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先祠 坐落在谢寨南门里路西,其院南北长60米,东西宽45米。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先祠大殿,前檐出厦,雕镂花样图案,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室内垛子梁,板懔八砖扣顶,房顶是五脊六兽大排山格局,显得古朴庄严、气势恢宏。东西两侧各有配房三间,院内四棵大杨树,干粗两人合抱还不接手,可惜郭村镇毁于破四旧期间(1967年)。 解放后,谢氏先祠改作小学。至1980年,谢氏族人收回先祠。1982年,开展修缮工作,增建一门楼,雕塑一白马像。2019年底,重修先祠。重修后的先祠,面貌焕然一新,门额所书"谢氏先祠"四字,熠熠生辉;门楼檐角高挑,房顶新覆琉璃瓦,墙体密贴红色瓷砖,大殿房顶钢筋铺底,剥落门窗,全刷新漆,大殿两侧均添建三间出厦房屋,院内地面全部硬化。 谢寨明清建筑群 谢寨村三百余年的辉煌,必然产生成片明清建筑群。从东门入村,路两侧树木掩映下,一处处四合院错落有致,鳞次比,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精、雕琢之细,实属罕见。 谢寨村原有四合院共计四十二处,路南占十三处,路北二十九处。其规格分主房是楼房式四合院、大出厦四合院、五脊六兽大排山四合院和普通四合院。解放后稍大一点的四合院分给了四五家居住。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村民纷纷拆除老房,另选址新建,因而古建筑群早已荡然无存。 现仅存完好一处,是清末"二秀才"谢中典故居。它坐落在路北侧,距东门约百米。房顶是夹板脊,高0.4米,两侧是麒麟凤尾兽,高0.65米。地面原有四层台阶,堂屋门口宽1.2米,高3.6米,横有两字"福""禄",黑漆木明柱,上侧一间有五块木雕花板,做工之精细,线条之流畅,可说栩栩如生。东西两屋山前方,三处都镶有不同的砖雕花枝,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吐艳,不一而足。室内房顶,板橡有序排列,八角方砖平铺其顶,大垛子梁一人合抱两手难接,梁下是雕花红色木隔扇,可惜五八年劈碎当柴烧掉。所记这些,只是谢寨古建筑冰山一角。 谢寨寨墙和护寨河 1852年,苏鲁豫三省爆发捻军起义。此时盗匪蜂起,民不聊生。当时谢寨的经济、文化都达到鼎盛时期,族长谢体英倡议筑寨保家。此讯一出,族人群起响应。在外村人的帮助下,谢寨出资,历时数年终于建成。 寨墙地基宽30米,高8米,墙顶宽7米,夯土上堆非常结实。风侵雨蚀,经一百余年而屹立不倒。周围广植杂树,夏季绿叶蓊郁,鸟鸣其中,墙体野草遍覆,野兽出没。寨墙四方均有砖砌券门,东、西、南三门较大,均宽4米、高5米券顶筑有瞭望哨,内有火炮。若是土匪抢劫,火炮可随时派上用场。北门最小,村里人都叫小北门,其含义不得而知。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寨墙确实起到保护生命财产的作用。 寨墙外有护寨河绕村一周,东大门外有一吊桥,至今遗存犹在,它毗邻清水河上的谢桥。据九十岁的老人回忆:墙寨外河宽约30米,水深6米。夏季入汛季节,河水碧波荡漾,野菱佳藕,清香浓郁,蛙鸣鱼游,好似一幅草塘风情画。1958年,大规模拆除寨墙,门砖扒掉运走,改做他用。大炮埋于地下,夯土墙体,被村民挖走筑房或沤肥,至今一点儿痕迹也没有。 谢堂庙 从谢寨西门直线向南1.5千米处,谢堂庙即坐落于此。西紧邻商勒公路,南贴西胥村,东侧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谢堂庙始建何年,无史可查,从先人口传得知它占地六亩,正门朝南,进入大门,首先可看见大厅及配房。中间大厅内供奉文昌帝君。古人迷信,据说文昌帝君是掌管下界考试上榜的神灵。古时若谁家儿子临考,大都去庙内叩头上香,祈求文昌帝君保佑其子中举或秀才等,若是真的考中,而家长必率领其子携带贡品及香烛、炮、纸钱等去还愿。岁久弥深,影响渐远,香火日盛。 族人商议,每年春暖花开的农历二月初九为庙会日。最盛时庙会一般是三天,为八、九、十日,这三天里唱大戏、高跷会、风筝比赛、吃喝玩耍、购物等。一时间商贾云集,俊男淑女,辇来于此,车张伞盖,遮天蔽日。天道忌盈,日中则。谢氏已历经二百余年的鼎盛,渐渐滑向落日的辉煌。民国十年,谢堂庙拆除。后近百年其原址芳草萋萋、荒凉满目。及至1996年,有好事者在遗址处草草搭建一小庙,供奉神灵也非昔日。至今每年二月初九庙会仍然热闹非凡,香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