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间毛主席此一语有感而发,实则透着深深地无奈,人间几多不如意,任谁皆如此,毛主席亦不例外。 纵观毛主席一生雄才大略,引领四万万中华儿女平定大江南北,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了新中国,乃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巨人。然而即便如此毛主席亦常有无奈忧愁之处。 因国家发展与面临的挑战而忧愁、为台湾久久难以回归而无奈……诸多无奈与忧愁之中,贺子珍这个名字亦是他心头的一个死结。昔年间弥留之际的毛主席用手比了个圆,李敏不理解,多年后才知道是挂念贺子珍。 贺子珍一、弥留之际毛主席右手画圆 1976年的一天,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在一篇中央文件之中获悉毛主席病危的消息,怀着巨大的悲痛李敏快速地赶到了父亲的病榻之前。此前的她虽然知晓父亲病重,却不知父亲已经到了油尽灯枯之际。 站在毛主席的病榻前,毛主席花白蓬乱的头发令她为之心碎,而奄奄一息的毛主席睁开朦胧的眼睛,艰难地朝她笑了笑。"娇娇,你来看我了……" 毛主席微弱的声音之中,透着一丝惊喜亦有一丝埋怨,此时的他并非一肩挑起国家大梁的巨人,只是一个弥留之际渴望见到儿女的父亲。眼前的一幕幕令李敏百感交集,不由为之潸然泪下。她哽咽着难以开口,只好重重地点了点头。 当李敏在病榻旁落坐,毛主席浮肿的双手缓缓伸出,李敏心领神会地将自己的手递了过去。毛主席轻轻地拍了拍女儿的手,昔年间女儿的音容笑貌不禁跃上心头。 虽然此时的毛主席开口说话十分艰难,但他依旧表现出了极大程度的兴致,断断续续地开口询问着一些关于女儿的琐碎。但三言两语之际便令旁人为之动容,毛主席将他宝贵的时间悉数交给了国家与人民,如这般父女之间其乐融融的画面,在他身上少有发生。 虽然毛主席希望与女儿多说几句话,但奈何此时的他身体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并没有交谈太多,毛主席便因席卷而来的疲乏而昏昏沉沉。 到最后毛主席突然伸出了右手,在半空中划下了一个圆圈,与此同时声音微弱的说了些什么,可惜包括李敏在内所有人都没听清楚,毛主席究竟说了些什么。因此在李敏的记忆当中,毛主席最后留给她的一句话,便是指尖划出的那个圆圈。 彼时的李敏不解其意,包括常年在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其中的内涵,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李敏渐渐明白了其中所指。那个圆圈所代表的便是她的母亲——贺子珍。 二、军中女豪杰——贺子珍 贺子珍的原名乃是"桂圆", 因此毛主席对自己女儿用右手划出圆圈,想来便是指的她的生母,那个与毛主席为之无奈的女人贺子珍。 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相识,乃是昔年间毛主席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前往井冈山之后。在这里他遇到了贺子珍,并开始了一段广为称道的"井冈山之恋"。至于萍水相逢的两人,为何能够互相心生爱慕,更要从那场险情说起。 昔年间贺子珍根据党的安排,到西乡夏幽区塘边村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工作,住在了周香姬的家里。而此后决定结合实际状况,制定统一土地法的毛主席亦来到了塘边村,由于没有合适的住处,也被安排在了周香姬的家里。 同居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这一状况无疑为两人感情的萌生埋下了伏笔,然而真正令一切从无到有的根本,却是随着一声枪响展开的。 一天清晨距离塘边村并不遥远的位置,突然有一声枪响传来,瞬间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此后迅速有人探明情况,原来是地主保安队要来抓捕毛主席。 "敌方实力未明,不能冒险。通知群众迅速撤离!"毛主席听到之后心无波澜并未惊慌,而是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果断做出了决定。因此当地主保安队到达之时,完全扑了个空。 此事虽然有惊无险,但无疑给毛主席与贺子珍创造了一段共患难的经历,尤其是毛主席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样子,自此深深扎根于贺子珍的心中。此后的两人无疑开始注意到了对方,两人之间不断处于升温的状态。 而这一切不仅二人看在眼里,旁人同样也注意到了,袁文才便是旁观者之一。最初的他对于毛主席并不信任,但是经由时间辗转却被毛主席的领袖魅力所折服,因此他想要将毛主席留在井冈山,而借助两人之间的感情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由此袁文才果断地从旁辅助,为两人创造契机,直到两人最终选择结为革命伴侣。彼时受限于条件婚礼非常简单,不仅没有什么仪式,唯一与平日里不同的就是袁文才做了几个好菜,众人喝了两杯。不过至此贺子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毛主席的妻子。 纵观彼时的贺子珍,乃是井冈山上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与此同时凭借着出色的容貌气质,亦是公认的"井冈山之花"。她与毛主席之间的婚姻,在彼时所有人看来都是郎才女貌的。 而此后的贺子珍紧紧跟随着毛主席的步伐,是一名合格的妻子,亦是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 1935年的长征路上,飞机轰炸炮火纷飞之下,作为一名红军战士她不顾危险,组织同志们隐蔽,以至于被炸弹波及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据统计此时的她全身上下十七处负伤。 这是她作为一名红军战士的卓越,而作为一名妻子,她为了不让指挥作战的毛主席担心,要求旁人替她隐瞒负伤的消息。这是顾全大局亦是对毛主席默默的支持。 彼时的毛主席与贺子珍,两人的感情在艰难之中不断升华,是令无数人为之感动的模范夫妻。如果一切照此发展,那么便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更不会有贺子珍的不告而别。 俗话说"患难之际见真情"而实质上说"患难之际生真情"亦不为过,两人的感情生于患难之中,根植于苦难的土壤,那么当一切归于平淡,这份躁动的感情又能否安生?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对于两人的感情而已,的确如此。 三、贺子珍的离去 抵达延安之后,一切迎来了短暂的安生,然而唯独两人的感情却在这份安生之中难以生存。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则是贺子珍心理上的一些变化。彼时的延安作为革命圣地,不计其数的革命人士前仆后继地来到这里,其中便包括一些有学识才华亦容貌姣好的女大学生。 而这时候的贺子珍历经战火洗礼,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伤疤,而岁月亦毫不留情的在她脸颊上,刻画了一道又一道痕迹。相较于那些女大学生而言,她突然觉得自己比不上人家,因此在自卑感作祟之下,她本就刚烈的脾气愈发暴躁。 而这份脾气上的变化,最大的受害者自然是毛主席,两人之间往往三言两语,便会招来贺子珍的暴跳如雷。起初毛主席尚且耐心规劝,但久而久之不堪重负的他亦承受不住贺子珍随时爆发的脾气。两人之间的感情开始急转直下。 "你嫌这里不好,你想学习,可以到红大,也可到公大,也可到苏联去……"两人不断地争吵之中,警卫员也曾听到一些,毛主席不堪之下不仅提及分居,更出现了上述内容。 而透过这句话便可窥见令贺子珍发生变化的原因,她认为自己学识不够,希望通过学习去改变现状,以弥补不足令自己配得上心中毛主席的那份伟岸。 不过此时两人的感情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虽然两人极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但内里性格上的不合已经让一切变得不可控制。由此当最后一棵稻草压上去的时候,贺子珍终于选择了离开。 彼时的延安有着这样一位客人,她是著名的外国记者,亦是后来为数不多埋骨于北京八宝山的外国人之一——史沫特莱。史沫特莱作为外国人,她的到来无疑为延安平添了许多异域风情,跳舞的风气便是她带到延安的。而史沫特莱更是间接打碎毛主席与贺子珍感情的导火索。 彼时史沫特莱与毛主席之间曾有一次偶然的交谈,因为史沫特莱特有的个人风格,两人交谈之中有说有笑,而这一幕恰恰被贺子珍撞见。由此,贺子珍不由分说便动了手。 经由此事之后的贺子珍顿时心灰意冷,更加坚定了前往苏联求学的想法。由此她告知毛主席,决定前往医院取出体内残留的弹片,并生下即将临盆的孩子,此后将会前往苏联学习。 面对贺子珍的决定,毛主席几度出言挽留,更是找来了她的闺中好友,邓颖超等人来当说客。然而依旧未能挽回贺子珍想要离开的心。对此毛主席后来在回忆之中几度充满遗憾地说,"她坚持要走,我留不住……" 四、最后一次相见 此后的贺子珍如她说的那般,前往西安养病,此后随着共产国际代表从新疆前往苏联,面对毛主席的挽留以及中央的指示,她将一切抛之于脑后。而此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在呕气罢了。 抵达苏联之后的贺子珍,生下了肚子里的孩子,然而这个孩子仅有十个月左右时却不幸夭折。这无疑让贺子珍在远走他乡沉痛的基础上雪上加霜。然而时间辗转流逝,她却意外地听到了另一个消息。 彼时的贺子珍与毛主席的联系早已断绝,殊不知透过广播再次听到毛主席消息时,却听到了"毛主席与他的妻子"直至此时她才知晓毛主席已经再婚。 对于贺子珍而言,这一结果完全是她所料想不到的,她以为一切总会有回旋的余地,殊不知她的离去自此成为了对方生命中的过客。此后的贺子珍在苏联历经磨难,甚至一度被诬陷为精神病人关在了精神病院,直到1948年沈阳解放,她才回到了故乡定居沈阳。 1959年夏天,贺子珍答应了组织提出的计划,应邀到庐山休养,而她并不知晓这一切乃是毛主席的安排,更不知道这一年竟是她与毛主席阔别已久后的最后一面。 当贺子珍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客厅之时,她望见那道阔别二十余年的身影,不禁百感交集泪流满面。遥想昔年间,两人见面之时尚且在延安时期,而现如今一切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物非人非。 "好不容易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等见不到了,又想说话。"毛主席亦是百感交集,望着昔年间的爱人贺子珍宽慰道。"你的身体怎样?"由此两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间的交谈。而在交谈过程当中,毛主席更是满目感慨地提了一句, "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你到兰州的时候我还打电话让那边的人劝劝你,但谁都拦不住你。"无疑在两人的心中皆是有着对方的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两人的交谈,贺子珍似因情绪的影响而愈发激动,甚至最后抢走了毛主席三瓶安眠药,称"这是毒药,我不吃,你也不能吃。"以至于这场时隔二十几年的再见面之后,毛主席无奈的对旁人说起,"不行啊,脑子坏掉了,说会话就乱了。" 这场交谈仅仅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到了第二天毛主席便安排工作人员将贺子珍送了回去。 自此之后,毛主席与贺子珍再未能见面。昔年间令无数人为之动容的模范夫妻,却以这样的结局作为落幕。 或许彼时的贺子珍并不觉得她的离去会导致这场感情的夭折,而毛主席或许也认为她会留下来,然而一切终归是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