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李慧是饭店服务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问题,平时进餐时间总是不规律。因此李慧也一直觉得自己总是胃疼与这个密切相关,总是吃片奥美拉族就捱过去了,都胃疼了三四年了,也没有重视。 最近,李慧觉得自己的胃疼症状越来越严重了,在母亲的建议下,李慧去医院进行了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了,结果可能让很多人都非常意外-胃癌,已经发生了转移。 35岁的年纪,正值壮年,可是却要遭受如此的变故,让听闻者都不免为之惋惜,都想如果能早一点筛查,可能结局也不会如此。但现实世界却是没有"如果"。现实是残酷的,而生活还要继续。于是"癌症早筛"的重要意义又在人们心中进一步加强。但院士提示这种筛查要有针对性,不建议人人进行。 一、早期筛查获益多? 4月14日,第28届防治肿瘤活动周在北京举办了开幕仪式。号召大家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树立防范恶性肿瘤的观念,加强认识,降低恶性肿瘤导致的社会负担和人身危害。 事实上也却是如此。肿瘤遗传学领域的顶尖专家贝尔特·福格尔斯坦认为未来100年内,癌症的危害性大大降低,但这将主要得益于它的早期诊断。 美国肿瘤协会表示,得益于癌症早筛,25年来,该国癌症总死亡率下降了 27%。 英美多家癌症学术机构针对"癌症的早筛"宣布成立国际联盟,以寻找新途径来提升癌症早期诊断能力,提高病患存活率。 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恶性肿瘤的及早发现、及早诊断、早期治疗已是世界公认的抗癌良策。 二、不建议人人筛查?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很多的癌症患者都会存在疑虑:为什么我每年都体检,还会得癌症呢?这就需要我们分析这二者的区别。 前者是通过一般检查来掌握机体的情况,发现一些常见的疾病,而防癌筛查则更有针对性。 2016年,中科院韩启德院士在参加"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的演讲中表示:并不提倡健康人群做癌症筛查。 他不建议人人做普遍的癌症筛查,普通人群出现症状时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检查。高危人群则 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筛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詹启敏表示:人们的身体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会导致体内的DNA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向恶性转化,可以说癌细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但人类早已经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防御系统,能够监控恶变的细胞,将之清除。 因此筛查虽好,但也不建议人人都进行。三、那么哪些人群需要注意呢? 年龄大于40岁,体内各个器官,诸如肺、食管、结肠、肝的恶性肿瘤发病的几率都会增加。若存在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需尽早前往医院,在专业人士的评估下,安排筛查。 1、肺癌的警惕因素。 (1)主动吸烟情况。 吸烟的情况一般是以"包年数"来衡量。用日包数(按每包20支烟计算)×年数。 若此数值超过30包的人群需要引起注意。已经戒烟的人群,但曾经的数值也达到了30,而戒烟还不足15年也是建议早期筛查肺癌。 (2)被动吸烟。 一起生活或同一工作环境下有主动吸烟的人,并且在这种环境下存在的时间大于20年需要进行肺癌的早筛。 (3)有COPD疾病史。 (4)家族中直系亲属有肺癌的病史。 (5)工作环境中会接触到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灰等物质,且工作时间>1年。 2.胃癌的警惕因素。 (1)长期抽烟饮酒。 (2)家族成员中有胃癌患者。 (3)胃部疾病如胃炎但性质为萎缩性、胃溃疡、胃壁上的肿物如息肉,存在Hp感染的情况。 (4)生活区域胃癌高发。 3.食管癌的警惕因素。 (1)长期抽烟饮酒; (2)有食管癌家族史; (3)生活区域食管癌高发 (4)生活习惯爱食烫食、腌渍、粗硬食物; (5)有反复反酸、吞咽困难、食道内异物感、Barrett食管、食管炎或癌前病变等症状。 4.结直肠癌的警惕因素。 (1)粪便检测提示潜血阳性 (2)以下条件达到四项: a.>50岁的年龄(>60岁记作两项危险因素); b.男性; c.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 d.吸烟史 e.体质指数≥23。 5.肝癌的警惕因素。 (1)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病史。 (2)有肝癌的家族史。 四、具有高危因素,如何进行早期筛查? 1.存在肺癌的警惕因素。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LDCT)检查。 2.存在胃癌的警惕因素。 及早完善内镜检查。 若未发现异常,建议之后每2-3年需要进行1次复查。 若存在异常,则建议之后每年进行1次复查。 3、存在食管癌的警惕因素。 应尽早进行内镜检查。 未发现异常,建议每2-3年进行1次随访,完善内镜检查。 如果发现异常,建议每1年进行1次随访,完善内镜检查。 4、存在结直肠癌的警惕因素。 对于风险较大人群从40岁开始就建议接受筛查,风险处于中低阶段的人群则建议从50岁开始。 接受筛查人群筛查结肠镜检查的频率最好为5年/次,最长不超过10年/次,粪便潜血检查的频率为每年1次。 此外基因和肿瘤标志物也可以作为选择。 5、存在肝癌的警惕因素。 首选测定血液中的AFP,并结合腹部超声检查,根据综合结果进一步确定诊断、治疗及复查方案。每半年做1次定期检查。 而对于无肝炎人群,建议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 总结: 癌症已成为危害全民健康和生活的头号杀手。值得高兴的是,在与恶性肿瘤较量的过程中,全社会高度关注,齐心协力,我国对恶性肿瘤的防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居民的防癌意识仍需进一步的提高。 很多人认为在进行癌症的筛查之后并未发现异常,而认为"钱白花了",是非常错误的想法,没有发现异常才是我们筛查的最期望的。与金钱相比,身体健康才是更加重要的。参考文献: 1、《每个人都有癌细胞?院士说对,但不必过分担心》.科技日报,2022-4 -20. 2、《癌症早诊治入医保!》.健康时报,2019 -10-29. 3、《癌症预防绝不是无用功》.健康报,20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