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流传下来与关夏代有关的史料十分匮乏,某些历史学家、文人(胡适、顾颉刚 、郭沫若等)否认夏朝的存在,夏朝不存在,夏朝文字也就不存在了。虽然至今还未挖出夏朝文物,也未发现夏朝文字,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 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 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 "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 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 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据传宋代宣和 年间临淄 出土的一组春秋时期青铜器叔夷钟 (作器者叔夷 乃宋穆公 后裔,齐灵公 时任齐国正卿)有铭文追述宋人祖业说:"……隙成唐 ,又严在帝所,溥受天命,删伐夏司,败厥灵师,以少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也就是"威武的成汤 ,敬畏天帝 ,接受天命,讨伐有夏,打败其军。在小臣的辅佐之下,囊括九州之地,占有大禹之都。’这段铭文同西周 以来文献中关于夏和殷(商)是前后承替的两个王朝、‘殷革夏命’的说法完全一致,成为两周史籍有关夏王朝记载的有力佐证"。鉴于记述夏王朝与夏商更替的文献史籍没有早到西周者,所以春秋 铜器叔夷钟恐怕还是无法成为"西周以来"或"两周史籍有关夏王朝记载的有力佐证"。 2002年面世的遂公盨 属西周中期,其上有"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的字样。铭文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各自的贡献。在洪水退后,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岗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但文中并无"夏"的字样,禹似乎还具有神格而非人王,因而这篇铭文似乎并不能被看作是夏代"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 1959年4月,71岁高龄的史学家徐旭生 从北京出发,前往河南、山西一带寻找"夏墟"。那时条件异常艰苦,徐旭生团队下了火车换马车,有时还得骑上小毛驴赶路,吃的是红薯面黑窝窝头。在豫西密集考察一个月后,徐旭生团队发现20余处遗址,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位于偃师二里头村的遗址。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这个沉睡3000多年的都城遗址带给外界无尽的惊喜,并成为揭开古老文明的"无字天书"。时至今日,二里头遗址实证为中国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