说李牧中饱私囊,贪污腐败,因为收归军队的这些财政收入,全都是花在刀刃上的军费。 (匈奴军队) 想要打匈奴人,装备得好吧?得买好马吧?得配备好披挂吧?得打造趁手的武器吧? 另外,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塞外之地,风沙苦寒,伙食总得好点吧? 而像李牧这种每天都给士兵们屠猪宰牛加营养餐的规格,花钱肯定是少不了的。 然而,在对军队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高逼格的武器配备,高标准的餐食要求之后,李牧却下达了这么一条奇怪的命令,那就是: 《史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如果匈奴人来犯,你们要赶紧退守堡垒,坚守城池,绝对不能主动出击,谁敢贸然出击,直接拿下,定斩不饶。 有人说,最高的防守,就是进攻,但在李牧看来,搞防守,那就要搞得纯粹,搞得彻底,说防守就防守,绝对不搞花里胡哨的。 所谓,你狂任你狂,清风拂山岗,你横任你横,明月照大江。 你在我李牧的面前再嚣张也没用,因为我压根就不和你打。 朋友们,不要以为隐忍就是窝囊,更不要以为退让就是耻辱。 在李牧这种绝对防守的方针之下,匈奴人每次来边境都一无所获,因为李牧不但搞防守,还搞坚壁清野,匈奴人来了不仅没人搭理,而且往往连根毛也抢不着,只好垂头丧气的接着回塞外啃沙子。 (坚壁清野) 作为名将,而且是SSR级别的名将,李牧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纵然他有千般本领,万般厉害,现在也用不上,处在这个位置上,他唯一的任务,就是防守。 《史记》: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气急败坏的匈奴人咒骂李牧是个胆小鬼,赵国的将领和士卒们不了解李牧的良苦用心,也觉得李牧畏首畏尾,没有勇将之风,实在是丢了赵国的脸面。 这样的论调一经发酵,很快传到了赵国国君赵孝成王的耳朵里。 赵孝成王一听,我让你李牧到外地工作,镇守赵国北境,你可倒好,整天在关隘里龟缩,把我们燕赵男儿的脸都给丢尽了! 赵孝成王一生气,把李牧调了回来,罢免其官职,暂且搁置。 把李牧拿下来之后,赵孝成王立刻换了一位骁勇善战的,愿意主动出击的年轻将领镇守北境,结果这位史书上没有留下姓名的仁兄到了边区一顿胡乱指挥,莽撞出击,被急于求战的匈奴人抓住机会给打了个七零八落。 《史记》: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边境烽烟再起,匈奴人肆虐,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赖以生存的畜牧业也基本处于崩溃的状态。 (匈奴肆虐) 场面一度失控,没办法,赵孝成王只好舔着脸又把李牧提拔了起来,恢复了他的职务。 李牧呢,也不含糊,官复原职之后到了边境,还是老一套,坚壁清野不出战,就和匈奴人这么挺着。 几年时间下来,匈奴人挺不住,纷纷退去,边地又恢复了平静。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最能让人折服的武器,绝对不是暴力和征服,而是坚持与忍耐。 不过,老是这么忍着,李牧手底下的士卒们也难免有微词。 这帮士卒们很有上进心,他们认为,自己配置着一流的装备,享受着丰厚的补助,却只能每天在城池里猫着,这日子实在是不太好受。 大丈夫当提三尺之剑,立下不世之功勋,谁愿意在这方寸之地了此残生,在这茫茫的风沙大漠中耗尽自己的青春年华? 士卒们纷纷请愿出战,这一次,李牧没有拒绝。 谁不想要成就功名,难道我李牧就甘于平庸? 这个时候的匈奴人,对李牧已经基本上没有防备了,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李牧一直就是那一副龟缩不出的德行,所以他们压根就不会想到,李牧会率领大军搞突然袭击。 《史记》: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事实证明,李牧不是不敢打,不会打,而是很能打,太会打了,他率领军队发动奇袭,大破匈奴十余万人,由于其作战太过勇猛,还给匈奴人留下了心理阴影,导致匈奴人此后十余年不敢再来边地溜达。 匈奴平定了,李牧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得以返回朝中任职。 (长平之战) 在这段期间,赵国出了一件很大的事儿。 什么事呢?那就是浩浩荡荡的长平之战,战败了。 秦赵两国对峙于长平,原本,赵国将领廉颇搞防御搞得挺好,耗的秦军人困马乏,精疲力尽,搞不好再挺几天就得退军,结果赵孝成王中了秦军的反间计,听信了由秦军散布的廉颇要造反的消息,临时换帅,让廉颇下台,把赵括给推了上去,结果空谈兵法,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和秦军主帅白起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很快落败,四十万赵军一把all in,全军覆没。 面对如此惨败,一生稀里糊涂的赵孝成王只能在颓废和失意中含恨而去。 赵孝成王的接班人,是赵悼襄王。 赵悼襄王去世后,接班的是赵王迁。 这个时候的赵国,可以说是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名相蔺相如已经逝去,如田单,赵奢之流的名将也纷纷故去,就连忠心耿耿的廉颇也收拾行李投奔了魏国。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却已然不是天上人间。 不过好在,李牧还在赵国。 (王翦 形象) 长平之战有白起大破赵国,而长平之战之后,负责灭亡赵国的人,是秦将王翦。 在王翦的带领下,几十万秦军进逼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没有办法,只好抱紧李牧这颗大树,任命他为大将军,负责抵抗秦军的进攻。 李哥啊李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就看你的了! 当了大将军的李牧还是一如既往地稳重,因为,他依旧采用了"一招鲜,吃遍天"的作战手段,坚壁清野,闭门不出。 秦军虽然来势汹汹,但他们毕竟是长途作战,粮草消耗不起,咱们只要吊着他,不跟他打,任你王翦有通天的本事,你早晚也得退军。 然而,李牧还是低估了人心的险恶。 王翦,那也是和李牧一个级别的名将,他当然知道李牧的用意,并且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十分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李牧出战不出战的问题,而是赵军有没有李牧的问题。 如果赵军一直由李牧统领,那么想要攻克邯郸,必然势比登天还难,就算能攻克,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郭开 形象) 此时的李牧,就如长平之战时的廉颇,不先把他摆平,秦军就没有胜算。 可是,此时此刻只能望关兴叹的王翦,又能怎么办呢? 怎么办?很好办! 当年怎么对付廉颇,如今就怎么对付李牧。 王翦一顿活动,很快找到了赵国的大臣郭开。 这个郭开,是赵王迁的侍臣,和王上走得很近。 《史记》: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王翦对郭开重金以贿,收了钱的郭开立刻跑去找赵王迁报告,诬陷李牧和司马尚谋反。 李牧是赵军主帅,而这个司马尚,则是赵军副帅。 这么明显的栽赃陷害,赵王迁就是随便动动脑子,也该知道是有人在下绊子,但面对郭开的诬陷,赵王迁却深信不疑,立刻下令逮捕李牧和司马尚二人。 阵前换帅,这是用兵大忌。 君不见当年长平之败?君不见当年廉颇之事? 别的不说,当年鼓动赵孝成王换掉廉颇的,也是这个挨千刀的郭开啊,他的话你能信么? 然而,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解下兵权,听候发落的消息传来,副帅司马尚不甘心坐以待毙,心一横打算投奔秦国,李牧更是十分失落,他不愿意失去这千载难逢的挽救赵国命运的机会,所以直到他被赵王派出的人手捕杀的前一刻,他依然在前线整顿军务。 《史记》: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一切的一切,随着李牧的死,沦为了一场寂灭。 (赵国覆亡) 南宋有位学者,叫做徐钧,曾经对李牧做出过这样的诗评,作者鲁钝,愿以此诗作为本篇文章的结尾: 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 当时不受谗臣间,吕政何由返故乡。 赵国最后一位名将已经陨落,想必这赵氏天下的覆亡,也不会远了。 如果当时赵国的王上不被佞臣所误,哪儿还会有始皇帝嬴政的一统天下呢? 只可惜,往事如烟,这悠悠遗恨,已经成了白云苍狗,逐渐飘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