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纽约时报》在12月14日连续发表了两篇报道,分别是《为何全球许多科学家选择天宫空间站进行科研》和《三十年间稳步发展,或迅速赶超美国》,两篇报道话题不同但殊途同归,单从标题来看就能看出美媒的担忧。 为何全球许多科学家选择天宫空间站进行科研 纽时报道称,中国已经将天宫描绘成一个可供世界各地科学家使用的空间站,不仅仅是那些已经规划了太空计划国家的科学家可以参与,而且全球科学家都可以申请参加,中国官方也已经表态,早在今年4月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就已经表示: "中方愿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更多国际合作与交流。" 纽时表示,虽然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多国合作建立的近地轨道空间站、运行已经超过20年,但在合作之外国家的宇航员往往被拒之门外。纽时没有提到中国,据笔者了解,我国的科技部长在2000年以及2007年曾两次发表讲话希望加入国际空间站,但却没有得到回应。 POLAR-2计划:在国际空间站上没机会 纽时特别提到了天宫未来即将展开合作的POLAR-2计划(天极-2),这个计划是日内瓦大学主导的一项天宫国际合作项目,旨在研究远程伽玛射线暴。 在POLAR-2计划之前还有POLAR计划,这是与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2019年7月19日在轨)的一个合作项目,这是一个伽马射线暴光子偏振测量的紧凑型探测器,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仍然对伽马射线暴的产生机制无法理解,POLAR计划对GRB偏振的精确测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参数,因此在天宫二号上将近三年的合作让日内瓦大学收获不少。 装在天宫二号上在太空运行的POLAR:图片右侧屏幕 在2019年中国展开新的天宫空间站合作项目选择时日内瓦大学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2019年6月,日内瓦大学的官网上刊出了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发出的POLAR-2项目入选天宫空间站合作项目的通知信: 大家可能很好奇为何这封信的发出者是联合国,原因很简单,这是联合国外层空间办公室合作的"人人享有太空"的项目,而中国载人航天则是其成员之一,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对外合作项目都是通过联合国外层空间办公室进行的。 2016年发射的POLAR获得的数据表明,伽马射线暴是非偏振的,但继续研究需要一个更大的后续探测器,制造专用卫星非常困难且成本很高,参与该项目的波兰天体物理学家阿格涅什卡·波洛博士称他们认为国际空间站这条路走不通,因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也不是那么便宜和容易"。POLAR-2的项目经理默林·科尔表示,当有机会在中国空间站做实验的消息宣布后,"我们相对迅速地提交了申请,然后在第一轮就入选了"。 天宫空间站拥有高速通信链路,同时还有一台超级计算机,POLAR-2探测到的数据可以在天宫预处理后转发至地面让科学家共享,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地面望远镜对准观测。 POLAR-2将于2025年发射升空,之后被安装到空间站外表面展开科学观测。 除了POLAR-2计划,还有哪些计划? 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其中6个项目被完全接受,3个被有条件地选择,9个项目涉及亚太、欧洲、非洲、北美和南美地区17个联合国会员国的23个机构,研究领域涉及空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天文学和空间技术。 联合国外层空间办公室的官网上有一篇关于天宫空间站合作的项目文档,详细罗列了入选的9个项目,第一部分是完全入选的6个项目:第 1 个项目:POLAR-2:中国空间站上的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瑞士、波兰、德国与中国)第2个项目: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印度与俄罗斯)第3个项目:部分混相流体在微重力下的行为研究(印度与比利时)第4个项目:受涡流和声波影响的火焰不稳定性研究(中国与日本)第5个项目: 太空肿瘤实验:空间飞行条件下的个体内健康和肿瘤组织的3D类器官培养物的早 期突变特征研究(挪威、荷兰与比利时等欧洲多国)第6个项目:微重力对致病菌生长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秘鲁与西班牙) 部分条件入选的项目为:第7个项目:中红外地球观测平台(墨西哥)第8个项目:用于空间应用的多结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的开发(沙特)第9个项目:高性能微两相冷却系统的空间应用(意大利与肯尼亚) 这些项目中有的是国家级科研机构,有得则是多国联合的大学,还有商业公司与机构等,大部分都是无人值守的项目,但值得一提的是第5个项目: 太空肿瘤实验,这个挪威科技大学主导的一个多国科研项目是有人值守的,而且还不是航天员,是参与研究的挪威科技大学的医学博士Tricia L Laros。 她目前正在参与训练,预计将于2025~2026年、以载荷专家的身份登上天宫空间站展开为期31天的在轨研究。 天宫空间站给了全球科学家一个全新的科研平台,我们可以确信,通过联合国外层空间办公室,这些国际科研合作必定会得到公平公正的选拔并得到微重力下近地轨道特殊科学研究的机会。三十年间稳步发展,或迅速赶超美国 《为何全球许多科学家选择天宫空间站进行科研》中说明了科学家为什么要参加天宫项目,原因是国际空间站项目太多根本就排不上号,现在有了天宫空间站,当然一窝蜂挤到天宫来排队了。而纽时的报道也意识到了一个危机,国际空间站将于7~8年后落幕,未来将是中国一家独大,难道真要赶超美国? 三十年历程:中国载人航天正在按自己的节奏发展 《纽约时报》的报道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立项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成果!1992年中国确立载人航天的921工程,预计将在2020年建成空间站,2022年11月30日,随着神舟十五号对接到天宫空间站,建设阶段的最后一次载人任务圆满成功,天宫将转入常态化运营,这个时间仅比30年前计划中的2020年晚了22个月。 纽时提还到了中国航天计划历经数次磨难,比如中国航天的火箭在1991年、1992年、1995年和1996年(两次)先后遭遇发射失败,1999年,中国航天的商业卫星发射计划遭到《考克斯报告》的无情阻击,2003年,波音因为收购的休斯公司与中国合作航天发射而缴纳3200万美元罚款。 考克斯报告 更为残酷的是在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条款》,彻底断绝了美国的航天机构动用任何资金与中国展开太空方面的合作,完全截断了邀请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机会。但中国航天完全不受影响,反而奋起发展,接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五号,目前已经建成天宫空间站,诚邀全球科学家参与空间科研项目;2、月球探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目前已经从月球采样返回,未来还将展开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月球站,并且中国航天还有后续载人登月计划;3、行星探测:天问一号一次完成绕落巡,目前祝融火星车已经工作579天,未来 还要实施火星采样返回、木星与土星等探测计划。 以上这些尚未执行的计划都会在未来十几年内实施,当年中国航天吹过的牛我们都已经一一实现,现在中国航天又开始吹牛了,你们究竟信还是不信? 中国行星探测蓝图 对此纽约时报称在今年8月份,五角大楼曾预测,中国最快将于2045年超越NASA的太空能力,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航天力量存在,美国太空军参谋长尼娜·M·阿玛尼奥中将在神舟十五号发射前一天在悉尼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表示:我认为他们完全有可能赶超我们,绝对有可能 他们的进步令人震惊——速度快得惊人。 早在美国太空军参谋长尼娜·M·阿玛尼奥中将的表态以前就已经有多位有识之士称,美国目前拒绝与中国科学交流的《沃尔夫条款》对中国航天的技术遏制毫无作用,反而在帮助将美国潜在或者正在合作的航天盟友推向中国。 而美联社也曾在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后感叹,中国被国际空间站排除后,才独立建设了天宫空间站,如果美国当年接纳了中国一起建设空间站,那么现在是不是也是在NASA领导下的国际空间站一员?但事实没有如果,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已经在诚邀全球科学家研究,而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30年在控制下坠入南太平洋。 美国太空军参谋长的言论我们听听就好了,美国政界或军界人士总是把中国超越美国拿出来说说,总是以此为理由向国会要钱,不过大家也要认识到,美国为什么拿中国作为托词?那是因为目前全球也只有中国有资格与美国叫板,所以我们完全无需妄自菲薄,目前的中国航天在全世界的排名那是妥妥的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