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一名俄罗斯男子走进中国驻俄大使馆要求办理中国签证,理由是: "我是刘少奇的孙子,要回中国探亲。" 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惊讶万分,刘少奇是我国的开国副主席, 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对我国有着重大的贡献。 但是 这些工作人员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刘少奇还有一个俄罗斯籍的孙子了。不过这些工作人员还是很重视这件事情,立马向有关部门汇报了此事。 很快就被确认了,他还真的是刘少奇的孙子。这名俄罗斯男子 的父亲是刘允斌,而刘允斌是刘少奇与夫人 何宝珍的长子。 这名俄罗斯男子就是阿廖沙(中文名 刘维宁),他是刘少奇的长孙。他从2003年 第一次回中国探亲后,就常往返于中俄两国,之后更是长期定居在广州番禺,为中俄友好 作出了积极贡献...... 刘少奇的长孙为何在俄罗斯了?这要从他的长子刘允斌开始讲了。 刘允斌是刘少奇的长子,虽然是出身高官门第,但是他的童年却是一把辛酸泪。 1923年, 刘少奇与志同道合的何宝珍结为革命伴侣,两人为了革命也是聚少离多。 1925年, 何宝珍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生下了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 因为两个人忙着革命,不仅四海为家还环境险恶,于是就打算把刚出生的刘允斌寄养在一个矿工的家里。 刘少奇的哥哥刘云庭知道后,觉得刘家的孩子养在外面不好,就把孩子带回了 湖南省 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的老家 。 1926年,何宝珍去宁乡炭子冲村看了年幼的刘允斌,这一次短暂的见面是他们母子的永别。几年之后,也就是 1934年秋, 何宝珍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2岁。 刘少奇也是在 1938年才再次见到刘允斌。 刘允斌在老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因为刘家的条件本来就不好,而刘允斌的到来不仅仅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巴,他又是刘少奇的儿子,刘家的一些人还担心会受到牵连被抓去杀头,很不喜欢这个孩子。 刘允斌在这个家是不受欢迎的,只能小心谨慎地活着,几岁的时候就给家里放牛,还经常挨饿吃不饱饭。 1938年,刘少奇非常牵挂自己的孩子,让哥哥刘云庭把刘允斌送到了延安。 刘少奇与何宝珍其实生有二子一女,除了长子刘允斌,后来还生下了儿子 刘允若和女儿刘爱琴。刘允斌被养在老家,女儿 刘爱琴出生后也被寄养在一个工人家庭,另外一个儿子刘允若在何宝珍英勇就义后四处流浪,直到1946年才被找到。 所以在1938年,只有刘允斌与妹妹刘爱琴被送到了延安,进入延安保育小学就读。 1939年,周恩来去苏联就医时,决定带一批 烈士遗孤和高干子女到苏联去学习。 刘允斌与妹妹刘爱琴就这样被带去了苏联,并在苏联学习,生活了多年。 刘允斌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考入了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核放射化学专业,之后又读完了研究生,还获得了博士学位。 刘允斌不仅学业有成,还收获了爱情,他和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的同学 玛拉·费多托娃 互相倾心,有了一生一世的诺言。 只是在特殊的年代,要经营好跨国婚姻谈何容易了,他们最后还是不得不分开了。 1950年,刘允斌带着玛拉回国探亲。 刘少奇和王光美热情地接待了久别的儿子和未来的儿媳妇。王光美虽然和刘允斌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一直把这个孩子视为已出,非常照顾。 不过刘少奇还是希望刘允斌慎重考虑自己的婚事,说他将来是要回国的。 1950年, 刘允斌在 莫斯科大学继续攻读核放化专业期间,和玛拉·费多托娃结婚。 1952年,两人生育女儿索妮娅,她也是刘少奇的长孙女。 1955年,两人生育儿子阿廖沙,他也是刘少奇的长孙。 1955年, 刘允斌 获得副博士学位, 到莫斯科大学化学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研究员,收入很高。 刘允斌不抽烟不喝酒,工作踏实认真,也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工作之余总是帮着妻子做家务,看孩子。 这个小家也越来越温馨,但是这样的幸福并没有长久。 1955年,刘允斌收到了父亲刘少奇的来信,刘少奇要求他回国,因为祖国需要他:"祖国和人民等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刘允斌想带着妻子回国。 玛拉·费多托娃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她不习惯中国的生活,也离不开苏联的父母。她不希望 刘允斌回中国,她动员了亲戚、同事、朋友来做刘允斌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够留在苏联,因为苏联有他的妻子和一双儿女,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1957年,刘允斌回国。 这样的选择对于刘允斌来说是痛苦的,他其实在中国只生活了15年,而在苏联却生活了18个年头,他说自己更熟悉苏联的城市,但是他还是必须要回国,因为贫穷的祖国需要他: "我不能不回去,因为贫穷的祖国更需要我,就好像一个大病初愈的母亲更需要儿子强健的臂膀扶持一样,我的感情相信你一定能够理解。" 1957年10月, 刘允斌回到北京,在国家二机部所属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成了我国年轻的核专家,为我国的核能研究、核工业的起步奉献了智慧与辛劳。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刘允斌和无数研究人员纵情欢呼 :"爆炸了,中国人研制的原子弹终于成功了!" 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但是刘允斌却失去了和玛拉·费多托娃的家庭。在特殊的年代,他也 被诬陷成苏联的间谍被批斗,最后在1967年的寒冬卧轨自杀。 刘允斌回国后,玛拉·费多托娃也曾经于1958年带着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十余天,但是还是不习惯这里的生活,还是选择回到了苏联。 刘允斌与玛拉·费多托娃迫于无奈离婚。 虽然离婚了,但是刘少奇一家都一直牵挂着远在苏联的玛拉·费多托娃玛拉母子。 1960年, 刘少奇去苏联出席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特意抽时间去看了孙子孙女,留下了这张宝贵的亲吻孙子阿廖沙的照片。 那是年仅5岁的阿廖沙第一次见到了爷爷。事隔多年后,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那是秋天,家门前突然来了辆很豪华的黑色轿车,走下来的老人慈祥亲切,他不仅亲吻我,还送给我玩具和糖果。后来我知道那是爷爷。那是爷爷留给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印象。" 之后,中苏关系紧张,玛拉·费多托娃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就连刘允斌去世的消息,他们也是20年之后才知道。 由于中苏关系紧张,阿廖沙在读书期间和工作期间,甚至不敢在亲属栏中填写过 刘少奇和 刘允斌的名字。 阿廖沙读书成绩和父亲一样优异,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是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这也是一个涉密单位。 刘允斌去世了,但是刘家的人一直没有忘记他们在苏联的亲人。 1987年,刘允斌的妹妹刘爱琴费了很大功夫,终于打听到了玛拉·费多托娃玛拉一家的下落,失联多年的亲人又联系上了。 王光美多次向他们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到中国来看看,还委托去苏联的人给 玛拉·费多托娃玛拉一家带去了一笔生活费,还托人告诉阿廖沙和索妮娅,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找奶奶。 1988年,索妮娅去了美国定居。 1989年,阿廖沙的外公外婆相继病逝。 1998年,玛拉·费多托娃玛拉在俄罗斯病逝。 因为玛拉·费多托娃玛拉是家中的独生女,她和父母离世,索妮娅又去了美国后,阿廖沙在俄罗斯已经没什么亲人了。 他现在的亲戚大多数都在中国,他也有了回中国的想法。 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有关部门向阿廖沙发出了正式的邀请,邀请他这个长孙能够回国参加纪念活动。 阿廖沙自然是迫切地想回中国的,但是不仅他的邀请函被扣留了,他也因为在涉密单位工作,根本就不允许离开俄罗斯,必须要等到退役三年之后才可以出国。 阿廖沙非常生气,向有关方面提出申诉,但是均告失败。 为了能够早点来中国,阿廖沙最后选择了提前退役。 2003年4月,阿廖沙终于可以回中国了。 阿廖沙兴奋地带着妻子去中国驻俄大使馆要求办理中国签证,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工作人员问了他几个常规问题,主要是问他为什么要来中国。阿廖沙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我是刘少奇的孙子,要回中国探亲。" 工作人员当时就惊呆了,他们可不知道刘少奇和刘允斌还有这么一个俄罗斯后代。好在他们也很重视这件事情,立马向有关部门汇报了此事,反馈的结果是他还真的是刘少奇的孙子。 工作人员立马热情地给阿廖沙和妻子办理了中国签证。 阿廖沙和妻子终于来到了魂牵梦萦的北京,见到了奶奶王光美,见到了姑姑 刘爱琴等很多刘家的人。 刘家的人热情地接纳了 阿廖沙夫妇,带他们去老家,带他们去参加了很多纪念活动。 回中国后,刘维宁 给王光美奶奶是这样说的:"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全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 刘少奇去世后,王光美就是刘家的大家长,她忘不了和丈夫的深情,她曾经多次带着子女回刘少奇的老家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缅怀丈夫。 2003年,刘少奇诞辰一百零五周年时,王光美又回了 宁乡县也是她最后一次回 宁乡县,她把刘少奇的长孙女索尼亚夫妇,和长孙阿廖沙夫妇也叫了回来,她知道丈夫一直牵挂着俄罗斯的孙子和孙女。 阿廖沙和索尼亚回了刘少奇的老家,也是真正地认祖归宗了。 后来,在奶奶王光美的安排下, 阿廖沙 在广州番禺定居,姑姑刘爱琴还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刘维宁。 2007年,刘维宁获得了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之后长期定居在广州番禺,为中俄友好 作出了积极贡献...... 刘允斌当初是为了建设新中国才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妻子和一双儿女,现在他的儿子刘维宁回到中国,也是叶落归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