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财安 经过3个星期的酝酿与努力,行政长官李家超于上周五(7月22日)委任了8名副局长和11名政治助理,大部分也已陆续履新。在新一届特区政府里,除了少数上届司局长留任之外,其余的司长、副司长与局长都换上了新人,现二、三梯队现又分别由各个界别的年轻有志之士出任,的确给了香港市民一个新人事新作风的正面感觉。 大家都期待这一批精英能以行政长官李家超为核心,携手亮出"以结果为目标,解决不同问题"的施政风格。不过,良好的意愿本身不足以转化为实在的成绩,"人"的因素同样关键。"人"不单是指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一众人才会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组成一个高效的施政队伍,否则的话,纵然个人才能爆表,也会贻误战机,甚至拖垮全局。 特区政府以行政为主导,除了立法及司法权之外,行政长官掌握所有行政公权力。在行政长官之下,特区政府分为政策与执行两个层次;政治任命的局长及其副、助手负责大政方针,掌政策,落实执行的行政权力则由身为公务员(主要是政务官AO)的常任秘书长所掌控。 司、局长空降到位,5年一换,需要问责,干得不好的话由行政长官报请中央批准便可随时革职,灵活性很高。隶属公务员系统的常任秘书长则是长期聘用,从基层一步一步地熬上来,经验丰富,八面玲珑,但如果尸位素餐,甚或无能渎职,却不能被轻易地"炒鱿鱼",必须按照公务员守则进行纪律聆讯,不但旷日持久,而且随时会纠缠至法院的司法复核。 从这个角度看,司、局长与有关常任秘书长并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更莫说他们的副手与助理。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一位常任秘书长很大机会每5年或于更短时间内与不同的局长、副局长、政治助理共事,有关政策也可能会随着局里的人事变迁而改变,如何能够使到政府局长及政治助理跟常任秘书长及部门在短时间内衷心合作,干出成绩,就是行政长官所要面对的其中一个最大内部挑战。 北宋时期,太祖赵匡胤吸收了唐朝因为地方节度使军权过大,导致灭亡的教训,兼且自己也是因为掌握后周的军队指挥权,通过陈桥兵变取得帝位,所以立国后实行"将、兵分离"的做法。简单地说,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只掌管兵籍,有发兵权,但却无军队的指挥权。一旦发生战事,皇帝连同枢密院挑选一名将军作为军队的总指挥,再配以由统兵官带领的部队,然后组成出征的队伍。一旦战事结束,负责指挥的将军便要交出兵权,回到朝廷,统兵官则带领部队返回军营,此后再无瓜葛。 这个做法的好处是能够有效地防止将军拥兵作乱,但坏处就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基层兵士与统兵官熟悉亲近的程度远大于指挥的将军,导致临时组成的军队根本没有凝聚力,所以战斗力为历朝之中最差。徽钦二帝时发生"靖康之祸",主要原因在此。在香港,局长与常任秘书长的工作关系与北宋时的将军与统兵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行政长官李家超可要慎防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弊端。 近日,曾经空降担任董建华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透露,当年他刚上任便被公务员助理"靠害",闹到天翻地覆,引起不少负面的结果,最后只能由自己负起政治责任,向公众鞠躬道歉。他还披露,自己曾以局长的身份委派一名高级AO(政务官)任务,对方却直接说:"我不懂得做,你自己处理吧!" 这种视他如无物的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不直接掌握此人的"刑德二柄"(赏罚),如在私人机构,那人早已被革职,但在政府内却奈何他不得。身为局长也遭到如此冷待,举步维艰,空降的年轻副局长、政治助理乃政治新丁,面对的办公室政治困难就更加可想而知。事件虽然发生在多年以前,但这种结构矛盾一直先天性地存在,一旦牵涉到黄丝或"无间道"公务员,情况就会更吊诡无奈。 今天,特区政府的政治核心班子已经全部到位,各项工作也已经展开,但团队中的政治问责官员与公务员还需要深度磨合,才能建立起一个能解决不同问题的高效施政有机体!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