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中报季愁云惨淡万科碧桂园龙湖成绩亮眼
2021年的年报还有开发商至今"没交卷",新一季的中报披露已相继结束,这是地产行业史上最惨的一次半年报,上市房企亏损的数量和金额都创了新高。
根据克而瑞的统计,上半年百强房企累计销售规模的同比降幅达到51%,房企的发展重心已从规模增长转变为了"活下去"。
申万三级行业(住宅开发)的87家A股上市房企中,有32家归母净利润录得亏损,54家营业收入同比下跌,69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其中,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的中位数为-22.6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的中位数为-48.98%。
中大型房企情况也不乐观,今年中报营业收入前20的A股上市房企中,有7家归母净利润录得亏损,11家营业收入同比下跌,13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其中,营收同比增长率的中位数为-19.4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的中位数为-34.61%。
捌哥看了下,房企中报季信息量很大,整理收集了7张图来给大家解读下:
寒冬之下
房企盈利情况
图源网络
·营收和利润的表现上,从不同房企类型来看:
央企方面,2022年上半年,中海发展营收1038亿元,净利润仍达到175.9亿元、净利率为16.95%;保利发展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107.63亿元,同比增长23.1%。净利润149.24亿元,同比增长1.6%。
混合制企业方面,万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69.2亿元,同比增长2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2亿元,同比增长10.6%,营收净利双双实现企稳回升。
民企方面,龙湖地产上半年营业额同比增长56.4%至948.0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则为78.4亿元。核心税后利润率为10.3%,核心权益后利润率为6.9%。
作为民企代表,碧桂园同样实现了盈利。在8月30日的2022中期业绩报告中,碧桂园总营业收入约1623.6亿元,毛利约172.1亿元,归属股东的核心净利润约49.1亿元。
·营收和利润,两个指标分别分析:
在营收方面,今年中报营收排名前20的港股上市房企中,有9家营业收入同比下跌,16家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下跌,仅龙湖集团、万科、建发国际集团、长实集团的净利润实现增长。
在盈利方面,87家A股上市房企中,有57家毛利率相比去年同期下跌,75家ROE比去年同期下跌。行业毛利率和ROE的中位数分别为21.98%和0.84%,去年同期分别为27.28%和3.04%,两项数据相比去年同期均大幅下滑。
·营收前10的房企数据分析
营收前10的A股房企中,有8家毛利率下跌,9家ROE下跌,毛利率和ROE中位数分别为16.61%和3.83%,去年同期分别为21.29%和5.78%。当中,毛利率较高的有保利发展(25.52%)、金地集团(21.98%);ROE较高的有华发股份(9.84%)、滨江集团(6.06%)。
港股情况也类似,营收前10的上市房企中,有9家毛利率下跌,7家ROE下跌;毛利率和ROE中位数分别为20.85%和4.74%,去年同期分别为25.31%和6.64%。
行业分化明显
突破资金困局
·行业分化严重,多元化为转型升级
行业普遍惨淡,但依然有企业有不俗表现,呈现分化是房地产在下行周期优胜劣汰的反映,也倒逼企业抢早开启战略转型,布局多元业务,以保持业绩增长。
以房企巨头万科与有"行业底线"之称的龙湖为例,能看得很清楚。
万科,营收和利润均企稳回升,但销售规模明显下降。
中报显示,上半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2069.2亿元,同比增长23.8%;股东应占净利润122.2亿元,同比增长10.6%;销售规模方面则表现不佳,上半年实现销售面积 1290.7 万平方米,销售金额 2152.9 亿元,分别同比下降 41.1%和 39.3%。
龙湖,则表现更让人眼前一亮:营收与利润双增,销售规模也回暖。
2022年上半年,龙湖集团营业收入达到948亿元,同比增长56.4%,且回款率为100%;实现归属于股东的核心净利润65.5亿元,同比增长6.1%;全口径销售金额达到858亿元,权益销售面积为341万平方米,5月、6月分别环比增长23%、76%。
两个优等生,都是提前布局并获得收益的表现:万科将"开发、经营、服务"并重,龙湖则除了地产开发外,增加轻资产布局,如:商业投资、租赁住房及空间服务等。
采取多元战略,背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盈利指标之毛利率的下跌,已成趋势,因为房低价差已经没有竞争力。
2017年起,不少城市开始执行"土地限价政策",即土地从挂牌开始,就规定了未来地上住宅的销售价格。2018年后,前些年买的高价地进入结算周期,房企们试图降价促销换取销售规模,或低价卖资产项目,这就导致资产可回收金额明显低于账面价值,运营等销售成本却相对提高,缩表出清后,净利润水平无疑被拉低价
此外,房企拿地规模,特别是今年大幅下跌,与"正确"的大方向也有关:不能有抄底的小心思。
图源网络
比如华润,截至8月底,全国"拿地王"被华润置地斩获,成都土拍一次就拿6块地,上半年拿地金额670亿,风头太盛。也同样是8月底,华润高层被查。两者联系起来,未必没有深意。
所以,面对行业分化,各房企老板们还是多谋出路的好。
·资金困局:唯有稳健才能破局面
图源网络
既然已经是追求"活下去"的境况了,房企们总得往自己办公室贴上"稳健"、"自律"两个警示词。即便是走多元布局、轻资产模式,财务自律也十分必要。
今年中报的偿债指标显示,上市房企之间的财务稳健度分化严重。A股营收前20房企中,资产负债率中位数为79.25%,流动比率中位数为1.37,速动比率中位数为0.46,现金短债比中位数为0.85。
港股方面,营收前20房企中,资产负债率中位数为79.22%,流动比率中位数为1.42,速动比率中位数为0.51,现金短债比中位数为1.97。(由于两地会计准则不同,部分两地均有上市的公司在指标计算上会有少少偏差,但不影响我们对其偿债能力的观察)港股房企的情况比A股稍好,但我们也注意到某些房企手上现金仍然不足以应付短期负债。
在现金短债比这个指标中,龙湖以5.3位居榜首,意味着手头上的现金是短期债务的5倍以上,显得十分难得。
龙湖集团CEO陈序平在业绩会上表示:「高杠杆企业出清之后,土地市场的玩家和拿地竞争在减少,上半年我们获取的17宗土地平均溢价率只有5%,其中一半是0溢价获取。只要保证我们资金的安全穿越周期,土地方面是有常态化机会的……」这就是底气!
而龙湖更难得的是,拥有较低的融资成本。"融资贵"是民营房企长期面对的困难。以2021年末的数据为例,融资成本最低的10家房企中,仅有龙湖集团一家为民营。
图源网络
而从碧桂园的成绩单来看,上半年的整体表现中也有不少亮点。上半年,碧桂园累计权益销售1851亿元,权益现金回款1702.9亿元,权益回款率92%,已连续7年回款率超过90%,经营性现金流继续为正;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账面可动用现金余额1479.8亿元,可动用现金是短期债务的2倍。
下半年楼市
大佬如何判断
房企年中报季可谓一片萧瑟,再次宣告了房地产高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活下去"已然成为房地产行业眼下最为真实的写照。那么接下来房企们该采取什么策略??楼市会如何走?看看各个房企与大佬们的判断:
积极谨慎推进收并购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并购金融政策利好较多,市场也存在较多项目收并购机会,各家房企对于收并购基本都持积极谨慎的态度。
越秀地产表示持续关注,有合适的会考虑;中海则表示要坚持聚焦三个主流:城市、地段、产品;绿城的态度相对更为谨慎。
销售目标有望达成
旭辉控股认为2022年是从事房地产行业30年以来最艰难的一年,在行业下行的大背景下,稳住,反而成了最好的业绩。
越秀地产则表示下半年,从政策角度看,各大城市房地产行业财税、货币政策等都会继续放松,整个房地产行业将逐步企稳,对于今年1235亿元的全年销售目标,有信心达成。
确保项目如期交付
上半年令人心有余悸的停贷危机,如今用"保交付"都措施在化解。面对上否有保交付压力,大多房企给的回答比较乐观。
行业信心恢复仍需时间
从中长期来看,大多房企对市场有坚定信心。毕竟行业的蛋糕体量还是在。
中海地产认为,中长期市场有信心复苏,同时希望稳中有进,抓住危机中的机遇。
碧桂园莫斌亦表示,"信心的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行业的未来发展会逐步制造业化,对公司和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行业仍然会是一个在长效机制下健康、规模体量超十万亿规模的市场,活下来的企业将会有更大的机会。"
而最早预言了活下去的郁亮,在8月31日万科年报业绩推介会的发言中又重申了其在6月股东大会上的判断:从短期来看,市场已经筑底,市场收缩过了头,反而会积蓄自发修复的动能。
最后,捌哥想说,马上10月到了,二十大的召开也有新方向与转机的可能,咱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