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 , 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 在这个有着 " 长江第一城 " 之称的四川宜宾拉开帷幕。这 是一个经国务院批准,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世界级 大会。 作为全球首个世界级动力电池行业盛会,万钢 、 欧阳明高等政府、专家学者悉数到场 ; 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领军企业 几乎全部参展。而就在这场盛世空前的电池行业大会上 ,广汽 作为现场唯一受邀发表主题演讲的整车车企 ,对中国车企与动力电池产业的看法观点,引发行业关注。 01中国 动力电池的爆发,离不开 新能源 车企 中国动力电池的起点 不算 太高 , 拿锂电池来说,行业龙头之一的松下,早在 1970 年就开始了锂电池生产。而大家熟知的宁德时代 , 直到 1999 年才开始涉猎。 在步入 21 世纪初期的几年 , 中国锂电池始终不温不火。直到 2010 年 , iPhone 4 掀起全球智能手机热潮,吸引力小米、华为、中兴、酷派等众多国产手机厂商的入局,从而带动了国内数码锂电池行业的发展。诸如 东莞新能源科技、天津力神 等中国锂电产业 , 成为了苹果、三星数码产品的锂电池供应商之一。 但在智能手机时代,中国锂电并没有在全球掌握绝对话语权。从 2010-20 21 年中国锂电池专利申请 的趋势图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专利数 在 逐年增长 , 但真正的爆发是在 2015 年 ,恰逢 中国正式普及新能源汽车的阶段 。 自 2009年,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中国汽车将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之后,经过几年摸索, 2014 年才算是 "中国新能源车元年" , 国内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布局新能源车。 2015 年, 既 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打基础的一年,也是正式向普通消费者推广的一年 , 相关政策持续加码 , 整车销量不断走高,这也带动了上游锂电池的发展。到 2016 年,中国锂电 专利申请量 已相继超越美国 、 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除了在市场端推动动力电池的快速发展之外,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新能源车企还深耕电池领域,敢于挑战技术壁垒,并基于用户痛点出发,坚持以创新研发新技术,积极参与并推动动力电池发展。 02 埃安计划成立电池公司 、自建电池量产线 随着电动化转型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下场自建电池工厂,甚至以埃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其动力电池技术群获得央视首个动力电池技术大奖,这让大家对整车车企自研自产电池引起广泛讨论。 一方观点认为,电动化时代整车企业必须掌控电池技术;另一方观点认为,术业有专攻,整车企业生产电池有很大风险,而且并不适合所有整车企业。 但 论产品结果而言 , 相比电池企业,车企是最贴近用户的,也更能敏锐洞察到用户需求,并针对用户痛点,做出相应解决方案。比如在大家最关心的电池安全方面,埃安 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首个实现三元锂整包针刺不起火,刷新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新高度,树立了动力电池安全新标准。 其次,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 "心脏",如果能"个性化"定制,能与整车做好匹配则发挥出更强的综合性能。其他车企大多都是采用通用型电池,无法与汽车产生高度协同,将汽车性能完全释放。 以埃安为代表的主机厂,其自产的电池是具备个性化的,更适合自家车型的。动力电池也只有跟汽车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性能。轻量化技术、超充技术、平台等其他技术的协同,才能将电池、汽车产品的性能、品质才能发挥到极致。 尤其是随着电池原材料的暴涨,动力电池占据了纯电动汽车 40%-60%的成本,面向未来,行业竞争一定是科技+成本的竞争,这也是车企亲自下场造电池的原因之一。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笑称: 电池占了我们 60%的成本,那不是在为宁德时代打工。 参与行业竞争,拉低成本,提升对电池厂商的话语权,为用户带去更多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是中国车企的必然选择。 埃安作为一家成立即将满 5周年的新能源车企,其动力电池技术群获得首个央视最高动力电池技术大奖,并不是偶然,而是广汽和埃安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资。埃安弹匣电池技术由广汽研究院、广汽研究院硅谷中心、世界顶级电芯专家领衔开发,超过600人组成的国际顶级研发团队倾力打造,其中博士超过60位。 埃安已经在电池自研和自产方面投入了近 10亿元,自主研发推出了埃安动力电池技术群,同时为加快自研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对电池工艺成熟度、产品一致性、产品成本等进行验证。同时,埃安3.36亿元自研电池中试线也已经开工建设,将于2022年底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包括海绵硅负极片电池在内的自研电池技术将在此条试制线实现自主生产。 大会上,曾庆洪还透露 ,广汽自研电池量产线建设正在谋划中,未来甚至会考虑购 "买矿"。 在 "十四五"期间,计划投入850亿-1,000亿元,强化新能源"三电"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构建更先进、稳定、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 03 从用户出发,解决行业痛点 众所周知,埃安以打造极致的产品和服务出发,以科技创新技术为引领的发展目标,确实在各个方面以自己的力量推动行业的发展。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以埃安为代表的国内车企,在推动新能源车普及、践行双碳目标以及动力电池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比如动力电池在安全之外 , 续航 、 充电便利性以及冬季续航衰减的问题 , 依然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 。 以续航为例, 当前主流纯电动车续航凭借已达到了五 、 六百公里 , 与 普通燃油车满箱油的续航相当 。 但因为外界环境 、 个人驾驶习惯和用车场景的不同 , 用户对长续航 的 迫切需求 。 所以不少车企早在去年就喊出了 1000 km 续航的车型,包括 蔚来 ET7 、 智己 L 等 , 都 宣称其 续航能够达到 1000 km。但 因为技术瓶颈 , 到目前为止 , 真正实现量产,并且已经搭载在量产车上的,有且只有 AION LX Plus一款车型。 据了解 , 该车搭载了埃安自主研发的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 ,在行业内率先攻克了硅负极材料在大型动力电池上的应用性难题, 最终助力 AION LX Plus实现了 1008 km续航 , 为全球首款突破 1000 km续航的量产纯电动车型。 作为电池厂商代表, 宁德时代 6 月也推出了续航超 1000km 的电池 ,但比埃安 AION LX Plus晚了近半年。 不仅在续航和安全方面实现了行业性突破,在充电方面,以特斯拉、埃安等为代表车企,也很好的解决了用户 充电便利性问题 。比如特斯拉 V 3 超充,可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120 km;极氪 01 的快充在理想状态下也能够 " 5 分钟续航 120 km";而埃安的 超倍速电池技术 则是全球最快 , 可实现 "充电 5 分钟续航 20 7 km",让充电和加油一样快,甚至随着埃安超级充换电中心的建立 , 充电比加油更方便成 为了现实,新能源 用户彻底告别充电痛点。 据了解 , 针对当前铁锂电池在冬季续航表现不佳 , 能量密度提升难 、 充电慢的用车痛点,埃安还于近日推出了晶超能铁锂电池技术。该技术关键材料改性、电芯设计、电池管理方面发力,大幅度提升了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据悉使用该技术的 "超能铁锂电池"质量能量密度提升13%,体积能量密度提升20%;循环寿命可达4000次以上;-20°C的低温容量保持率提升10%,有效缓解冬季续航缩水的困扰;快充方面,25min可充至80%电量,充电时间比常规铁锂电池缩短25%。 基于对动力电池技术的诸多突破以及市场的推进,在全球首个世界级动力电池行业盛会上,看到以埃安为代表的车企身影,也就不足为奇。 埃安自研电池、成立电机、电池公司、建立电芯试制线,除了突破相关技术、打造更极致、高品质的产品,满足自己生产需求,还为了以科技创新推动相关电动化技术的产业化,在产业链上更有话语权。 以用户为中心,从解决用户痛点出发,我们相信以埃安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厂商,将研发制造出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动力电池产品 , 能将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性能发挥到极致。 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 以埃安为代表的车企在自研技术突破、 量产搭载或是产业化,都将不仅限 于整车 智造 ,中国新能源车企将和电池行业互补,形成 1+1>2的合力,共同推动中国在动力电池技术 领域 的全面领先 ,亦 助力中国加速从汽车大国 , 向汽车强国转变 。想了解更多汽车信息,请关注汽车益家,欢迎留言、转发、点赞,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