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时任国家出口管委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同志找到了张爱萍将军:"江同志啊!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 江泽民同志面色有些沉重:"张将军,我这次前来是想向您求一幅字,为我的父亲立一个碑。" 张爱萍将军收起了笑容,定定地看着江泽民同志:"为你的父亲立碑为何要找到我?" 江泽民同志缓缓开口:"我的父亲是江上青……我听母亲讲过你们有旧交之谊,所以才找到您……" 张爱萍将军站起身来:"江上青?!你原来是江上青的儿子!" 张爱萍将军又一阵唏嘘,对过往发出了阵阵的感叹。 这个江上青是什么人呢?他与张爱萍将军之间,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1911年,江上青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江石溪是当地知名的中医,还擅长诗文丹青,博学多才。 同时,江石溪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面对家国危难,他时常感慨:"烽烟曾不到西秦,梦里关山愧此生"。 在袁世凯与日本沆瀣一气,接受日本侵害我国权益的时候,江石溪愤怒不已,积极地参与"反对二十一条"。 此外,江石溪还写了很多爱国的歌曲和诗词,在大街小巷传唱。这些震撼人心的词句,唤醒了众人的爱国热情。 同时,江石溪还十分注重孩子们的教育,他大力支持孩子们读书深造,并鼓励他们将来为国效力。 江上青从小便唱着父亲所写的爱国歌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慢慢长大。 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小小年纪,江上青便开始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1927年,江上青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通中学,在刘瑞龙、顾民元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了共青团。 江上青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教育,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新青年》成了他的心头爱,不仅期期必读,还会抄录一些优秀的句子,记在脑海里。 随着年纪的增长,江上青对共产主义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他意识到,只有马列主义才是指导中国人民脱离苦海的"圣经",只有坚持共产主义指引的道路,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理想。 1928年,进步青年江上青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逮捕入狱。 亲朋好友纷纷前去探望,江上青坚定地对他们说:"如果爱国有罪,这样的罪名我还引以为荣呢!有一位革命者说得好:‘人生难得报国死,为国坐牢何所惧。’" 但是入狱经历并没有让他就此动摇自己的信念。 江上青仍然坚持学生运动,仅隔一年时间再次被逮捕。 也就是在这一年,江世侯在这一年正式改名为江上青。 江上青高中毕业之后,在上海艺术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还结识了一批有志之士和拥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江上青的眼界也随之更加开阔。 1929年,江上青考入上海文艺大学的文学系。他天生热爱文艺,在学校获取创作知识后,他的诗词创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于是就经常创作革命诗词在杂志、报刊上发表。 因为这个原因,江上青在上海结识了郁达夫等著名的左派文人,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年底,江上青又因参加学生运动在上海被逮捕,关进提篮桥监狱。 入狱之后,江上青哮喘病发作,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为了鼓励自己坚持到底,他又在狱中写下《冷漠的世界》、《饿是武器》、《我重新来到了这里》等战斗诗。 1930年8月,江上青经过组织的努力成功获释,随后马上到扬州一边当国文教员,一边借着这个身份的掩护,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1934年8月,江上青受葛任远邀请,来到东海教育馆工作,负责周围六个县城的艺术教育工作。 来到东海之后不久,江上青就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在这里站稳脚跟,成为人人尊敬的"江先生"。 由他指导的《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雪中的行商》等作品广受欢迎,每次到周围县城演出的时候都是人满为患,还因此闹出过一个不小的误会。 10月这天,江上青带着演员到沭阳吴集演出的时候,刚结束就被冲上来的土匪绑到山寨里面。 而他们绑架的原因竟然是,看见江上青的戏班子观众多,认定他一定很有钱,想要干一波大票,但是江上青等人的演出都是义务演出,他本人也只是一介穷书生,根本没有钱付赎金。 但是土匪却坚决不肯放他走,固执地让他在留下当师爷或者付赎金之间选一个才行,最后还是葛任远找到在当地威望极高的吴月波,由他出面才将江上青解救出来。 之后,江上青仍旧带着进步学生四处演出,宣传救国爱国的思想,直到一年后家母病危,才辞掉这份工作回到扬州工作。 抗战爆发后,为了更好地宣传抗日思想,江上青又多次和进步人士一同创建周刊等,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抗日思想。 不仅如此,江上青等人还组织了发宣传页、唱抗日救亡歌曲、表演抗日救亡短剧等方式,以通俗易懂又极具感染力的方式,鼓舞群众统一抗日战线,因此大家也称他是一位"杰出的宣传家"。 江上青以笔为枪,以文字为子弹,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祖国和人民,祖国和人民也必定会牢记他的功勋。 1937年11月22日,江上青离开了扬州,转移到了其他的地方。 江上青离开了妻子,离开了女儿,跟着宣传团的同志们,开始了长途跋涉的旅程。他们走过仪征、六合、江浦、和县、巢县、合肥等多个城市。 每到一个地方,江上青等人便会进行相应的革命工作。 他们张贴标语,创作抗日歌曲,进行革命短剧的演出。几人游历的这些岁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的革命热情。 1938年的夏天,当时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第五游击纵队的司令盛子瑾率百余人到皖东北的日占区。 盛子瑾是国民党特务戴笠的部下,他的妻子是戴笠的门徒,因而他也受到了戴笠的重视,因此,他受到了桂系军阀的忌惮。 安徽当时归桂系军阀掌管,而盛子瑾又被国民党派到了这里,相当于要动桂系军阀的蛋糕。 因此,桂系军阀在皖东北当地的势力和盛子瑾不对付,另外,皖东北还有一批地主势力也和盛子瑾不对付,盛子瑾在这里孤木难支,便想到了向共产党求助。应盛子瑾的要求,我党也派出了江上青同志等骨干力量一起到皖东北准备开辟敌后力量。江上青同志在那里搭建起了我党皖东北特别支部。 其实,盛子瑾当时是我党的统战对象,他虽是国民党人,却愿意和共产党合作,曾经担任六安县长的时候,便和我党合作打击日军,最后成功将日军击溃,这件事情让他立下了大功。 江上青被委任为盛子瑾的"专员秘书",包括江上青在内的八位同志组成特别支部,江上青担任党支部书记,任务是发展和壮大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皖东北地区实际上是由桂系控制的国民党安徽省军政当局。盛子瑾与李宗仁、白崇禧不对付,他又是蒋介石的心腹,调任六安县县长后,名义上是当地的行政督察专员和保安司令,实则已经被排挤出了安徽六安,也就是桂系把持的地盘。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少有人是为了抗日民族大业奉献全部,大多数还是像盛子瑾这样一方面受到蒋介石的信任;另一方面受到同僚排挤,心中愤愤不平,想要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这就形成了"武装割据"的现象。 可盛子瑾等人确实主张抗日,想干出一番事业,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在此局面下,中共安徽省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必要时会帮助盛子瑾。 江上青在进入皖东北后,也没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他借着自己的身份,大刀阔斧的开展了统战工作和创建敌后革命根据地的相关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江上青也在皖东北地区为我们发展了一批秘密党员,最重要的是他联系上了先前上海工委派来泗县开展工作的朱伯雷同志,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后方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38年12月,江上青在得到盛子谨的同意后,创办了皖东北军事政治干部学校。 校长由盛子谨担任,江上青则担任副校长一职。虽然江上青是副校长,但实际上,学校的领导工作主要由他负责。 利用这个军事干部学校,江上青招收了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进行政治、军事训练。江上青主动给学生们讲课,由于他上课有趣,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所以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 而在此期间,江上青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我党的正确主张,鼓励青年们投身革命。不仅如此,江上青还在学员中秘密发展党员,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培训了数百名军政干部。 在皖东北抗日形势飞速发展以后,江上青通过接触发现盛子瑾和国民党灵璧县县长许志远之间有矛盾,成见很大,许志远表面上答应团结抗日,暗地里却在策划阴谋。江上青建议双方举行一次会谈以化解矛盾,在他的斡旋下,双方终于同意于1939年8月29日进行谈判。 这天江上青也参加了谈判,谈判表面上取得了预想的结果,许志远假装同意接受盛子瑾的政令,但骨子里却暗藏杀机。 会谈结束时,太阳已然西沉。张爱萍送走了许志远,在送盛子瑾、江上青时,他问道:"盛专员,你走哪条路?" 图丨张爱萍 从这里到盛子瑾的驻地有两条路,小路很近,但附近村的恶霸地主柏逸荪经常在此出没,他不仅与许志远是深交,手上还有一支500多人的武装。 盛子瑾却不以为然,决定原路返回。 "天黑了,还是..." "没事,我有自卫队,怕什么!"盛子瑾说完便扬长而去。 盛子瑾穿的是便衣,江上青穿的却是军装,他们都戴着眼镜,并排走在队伍前方,到小湾时,树林里突然响起一阵枪声,细密的子弹朝盛子瑾的队伍飞来。 盛子瑾健壮连忙下马躲进河坎,江上青却奋不顾身的上前高喊道:"不要误会,这是盛专员..."他哪知道,这群人要打的,就是盛子瑾,听到这话树林里的子弹如雨而至。 等张爱萍循着枪声赶到时。江上青早已倒在血泊之中了。这对张爱萍来说犹如当头一棒,他回想这刚才送走江上青时的场景,"要是刚才让他们走大路就好了..." 就这样,张爱萍永远失去了这位挚友。 噩耗传来,皖东北各界人士无不哀叹,数万民众自发的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张爱萍在致悼词时说道: "上青的逝世,不仅使我失去了一位知音,失去了一位战友,而且使皖东北抗日民主战线上失去了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使中国革命大厦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栋梁。" 江上青生前,和妻子王者兰之间只有两个年幼的女儿。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没人继承香火,属于"绝后"了。 在这种情况下,江上青的大哥江世俊和大伯母吴月卿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将他们的次子泽民过继给六弟上青当儿子,还让他按照传统习俗为六弟披麻戴孝。 建国后,党组织对江上青烈士一家十分的关照,一切的学习、生活费用都是国家予以提供的。 而到了1982年,国家决定让革命烈士江上青"叶落归根",将他的墓从安徽迁移到江苏的烈士陵园中。也是因为这次迁葬,才有了我们开头提到的一幕。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亲自为他题写碑名,杨纯、周村、刘玉柱三名革命烈士为他著碑文,他的多名革命战友纷纷为他题诗、题词,纷纷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张爱萍 1985年,江上青烈士的子女来到江苏泗洪县,拜访江上青的墓碑,他们感谢父亲为国家所做的一切。 为了纪念江上青烈士百年诞辰,2011年4月20日,他的女儿江泽慧写下了《纪念父亲江上青烈士》,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他的养子江泽民作出《满江红·江上青百年诞辰祭》,讲述了父亲一生的光荣事迹。 2012年4月4日,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在家乡扬州建成并对外开放。当地民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来瞻仰、凭吊,以表达敬意。这是对他的牺牲和贡献做出的最好的褒奖。 谨以此文致敬江上青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