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俄结盟一直是个备受热议的话题,不少人都认为,如果中俄能够结盟,就以中俄两国的军事实力,在对抗美国方面可以变得更加轻松。去年10月份,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也在发布的报告中预计,中俄两国军事实力之和将很快超过美国。 那么中俄结盟是否真的有必要?现在中俄结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历史上中苏与中俄之间三次结盟的前因后果,就可以得到答案。 双方第一次结盟是在1896年。 当时中国刚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可谓是内外交困,而俄国则趁机提出和清政府"共同防御"日本,于是两国签订了《御敌互助条约》,该条约又称《防御共同条约》,但在中国,它最为人熟悉的名字叫《中俄密约》。 根据中俄密约约定,如果日本侵占俄国的远东地区,或中国地区,以及朝鲜,中俄两国就应该以全部军力,包括海、陆两军互相援助,中俄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得单独与日本议和。 而且条约规定,在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都得准许俄国兵船进入。为了方便俄国运输部队,中国还得同意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建造到达海参崴的铁路,铁路建设则由俄方承建管理,无论在什么时候,包括不管战争期间或和平时期,俄国都可以通过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用物资。 我们从这些协议中的条款可以看出,这个中俄密约根本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而协议签订后不久,根据其第4条规定,中俄在同年9月8日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规定双方联合成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但是章程需要依照俄国铁路公司的规定办理。 借此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就可以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并且俄国军队可以凭借这条铁路,随时进入中国境内。 所以这次中俄结盟,名义上是为了共同防御日本,但是却方便了沙俄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也方便沙俄在远东地区争夺霸权。 它的签订,可以说让沙俄不费一枪一弹,就把中国东北纳入了它的势力范围。用现在的话来说,中俄这次结盟,沙俄是血赚。 只不过两国这次结盟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义和团运动后,1900年沙俄伙同英美法等,组成八国联军共同侵华,中俄同盟也名存实亡。 然而俄国也没有笑多久,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惨败,它在中国东北的势力也几乎完全被日本给驱逐了出去。 双方第二次结盟是在1945年,当时是苏联和中国结盟。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尾声,意大利早已投降,德国在西线组织的最后一次反攻,也就是"阿登反击战"也失败了,德军进入了战略防御状态,几乎再无反击之力。 在东线战场上,苏军已经拿下波兰,几乎控制了整个东欧,并且直逼德国本土。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已经完全确立战略主动地位,并且对日本本土开始进行无差别的轰炸。 照当时情况谁都明白,德日法西斯已经穷途末路,唯一的悬念就是他们最终还能撑多久。 而美国、苏联和英国等大国也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尽快结束战争,以及在战后如何瓜分战利品。 当时为了让苏联在远东出兵,尽快逼迫日本投降,三方在没有通知中国的情况下,签订了雅尔塔协议。根据该协议,外蒙古要独立,新疆要自治,而且苏联要恢复日俄战争前俄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 当时的老蒋在听说了雅尔塔协议后,气得直骂娘,只是虽然老蒋很不愿意承认雅尔塔协议,并且当时他也自认为是世界四大巨头之一,却根本没有和苏美英三大国叫阵的底气。 不过在雅尔塔协议签署后不久,罗斯福死了,丘吉尔下台了,三巨头只剩下了斯大林。这让老蒋觉得有了翻盘的机会,也多了些跟斯大林谈判的底气。于是他派出儿子小蒋以及舅子宋子文去找斯大林谈,希望斯大林能够改变主意。 然而斯大林却没耐心跟小蒋他们磨叽,百万苏军如钢铁洪流一般涌入东北,如秋风扫落叶般消灭大量日本远东军。 在苏军带来的巨大压力下,老蒋不得不服软,只得同意在雅尔塔协议上签字。不过老蒋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包括苏联只能承认果党政府,并给与果党政府资金和物资援助,不得支持中共的政权和军队等等。 对于老蒋的要求,斯大林并没有什么意见,都答应了下来。在那个时候,斯大林也是完全看好果党政府,觉得中共根本不可能是果党的对手,所以也下注在果党政府上。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果党政府外交部长的宋子文坚决不肯在雅尔塔协议上签字。不过宋子文倒不是因为雅尔塔协议对中国不公平,而是害怕自己签字后,背负千古骂名。 当然了,宋子文是老蒋的舅子,所以老蒋虽然对他撂挑子很不爽,却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只是把外交部长换成了王世杰,之后王世杰和小蒋去了莫斯科,把雅尔塔协议给签了。 接着,双方又在1945年8月14日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结成了所谓的同盟,老蒋也是希望能够借此让苏军尽快把日军赶出中国东北,以恢复果党政府对东北的统治。 但讽刺的是,双方结盟后第二天,日本就宣布投降了。 而在双方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同时,苏联还逼着老蒋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议》。 根据该协议,大连变成了所谓的自由港,但管理权却交给了苏联人。而旅顺更是变成了苏联的太平洋海军基地,还有东北的铁路都要交给苏联人来经营和管理,并且这个时间长达30年。 虽然说,老蒋通过跟苏联结盟让苏联支持他的果党政府,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这个所谓的中苏同盟,完全是在苏联挟持下成立的,中国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只有丧权辱国。 而双方第三次结盟是在1950年。 1949年12月,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刚2个月,从未出过国的毛泽东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专列,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 在中国领导人的努力下,苏联于1950年2月废止了当年苏联政府和果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新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双方还重新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并且新签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和《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 通过这次结盟,苏联归还了中东铁路,并且撤走了它在中国旅顺的海军基地,还向新中国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因此这可以说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次伟大的胜利。 那么,当时苏联为何会愿意做出这么大的让步呢? 事实上,当时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亚洲和远东的格局,这也让苏联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政策。 那时候东西两大阵营冷战正激烈,为了在冷战中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获取优势地位,斯大林非常希望中国能够加盟苏联领导的的东方阵营,以壮大东方阵营的声势,同时苏联也好借助中国在亚洲牵制和打击美国的势力。 而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内,反动派势力还没有完全肃清,在外则有西方势力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所以也需要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对内肃清反动势力,于外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颠覆。 尤其当时新中国在经济方面可谓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国领导人也迫切感受到中国要尽快恢复经济和生产。而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在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也十分欠缺经验,所以各方面都需要苏联的支持和援助。 然而当时中苏两国在实力和地位上并不平等,虽然苏联愿意支持和援助中国,但是并不愿意放弃它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所以不想废弃中苏旧约。 苏联当时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带头大哥,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它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仍仅次于美国,是和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而且二战结束后,苏联在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军事等等,都恢复得很快。 尤其苏联还在1949年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让它声威大振,一时间如日中天。 而与苏联相比,新中国可谓一穷二白,国力还很弱小,无论是从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地位,都要远远弱于苏联。 当时斯大林,还有其他的苏联领导人,都还有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就算他们嘴上不愿意承认,但心里并没有把中国当作是和苏联平等的国家。 所以虽然中苏两国都有建立同盟关系的意愿,但是双方如何实现结盟,中苏两国却有不同的构想。 对于斯大林来说,他希望苏联与新中国结盟的前提是不会破坏雅尔塔体系,以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利益。 但是中国领导人则考虑要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所以要废除过去一切不平等条约,这是中苏建立同盟关系的前提。 当时中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中国能够废除中苏旧条约,那么就可以借此树立一个示范,中国在国际上也可以有更大的政治资本去应对西方世界。 因而中国领导人在中苏结盟的条件上毫不退让,进行了极力争取,再加上当时西方世界也不希望中国完全倒向苏联,于是调整了对华政策,包括印度和英国也准备承认新中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不得不做出让步,双方最终签订了中苏新约。这也是中苏双方在完全平等的状态下签署的双边条约。 通过这次中苏结盟,双方可以说是各有所获,其中苏联达到了借中国在亚洲牵制和打击美国势力的目的。 最明显的就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担心苏联直接插手的话会和美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才有后来中国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最终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 而中国的抗美援朝,让中国真正打出了声威,为中国的发展争取了稳固的国内外环境,可以说意义非常重大。 但是在不少人眼里,最大的赢家还是苏联,因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帮助苏联稳固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也维护了苏联在东方阵营的脸面。毕竟当时苏联还没完全从二战中恢复过来,无力和美国直接爆发冲突。如果不是中国出兵阻止,而是让所谓联合国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甚至将战火烧至苏联境内,那么苏联的脸面将荡然无存,甚至东方阵营也会土崩瓦解。而中国当时发动抗美援朝,也是建立在中苏同盟的基础上的。 对于中国而言,当时和苏联结盟,一方面稳固了红色政权,另一方面也获得了苏联的巨大支持。就中国从苏联获得的3亿美元贷款放在现在,至少值上百亿美元,这笔贷款对于当时穷困的中国来说,无异于及时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建设。 只是这次中苏结盟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在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以及和中国共建海军舰队。 赫鲁晓夫的提议可谓是野心勃勃,就是想在中苏同盟中占据主导地位,让中国沦为苏联的跟班。 而这,就破坏了中苏结盟时确立的双方的平等关系,并且会严重危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自主,是中国绝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中国领导人断然拒绝了赫鲁晓夫的提议。 当时赫鲁晓夫在提出共建海军舰队时,毛主席就直接问舰队的指挥权该归属苏联还是中国,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揭穿了赫鲁晓夫的图谋。 在遭到中国拒绝后,赫鲁晓夫恼羞成怒,撤走了对中国所有的援助,中苏关系急转直下,同盟关系也最终破裂,后来甚至发生了震惊全球的"珍宝岛战役"。 所以,从这三次结盟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就算现在中俄结盟了,并且是以平等地位结盟的,那么两国迟早还是要面对在这同盟中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这么一来,双方就会出现矛盾,从而影响到两国的正常关系。 现在的中俄关系,虽然两国并没有结盟,但用官方的话来说,上不封顶,没有终点站,只有加油站。而这不但可以保持中俄双方的独立性和平等性,还有着巨大的战略延展空间,也可以给与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所以现在中俄并没有结盟的必要,如果真的结盟的话,也是弊大于利。从目前形势看,西方世界正千方百计地想把中国捆绑上俄罗斯,好拉中国下水,找借口制裁打压中国,甚至企图掀起新冷战,彻底孤立封锁中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中俄结盟的话,不但对中国没什么好处,反而正中西方世界下怀。 好啦,那么今天就聊到这里,我们下期不见不散,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