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日元兑美元汇率大跌,一度跌到一美元兑150日元,日本央行入市干预了,说起来日本一直觉得日元太贵了,一心想贬值,还把日本衰退怪罪到广场协议之后的日元升值上,那为什么这次日元贬值反而急了呢? 先说这次日元贬值到150日元换一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2011年美元兑日元一度跌到一美元兑换75日元,现在正好翻了一个倍,这就意味着以美元计算的日本GDP直接减半,这十年日本人假如拼死拼活的干,以日元计价的GDP翻一倍的话,实际上等于白干了,而事实上这十年日本的GDP还没翻倍呢。 有人会说了,这和日本老百姓没关系啊,日本人国内都是用得日元,贬值对日本人没影响,日子照过,这种话假如放在当年的苏联等国身上还可以一说,但是对于日本这种低度依赖进出口的国家怎么可能没影响,虽然说日本这些年一直说要贬值,要刺激出口,但实际上真的贬值了,对日本其实没半点好处。 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贬值能刺激出口,表面上看,贬值了,出口价格就低,有竞争力,能卖得出去。 但这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极度封闭的理想环境的经济学假说,按照这种逻辑的话,那么津巴布韦这种货币贬值几十万的国家货物出口应该最有竞争力才对。 要知道,对于大量出口的国家往往也需要大量进口,而货币贬值固然出口价格便宜了,但是进口原材料却贵了啊。举个例子,A国和B国货币汇率是100比1,A国生产一个价格100的商品,原材料进口50,人力等其他成本加利润50,出口价格100,正好换回1元的B国货币。 现在货币贬值一半,虽然我们价格低,商品很快卖出去,但是只换回B国货币0.5了,虽然回到A国还是值100,看上去以A国货币计算没亏吗? 不然,因为A国需要进口原材料,原材料需要从B国进口,需要B国货币结算,因为贬值,原来进口的原材料只需要50元购买的,现在需要100元才能购买了,等于白做。 那种货币贬值促进出口的说法只是出于一种理想状态,就是出口价格降低,进口价格也降低,但这实际上是根本做不到的,贬值的真正结果往往就是依靠降低的人力成本去竞争罢了。 因为进口的原材料成本和出口的货物价格这两者都是被汇率贬值抵消的,只有货币贬值后人力成本这些国内消化的成本是降低的,最典型的我们国家90年代货币贬值之后,出口为什么有竞争力,各国都提到我们的人力成本是最便宜的。 其实日本在战后初期就是这样做得,当时日本利用自己低廉的人力成本为美国代工,得到了第一桶金,才有日后的发家。 很多人现在只看到日本的汽车和机电产业发达,实际上日本在战后甚至战前最发达的是纺织业,是让美国出台纺织品配额限制的,而那时日本依赖的就是相对于美国低廉的人力成本,等到美国对日本出口限制,日本才开始转变,生产机电和汽车。而等到机电汽车发展起来之后,人力成本在其中的分量就少了,所以日本对升值是欢迎的。 要是贬值真的有利于出口,那么东南亚金融危机,那些东南亚各国应该争先恐后的贬值,而不是在贬值后一蹶不振几十年。 当然也不是说贬值真的不好,对于拥有发钞权的国家来说,也未必是坏事,但是日本肯定不是这种国家,所以别看日本一天到晚叫嚣,说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日本吃了亏,日元价格太高,要贬值促进出口,可是真的贬值了,第一个急红眼的就是日本,也不喊什么贬值促进出口了,要干预汇市了。 而且吧,日元贬值实际上也没促进出口,反而导致了大量的贸易逆差出现。 当年日元升值也没影响日本的出口,反而连年创下贸易顺差记录。所以说当年广场协议日本是不吃亏的。 另外有点要说的,都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其实这个水分是很大的,苏联和美国日本本来就是两个经济体系,一个算工农业总产值,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本来就没办法对比,何况日本广场协议之后,以美元计算的GDP一下子就翻倍,所以也就是表面上的世界第二罢了。 此外,这次日元的贬值除了美元强势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大家都不看好日本的前途了。 日本当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除了和美国达成协议,也是因为各国都看好日本经济,觉得日本有自己特有的拳头产品,之后多年日本一直叫嚣要贬值却贬不下去,就是日本的出口强势,有自己的出口商品,可是现在不同了,日本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越来越弱,轻工业就不说了,传统上的产业比如造船电子业一个个被中国韩国超过,现在就靠一个汽车产业坚挺,可是在世界拥抱新能源车的时候,丰田汽车却落伍了,中美都有了自己的新能源车,但是日本却没有,这样下去日本的汽车业要完蛋,所以日元的大跌背后也有这个因素。 对于日本这种极度依赖进出口的国家来说,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拳头产业,那就意味着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