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时,王光美从中国社科院外事局局长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后的王光美并没有闲下来,她尽可能地寻找着机会,让自己的余生继续发光发热。晚年的王光美主要做了这么三件事: 第一件事:为"幸福工程"而奔走 "幸福工程"是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人口报社共同发起成立的一项扶贫计划。该工程以救助贫困地区的贫困母亲为使命,通过动员海内外各界的资金和力量,来帮助这些母亲尽快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幸福工程"成立后,时任国务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的彭珮云给王光美写信,请她担任"幸福工程"的组委会主任。当时王光美已经74岁,而且身患癌症6年,她曾谢绝过社会上许多担任名誉职位的邀请,但当她了解了"幸福工程"的使命后,被深深地打动了,她不仅欣然接受了邀请,而且承诺不拿组委会一分钱的工资,义务为"幸福工程"打工。 王光美 家人们得知王光美在"幸福工程"任职后,一开始并没有当真,以为她只是挂挂名。没想到,王光美竟每天工作8到10个小时,她还经常深入到陕西等地访贫问苦。 "幸福工程"成立后不久,王光美就来到陕西省大荔县的安鲁乡走访。那天正下着大雨,村子里一片泥泞,陪同的工作人员建议王光美不要进村了,但她执意不肯,坚持穿着靴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进了村,冒雨走访了3户人家。 当王光美来到一个叫王尚英的贫困母亲家时,王尚英85岁的婆婆正卧病在床。王光美紧紧地握住老人的手,亲切地和她聊起了家常,老人向王光美诉说因为家里穷,还有一个22岁和一个24岁的孙女没嫁出去。王光美安慰老人:"24岁还不算大嘛,我26岁才出嫁。等‘幸福工程’帮助你们过上好日子后,还怕找不到婆家吗?" 这一番话说得全家人都笑了。两年后,王光美说的果然成为了现实。 王光美走访贫困地区 正是因为走访了大量的贫困地区,王光美掌握了许多贫困母亲的第一手资料。"幸福工程"创立初期,组委会拟定了工程的求助模式:"小额资助,直接到户,滚动运作,劳动致富。"王光美看了以后,将"直接到户"改成了"直接到人"。 王光美是这么解释的:我们的钱是直接发给贫困母亲的,她要代表全家在协议上签字,因此"到人"比"到户"更确切;"幸福工程"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是帮助贫困母亲脱贫而不是致富,我们不能包打天下,要实事求是,要有准确的定位。 "幸福工程"刚启动时,资金匮乏,对王光美来说,最难的就是筹集善款,她决定从自己做起,把积攒的每一分钱都捐献给"幸福工程"。 "幸福工程"收到的第一笔捐款就是王光美捐献的500美元,这笔钱是女儿给她的。那是在一天晚上,与王光美住在一起的女儿因为工作急需打一个国际长途电话,情急之下就使用了家里公家为王光美配备的电话。王光美认为这不是一件小事,她要求女儿把这个电话登记在册,以备日后自己付费。 女儿深知王光美的为人,她二话没说就登了记,而且给母亲500美金,说是交的电话费。王光美当然明白电话费根本要不了那么多钱,这是女儿在变着花样孝敬她啊! 但王光美却直接把这笔钱捐给了"幸福工程",原来前几天她去"幸福工程"办公室看望工作人员,了解到办公室工作条件艰苦,工作人员有时候中午吃不上热饭,便拿出这500美元,让办公室买一个微波炉热饭吃,这笔钱也成为了基金会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有一天,王光美正在翻看报纸,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拍卖玉雕瓷器的新闻,她的眼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办公桌上的那只象牙笔筒上,这是母亲留给她的一件珍贵遗物,价值不匪。王光美不禁心想:这也可以卖钱啊! 王光美又找出了母亲留给她的另外5件明清时代的瓷器,睹物思人,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董洁如毕业于天津金陵女子师范,是一位充满民主思想的进步女性,把几个孩子全部培养成了各个行业的专家。解放以后,母亲随她住进了中南海,但却始终闲不住,于是在中南海里创办了"洁如托儿所",免费照看中直机关许多同志的孩子,至今这个以母亲的名字命名的托儿所仍由当地政府开办着。 王光美心想:母亲一生实践着重教、奉献的做人原则,就让她留下的古物再还她一次愿吧!她决定将这6件遗物拿去拍卖。 1996年11月12日,在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一年一度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王光美拿出的6件家传古物,原标定开价21.6万元。拍卖师激动地介绍:"王光美女士此次义卖款项全部捐赠‘幸福工程’。"场内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经过多次竞价,最后6件古物以56.6万元成交。 曾有记者问王光美:"您把家传的文物义卖掉,不感到心疼吗?" 王光美回答说:"捐出母亲留下的东西我当然心疼,但是想到还有那么多贫困母亲吃不饱饭,我更心疼!" 王光美(左一) 这么多年以来,王光美只要听说哪里出现了灾情,她就要捐钱捐物,但凡家里能拎出去的东西,都让她捐了,家里的生活费因此一度不够用。保姆只好把钱管起来,一个月只给她50元。但有时王光美把这50元也捐了。 在王光美的带动下,她的家人们也都踊跃为"幸福工程"捐献着爱心。1996年春节,"幸福工程"组委会办公室收到了署名为王北亮、陈楠的两位小学生的各200元捐款,工作人员觉得很有意义,决定派人去调查一下两个孩子的情况,然后写篇报道。 没想到刚一查,王光美的秘书就给组委会打来电话:"别查了,王北亮是王老的外孙,另一个是我儿子。王老嘱咐,孩子的事一定不要报道。" 第二天,王光美又亲自给组委会打来电话:"为贫穷的人捐款,对孩子很有好处,要让孩子感觉这是应该、自然的事。这两个孩子这些年每年都为希望工程捐款,我们从来不表扬,只是肯定他们这样做是对的。如果你们一宣传,孩子再捐款的心境就不那么纯净了。" 社会上受到王光美影响、加入她的爱心善举的人就更多了。1996年底,已故著名诗人萧三的遗孀叶华给王光美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萧三主编《革命烈士诗抄》的两次编辑稿费(共计1858.56元),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寄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全家一致认为,按照萧老生前的惯例,应将这一笔稿费捐入幸福工程扶助贫困母亲的事业。尽管微薄,但我们深信这样的做法符合萧老的遗愿。 王光美收到信后,亲自给叶华回信,向她表示真诚的感谢。 还有一位四川攀枝花钢厂的老工人,他从兜里掏出了仅有的8元钱捐给了"幸福工程",而他的老伴正患着癌症。王光美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说:"可别轻看了这8元钱的含金量!" 近年来,在王光美的奔走与倡导下,"幸福工程"由小到大,全国29个省、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救助贫困母亲的行动,遍及全国389个县,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免费下发各种治疗妇科病的器材和药品价值1300多万元,治疗妇科病人21万人,为贫困母亲查体65万人次。累计救助贫困母亲及家庭15.4万户,惠及人口80多万。 2006年7月初,"幸福工程"举行了一个慈善募捐晚会,王光美题写的一幅"布德行善,奉献爱心"字画拍得20万元,位列第一。 当时王光美已经病重在床,女儿刘亭把这个消息告诉她后,她竟然强撑病体从床上坐了起来,嘴里还一直喃喃地念着:"拿笔,拿笔……" 刘亭心里明白,母亲还想为"幸福工程"再拼最后一丝气力!但遗憾的是,因为身体极度衰弱,王光美那时候已经握不住笔了。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已经进入到弥留之际,刘亭走到病床前对她说:"妈妈放心,‘幸福工程’的事,我来帮你做下去。" 刘亭 此时王光美已经不能说话,她用感激的眼神望着女儿,然后竟吃力地抱起瘦弱的双拳,作起揖来。刘亭泪如雨下,抱着骨瘦如柴母亲说:"您别作揖,我承受不起!" 王光美去世后的第4天,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授予她"中国消除贫困成就奖"。 第二件事:多次回到刘少奇的家乡,为刘少奇纪念馆的建设出力 王光美第一次回到刘少奇的家乡花明楼是在1961年5月,当时我国正处于3年困难时期,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材料,刘少奇决定到湖南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王光美与他一起回到了湖南老家。 5月8日上午,刘少奇和王光美来到了位于赵家冲的姐姐刘绍德家里。只见屋子里躺着一位年迈苍苍、无精打采的老人,刘少奇马上认出这就是自己姐姐,1907年姐姐出嫁时,还是他陪着母亲到这里送的亲呢! 刘少奇和王光美一人拉住姐姐的一只手,对她说:"姐姐,您好 ! 我们看望您来了!" 刘少奇和乡亲们握手 但刘绍德听后却没有什么反应,一旁的外甥女鲁新秀红着眼睛说:"舅舅,舅妈,你们可回来了!我爸去年过世了,妈特别难过,这一病一急就糊涂了……" 原来在1960年,姐夫鲁瑞林给刘少奇写信反映生活困难,王光美便寄了60元钱过去,鲁瑞林收到钱后买了些肉,因为平时饿得厉害,所以一次性吃了很多,没想到因为消化不了、拉不出来,人竟然活活被憋死了。刘绍德因此一病不起,人也糊涂了。 此时鲁新秀的丈夫黄六生从田里回来了,刘少奇知道,六生是个老实人,一天到晚光知道埋头干活,很少讲儿句话,他问六生:"六生,你不是病了吗?怎么又去犁田,看腿肿得那个样子,没瞧瞧医生吗?不休息哪行?" 黄六生回答说:"瞧了,大夫早就让歇歇,可是不下田干活,一天只能吃五两米,干活可以吃一斤多!" 刘少奇听后说:"噢,原来是这样!"他的心里很疼。 这次回乡调查,刘少奇获得了大量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为当时党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确凿的依据。群众的贫困生活也给王光美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也使她增添了对家乡群众的一份深情牵挂。 刘少奇和群众聊天 1983年11月27日,王光美时隔22年后,再次回到了家乡花明楼。在乡亲们的簇拥下,她朝熟悉的刘少奇故居走去,并迎面望见了挂在大门上方的"刘少奇同志故居"7个镏金大字,这是邓小平亲自题写的,她不禁停住脚步,久久凝视。 随后王光美进入故居,仔细地端详里面陈列的张张照片,认真地缓缓触摸每一件陈列物品。是啊!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那样的难忘!这里承载了她太多的思念与牵挂! 参观结束后,王光美叫随行的儿子刘源到父亲坐过的桌子旁拍张照片,希望他能继承父亲青少年时代的那种求学的精神。 随后王光美又请了家乡的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们进行座谈,当她听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后,高兴地说:"我一路看见到处都是新房子,乡亲们的生活都好起来了,大家穿得漂漂亮亮,这当然要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路线、好政策。今后只要大家执行好党的路线和政策,日子是会越来越好的!" 下午3点,王光美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来到婆婆鲁氏的坟前扫墓。鲁氏早在1931年就病逝了,王光美只在刘少奇保存的母亲画像中看到过她。对于婆婆,王光美一直十分敬重,多年以来,她一直保存着这张婆婆生前唯一的画像。这天王光美在婆婆的坟上插上松枝,并三鞠躬。 王光美曾多次对子女们说:"我来花明楼,应该来拜婆婆,因为少奇同志很孝敬他的妈妈。"正是有着对天下母亲这种深深的敬爱,王光美在晚年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发起了"幸福工程",为我国的慈善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8年,刘少奇纪念馆经过筹备后正式开馆。王光美深知文物对纪念馆的重要性,她先后多次向纪念馆捐赠了大量关于刘少奇的珍贵文物。 捐赠的文物中,有一双深蓝色的尼龙短袜是王光美最为珍视的。这双袜子是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朋友赠送给刘少奇的,当时这种袜子在国内还比较稀罕,刘少奇穿了又穿,穿得打上了补丁。刘少奇去世以后,这双袜子王光美又穿了10多年,袜底和根部都已经破得不像样子了,她用补丁补了一层又一层。尽管十分不舍,但王光美还是含着泪,把这双袜子捐了出去。 自从1983年回乡以后,王光美还曾先后4次回花明楼。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03年10月,刘少奇纪念馆馆长的萧普刚专程到北京,邀请王光美回花明楼参加"纪念刘少奇同志诞生105周年暨花明德育园开园仪式",她愉快地同意了。 刘少奇纪念馆 2003年11月24日,已经81岁高龄的王光美再次踏上了花明楼的土地,她看到刘少奇纪念馆的建设越来越好时,不禁高兴地对大家说:"看到这里建设得这么好,我衷心地感谢大家!希望你们把纪念地管理好、利用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临别之际,乡亲们都对王光美依依不舍,希望她在2008年刘少奇诞辰110周年时再回老家看看。但可惜的是,王光美没有等到那一天,她在2006年10月13日不幸病逝,享年85岁。 王光美去世前,子女们们问她还有没有什么愿望,她说了3个字:"花明楼!" 短短的3个字,令在场的所有人潸然泪下,王光美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惦记着家乡! 第三件事:努力做毛、刘两家沟通的桥梁 2004年初夏的一个晚上,已经83岁、很少出来应酬的王光美,嘱咐儿子刘源,请李敏、李讷两家一起吃顿饭。王光美还特意嘱咐儿子早点准备,因为是两家的聚会,不要麻烦秘书和别人。 其实毛刘两家的关系从未隔断,李敏和李讷姐妹经常会来看望王光美。1996年10月18日,三峡工程的西陵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时任武警水电指挥部政委的刘源,专门在这天下午抽空见了来这里参观的李讷。 刘源和李讷 刘源和李讷见面以后,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李讷上下打量着刘源,发现他已经佩戴上武警少将警衔,不禁感慨地说:"是源源,还是小时候的源源,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源源,源源小时候长得很漂亮,现在都是少将了!" 刘源赶紧说:"那时我也最喜欢李讷大姐姐,大姐姐那时也很年轻漂亮!" 尽管此时的刘源已经45岁,但李讷仍像小时候一样称他为"源源",她不停地夸奖刘源说:"早就听说你调到武警水电部队了,干得不错!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你已经到工地来过28次了!你们能亲手干三峡工程,多自豪啊!" 刘源幽默地说:"你也应该自豪啊,有你弟弟在这干三峡工程!" 最后两人一起合影留念,刘源还告诉李讷说:"将来三峡大坝建好了,一定把毛伯伯的名字和他的‘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几个大字刻在大坝上面。让两位老主席的愿望在我们儿女手中变为现实!" 王光美宴请李敏和李讷的时间定在一个周日的晚上7点。这天聚会的联络人刘源早早地来到饭店等候,不一会儿,李敏和女儿孔东梅、李讷夫妇先后到了,刘源赶紧把她们迎入大厅,安排她们落座休息。 又过了一会儿,李讷的儿子王效芝一路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他一边跑一边说:"车太堵了,该打,该打!"大家听后都笑了。 刘源先和大家聊了起来,他对李敏说:"东梅不信我参加过您的婚礼,大姐您记得吗?我们还表演了节目呢!" 孔东梅却较真地说:"那我妈妈结婚时合影的照片上怎么没有你?" 李敏笑着说:"那时,他还没有屁股高,就是排队照相,也照不见影儿呀!(刘源当年8岁)"大家听后,又是一阵大笑。 就在此时,王光美在女儿刘亭亭的搀扶下走了进来,李敏和李讷急忙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 王光美和李敏、孔东梅 吃饭时,李敏和李讷分别坐在了王光美两侧,两家人频频举杯,祝王光美健康长寿。王光美微笑着对李敏和李讷说:"你们俩身子都弱,年龄也不小了,但比我还是年轻得多啦,所以更要多注意才是!" 随后王光美向李敏、李讷举杯敬酒:"你们多保重!"她又向孔东梅和王效芝举杯说:"祝孩子们有出息!" 席间刘源起身,把王效芝拉到了王光美身边,对她说:"您看,效芝是不是越长越像毛伯伯戴八角帽的那张照片?" 王效芝连忙摆手说:"不像,不像!" 刘亭亭笑着说:"不是不像,你是想说不敢像吧?" 这天宴会的氛围非常好,一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录像机摄下了充满欢声笑语的一幕幕场景。 毛、刘两家人合影 这次聚会结束后,孔东梅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题为 《山花烂漫时,情谊别样浓——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聚会侧记》。文章发表前,她专门请刘源进行修改。 刘源在文章中加了这么一段话: 还是他们说得对:终究,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如今,人民继承了他们,又超越他们,走上了繁荣、富强、自尊、自强之路。 是啊,两位伟人,给家人、给后人、给人民留下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帝哥,一位90后上班族,专职写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表多篇10万+的爆文。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帝哥说史",一起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