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智者,他是一位大智大通之人,他说过"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显然他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他还问过"天其运乎?地其处乎"? 那时他已经在思考究竟是天动还是地动的问题了。 当年美国的宇航员踏上月球时,他们看到了天空中一颗最大的蓝色星球,比我们在地上看到的月亮要大十几倍。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 我们在平坦的大地上,所能看到的"大地尽头"只有区区的十里之遥,我们也无法觉察到地面的弯曲孤形。 由于大气的存在,却使我们能够感到"天似穹窿, "于是便产生了天圆地方的概念。 根据地球表面积公式算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质量为6亿亿公斤。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0981万平方公里,等于53个中国之和。而地球的体积则达到10830亿立方公里。 当人类开始大范围地活动时,他们发现越往北走,北极星便越高,反之则越低。 当人类开始航海时,他们很快便发现了海平面的弯曲,因为远处的船总是先出现桅杆、后出现船体。 不过我们用理智的思考,往往能够超越了经验的偏见。欧洲的早期学者亚里士多德发现,日食是由于月亮遮住了太阳所致。而遮住部分的边界总是圆形弧线,因此月亮是一个球体。 同样的道理,月食是地球遮住了太阳,而遮住部分的边界也总是圆形弧线,所以说,我们生活中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02:万有引力定律 在许多民族的早期智者,可能都产生过类似亚里士多德的推论,但是,这种现点却长期没有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他们既有理智也有直觉的诘难:居住在另一边的人岂不成了"头朝下、脚朝上"了吗?而且也会掉下去的! 这个问题直到牛顿在(1642~1727年)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得到彻底解决。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不愿意想象自己是与美国人脚对脚地生活在地球的东西两边,而宁愿相信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同一个平面上。这也说明了地球的大小。 如果说人类经过漫长的努力,才了解自己脚下的大地实际是一个球体的活,那么同样也要经过漫长的思索才能够认为到地球的自转和围绕太阳的公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我们习惯将它分为白天和黑夜,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十二时辰或24小时。 我们人类当然也随着地球一起转动,站在南极或北极点上的人,不用动便可一天转一个身。而在赤道上的人,则要"坐地日行八万里",相当于以时速1667公里的速度在向前跑。 03:地球自转速度足够大,它的自转相当稳定 由于地球的质量和自转速度足够大,因此它的自转也相当地稳定。它的自转轴总是指向固定的地方,天上这个方位的星星便被称为极星,住在北半球的人则称它为北极星。 然而,由于地球不是一个质量均匀的标准球体,它的自转轴指向还存在着缓慢的移动,因此,能够充当北极星的星星是在不断改变的。 例如: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的一颗星即勾陈一 。一万多年后织女星便成为北极星,大约经过25800年勾陈一便又恢复北极星的地位,这种现象对其他恒星的影响被称之为岁差。 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此,使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以及满天星斗在夜里,围绕着北极星的转动。 地球不仅自转,而且还围绕着太阳转动,大约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绕太阳转动一周,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一年,它运行的轨道就被称之为黄道。 黄道平面与白道平面,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路线,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交角,使得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有时会出现日食或月食现象,但又不会经常出现,如果它们之间交角为零,则每月都要各出现一次日食和月食。 同时,黄道平面还与赤道平面,有一个大小适宜的交角(约为23度),它的存在使得地球上的气候显得比较均匀而又有四季变化。 如果,这个交角为零,那么北极和南极的寒冷地区将大大增加,而赤道地区将更热,整个地球将无休止地刮着更大的风,大海的潮流也更加汹涌,因为风流和海流要承担起更重的气温平衡作用。 04:地球的护卫星是月亮。 殴洲有一位学者,曾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提出,月亮是从地球脱离出去的,它离开的地方便形成了今日的太平洋。 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45亿年前一颗与火星大小差不多的天体与地球相撞后,一部分岩石气化后在地球附近凝结在一起,最后形成了月亮。 然而,中国的学者则通过多学科的研究提出,太平洋是撞击形成的。 在《全国第二届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论文摘要》中,这一事件可与二亿四千万年前,地球史上的生物大绝灭,地球磁场的倒转,古气温和大气成份的突变,地球自转速度的加快,海水的大量消耗,等等突发性事件相吻合。 月亮是一颗冷漠的星球,满目疮痍,它的表面积是中国的四倍,它距离地球384400公里之遥,它的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月亮也是一颗守纪律的星球,它忠实地围绕着地球旋转,从地球看上去它每隔29日12时44分2.78秒绕地球旋转一周。 从太阳系以外的恒星上看去,它每隔27日7时43分11.47秒绕地球一周。 它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称为白道,白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因此,它有的离地球近356400公里。有时离地球远406700公里。 它也在自转,但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是与它围绕地球转动的周期和方向相同。这种趋同性淹没了它的个性,使我们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它的一半面貌。而另一半面貌则隐藏下来。 月亮没有自己发光的本领,却能够借光而亮,虽然它借光而亮的本领也不怎么样,但已经足够造成"月明星稀"的光辉形象。也有日月争辉的美名 月亮也是古人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天堂, 05
苏东坡东一首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果,高高在上的月亮都不能永远保持完美,那么人生的不幸也就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这不仅仅是苏东坡自我的安慰,也是包括了对月亮的同情,也许只有我们人类才有这样的胸怀和感情。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