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教版"毒教材"荼毒的是孩子,摧毁的是未来; 那么娱圈版"毒教材"想要扭曲的是所有人的三观,破坏的是现在。 最近有一部网剧开播即扑街,播出的第一天就遭到了广大网友观众的抵制和举报, 以至于这部原本一星期播6集的剧,硬生生改成了一天播3集。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全网禁播前,赶紧播完跑路。 究竟是什么情况,让大家如此怒不可遏? 原因无他,只是"屁股太歪"。 引起争议的网剧《我叫刘金凤》,改编自小说《皇后刘黑胖》,是一部建立在架空背景下的古代偶像剧。 说到古偶剧,或者说古装剧,肯定离不开中国风的建筑装饰以及传统汉服服饰。 尽管会因为具体情况对对服饰进行重新设计和修改,但大都保留了中国传统服饰所独有的特色。 《灵魂摆渡●黄泉》剧照 然而,网剧《我叫刘金凤》中的服装不知是什么情况,不仅没有展现出中国汉服的特色, 反倒是出现了大量"日本"元素。 首先是剧中出现的服装面料上的花纹。 男女主身上都出现了中国鲜少会用,但是日本却很是喜欢的花纹图案。 比如女主身上的红袍,上面出现了和服中"小纹车轮"的图案。 男主所穿的外套上,干脆是印满了樱花。 而提起樱花,自不必说,首先想到的肯定还是日本。 要知道男主的设定可是皇帝,不穿龙袍穿樱花服饰,属实不太合适吧? 除了明目张胆地在男女主角身上植入日本元素,剧中的服化道还采用了很多"不容易看穿"的小把戏。 而这些小把戏同样夹带私货,把"日本元素"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比如剧中服饰里,衣袖和肩膀处的连接处"断开"了。 不懂日本文化的观众,可能除了觉得有点怪,不会有其他反应。 可只要对日本文化稍有了解,就知道这种设计是日本和服才有的样式。 日本电影《阴阳师》剧照 除了开口之外,服装上的道具设计,也是怎么"日本"怎么来。 无论是领口的小蝴蝶结还是袖子上的穿绳,无一不是日本服饰上才有的传统装饰。 就连剧中出现的官帽,都是纯日式风格,完全看不到一点儿中国的痕迹。 显得既奇怪,又扎眼。 这种帽子叫做"垂缨冠",是日本才有的官帽。 日本天皇就任仪式上的大臣佩戴的就是这种帽子 这实打实就是"日本的东西",没得跑。 服装上夹带私货,还能瞒骗过一些对日本文化不感兴趣的人。 然而接下来的剧情中,还出现了更进一步的"跳脸"行为。 在第十六集剧情中,演员堂而皇之地拿出了几盒寿司。 我寻思现在日式餐厅也不罕见,谁不知道这是日料? 而且就这玩意,还要配台词说"是大补之物", 如果这不是想要玩弄观众智商,那就只能说剧组对日本文化的谄媚,已经刻在骨子里了。 面对剧中这雨后春笋般逐一冒出的"倭风"文化, 网友们纷纷表示: "宣传倭寇文化,举报!""满满的倭风,很难说不是故意的。" 然而有人责骂,自然也就有人辩护。 有一些网友表示: "这个不是架空剧吗?(为什么要上纲上线)" 的确,这部网剧演绎的是发生在架空朝代的故事, 但是朝代架空就代表可以在剧中随意使用充满他国文化的服饰道具了吗? 我想没有这个道理。 就算是架空文学,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在我们中国大地上, 既然还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那为何不宣传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反而助长他国志气? 还有一些网友表示: "日本服饰不是抄唐宋的么?(为什么说是我们用了他们的服饰)" 不错,和服确实是参照汉唐时期的服饰演变而来的。 但和服在参照汉唐服饰的同时,也进行了本土化的修改,还是有很大区别。 剧中威国公头戴的那种单片便是如此 再说了,文化和时代是有直接联系的,用"起源说"强行解释,没有意义。 就比如说乒乓球,哪怕它起源于英国,但现在就是中国的"国球"。 哪怕在全世界范围内,但凡提到乒乓球,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还是中国。 "和服"也是这个道理。 就如同那句广为流传的梗一样: "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那么它就是鸭子"。 在现在这个时代,提到"和服",肯定就让人联想到日本,这是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文化输出的结果。 哪怕细节上有些微差别,哪怕它起源于中国服饰,但只要它看起来像"和服",就改变不了这种印象。 更何况这部剧里都不带掩饰的,直接就用了"和服",连细节都给还原了,还非要把这个充当中国传统服饰。 现在跑去争辩什么,"和服是不是来源于中国",是不是太过自欺欺人? 所以说看到这样倭风明显的服装道具,不需要有半点怀疑,这就是在"以倭代华"。 其实,我国电视剧中出现"以倭代华"之风久矣,只不过《我叫刘金凤》中的槽点太过密集,所以才招来网友的举报热潮。 刚刚播出的古装剧《星汉灿烂》中,也大量使用了和服中独有的腰带系法。 而且不仅用了,还非常细致地区分了男女蝴蝶结的不同系法。 类似这种"夹带私货"的情况,虽然不能说遍地都是,大概也能说屡见不鲜。 你还不能说这是道具组的失误。 因为他们把细节扣的这么精确,无论怎么看都是有意为之。 这事真的没法往深思。 往"好"了想,也许是剧组里有人私底下喜欢日本文化,偏偏又有能力影响到剧组服化道的选择,所以就暗戳戳地搞小动作。 往"坏"了想,根本就是剧组核心人物崇洋媚外,觉得日本文化优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想要夹带私货,展示自己"了不得"的审美,就想要对观众搞"文化输出",给观众洗脑,扭曲观众的三观。 这已经不是感到愤怒和耻辱的问题了,干脆是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真的,就是这件"崇洋媚外"的丑事,让国外一些跳梁小丑,找到了疯狂攻击我们的机会。 当我国网友在国内的网线上因为电视剧"以倭代华"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 位于我们东北方向半岛上的韩国网友,终于忍不住跳出来了。 他们幸灾乐祸、极尽嘲讽之态: "我真的很好奇,你们那么不满意自己的东西吗?""所以说中剧很粗糙、很廉价!" 真的从来没想过,我们会因为这种事情,被韩国人这样嘲笑,关键还真就不好反驳。 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结果这会还真就因为一部剧,给这群小丑跳脸了,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韩国作为文化强盗,剽窃了多少我们的文化? 之前因为《尚食》中的明朝官帽,就引发了一场中韩网友对骂。 韩国网友声称剧中的官帽是在抄袭他们的文化。 但是我们历史早有记载,且证据确凿: 他们的所谓"传统服饰",根本就是明朝时期,他们作为我们的附属国,被赐予的。 现在抱着他们美国爸爸的大腿,搞翻脸不认人这一套,真是突出一个跳梁小丑。 结果这会还真就因为一部剧,给这群小丑跳脸了,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我们传统文化曾经那么璀璨,为什么总有些人要去"抄袭"别人的? 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中的华美婚服 因为人教版"毒教材"作为先例,所以这次娱圈版"毒教材"刚曝光,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有敌人打入了我们内部"。 结果深究之下,发现疑似是导演徐某有问题。 这位徐某大导演在《我叫刘金凤》之前,曾经还导演过电视剧《今夕何夕》和《班淑传奇》等作品。 而这些剧都或多或少植入了一些日本元素。 比如在《班淑传奇》中,就有演员佩戴了经过修改后的日本冠冕。 当时他可能还是有所顾忌,所以才没有那么明目张胆,对道具稍微做了一些改动,所以网友也没发现什么异常。 然而渐渐地,他越来越大胆。 在电视剧《今夕何夕》中,他甚至直接采取了日本天皇的形象。 或许这次《我叫刘金凤》暴雷,只是他逐渐试探的结果。 如果这次没有及时发现,怕是下一部剧,演员台词都要说日语了。 虽说导演身上有问题,但要说这全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倒也未必。 导演也是靠资方赏脸吃饭的,资方不同意,他也只能干瞪眼。 一如"毒教材"那时候一样,深挖下去,很难说是不是由下至上,从里到外,都烂到根了。 在这种裹挟之下,鲜少有人再将文艺作品当做是艺术品来对待。 30年前,电视剧《红楼梦》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了"现象级"电视剧。 而在拍摄《红楼梦》时,服装师史延芹老师为全剧组准备的戏服共计有2700套,都是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家境一一设计的, 而为了配合这些服装,剧组的化妆师更是根据不同的服装设计了不同的发型,还分别画了记录发型的人物卡片。 这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这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贯穿整个剧组,甚至可以说覆盖了整个时代。 所以才使得87版《红楼梦》,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在之后的30年,重播1000余次,震撼了几代人,被称为电视剧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篇章"。 而如今,我却只能看到粗制滥造的剧本,低廉丑陋的服化道,流量傍身的明星。 他们共同创造出一个个名为"电视剧",实为"赚钱工具"的商品。 现在更是不得了,别说文化自信了,连崇洋媚外那一套都搞起来了。 完了还要找些可耻的话术来洗地,以彰显自己那丢人现眼的审美。 《我叫刘金凤》被骂,一点儿都不冤。 这种充斥着"以倭代华"的产品要是真给他糊弄过去了,"毒教材"遍地跑的时代,就真的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