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在稳步向自力更生的经济转型,从本质上讲,中国政府打算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加强关键部门的能力,以增强抵御能力,确保即使在动荡加剧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足够的经济活动。 因此,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其政策包括支持工厂发展智能制造、在工业设施中部署5G、创建制造集群以及在半导体关键领域开展研发。此外,中国还必须在粮食以及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等战略物资方面实现自给自足,包括增加这些物资的储备系统。 中国的自力更生模式并不一定意味着严格的自给自足,也不意味着告别相互依赖的市场。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双循环"战略的基础上的,这一战略旨在通过创造国内市场的稳定增长,并与继续对外开放相结合来增强中国经济。毕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要是放弃一起的对外贸易,这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的经济活力和它对全球影响力的提升都依赖于对外贸易。更有可能的是,中国正在大幅加强跨国供应链,同时努力使自己尽可能不受全球动荡的影响——包括经济动荡,但也包括潜在的制裁和贸易战——在实现中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领导者的目标的道路上。 北京设计的关键是实现科技自主,X中国需要"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甚至在2015年,中国就已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一项由国家主导的工业行动,旨在到2025年实现高科技产业70%的自主研发。然后,在2021年3月,中国继续发布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旨在促进先进领域的发展——包括机器人、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并加强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能力。 中国要实现科技自立,就需要扶持国内企业,缩小中国科技企业与外国同行之间的差距。接下来就是让外企遵从中国的意愿的问题,这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强制手段。正如外交关系委员会所写的那样,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法律框架,根据这个框架,外国公司可能会被迫选择"中国市场或西方市场",甚至因为"与被视为具有威胁性的外国行动合作"而受到惩罚。"中国将如何应对最近签署的《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的影响,还有待观察。根据该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将鼓励半导体公司在美国进行先进的芯片研究和制造,从而可能损害中国在这类技术上自主研发的追求。 中国正在为经济战而变得更加强硬,同时补充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集中精力使中国经济免受制裁"同时增强其进攻性的地缘经济能力。"面对美元体系的金融炸弹对于这两个目的都很关键。因此,尽管中国在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它仍在开发CIPS形式的SWIFT替代方案,同时也在致力于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甚至在去年5月,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为了进一步推进国际发展,中国希望将上海变成人民币资产中心,加快其主权数字货币的试验,并使人民币成为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的锚定货币。" 在建立以人民币为基础的金融框架方面,俄罗斯实际上可能会成为中国的关键合作伙伴之一。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并没有因为俄乌冲突而动摇,反而在战争开始后得到了加强。两国之间的贸易一直在增长,中国成为俄罗斯石油的进口国,签署了新的贸易协议,俄罗斯大大增加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尽管在冻结了美元和欧元之后,俄罗斯考虑为自己的财富基金购买人民币和其他货币。进一步深化两国关系可以让中国优先获得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这将增强中国供应链的韧性,顺便说一句,有利于中国自力更生的计划。 中国似乎一心要巩固其在国内和地区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进一步增强其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和整个南半球的影响力,并在那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但中国政府的眼光远不止于此,它一直致力于按照中国中心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标准来改造国际体系。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GSI)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该倡议设想了一个新的国际安全框架,以反对美国领导的自由安全秩序。GSI已经得到了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俄罗斯等国的支持。 在这方面,重要的是,中国方面一直在明显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和安全关系,这表现在北京方面有意与莫斯科在军事技术方面进行合作的声明,以及两国领导的联合演习去年5月,拜登访问东京时,就在日本领空外。此外,6月中旬,俄罗斯总统普京交谈中,表示中国将与俄罗斯在主权和安全问题上合作,并希望深化相互战略协作,共同推动国际体系转型。 所以,这就是中国向自力更生过渡的战略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