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到一个词,叫做「浆糊逻辑」: 指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就是像浆糊一样,混乱一团。 很多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就像一团浆糊,混混沌沌没有边界。父母没有界限感,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 2019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父母对子女的干涉情况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 72.4%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管束多, 12.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的管束很多。 根据调查结果,父母的干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工作规划、婚恋、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甚至饮食习惯等。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过:「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可是大部分父母却学不会分离,而是以爱之名,逼近孩子生活圈的圆心。 这种状态下的孩子,真的会幸福吗? 妈心理后台曾收到一位妈妈来信: 我是一个很有条理的人,之前每个暑假我都会为孩子制定一个时间安排表,每一天的安排都很精确,包括几点钟起床、吃饭、睡觉、写作业、运动等,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想着把自己所经历的提前告诉儿子,让他养成自律的习惯。 但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非常反感我安排时间表的行为,觉得没有自由。 这个暑假他冲我大喊: 为什么你这么霸道! 什么都得听你的!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整整一个下午,而那之后,三天没有主动和我说话。 孩子的反抗让我开始反思,试图找到解决的对策。 默薇老师提醒我: 想帮孩子绕过弯路,让他去做「正确」和「应该」去做的事,而我又是标准的唯一制定者,就像是「直升机父母」 一样,言则是爱,实际上,却让孩子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压力。 听我的,没错。 我都是为了你好。 爸爸妈妈不会害你的。 这几句话我的确会经常挂在嘴边,这种密不透风的爱太让人有压力了。 有时候我觉得孩子出了问题,需要改变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尤其是,控制欲会以爱的外衣,遮蔽住父母自己的眼睛和内向。 儿子出生以来,我总想着要给他最好的照顾,却忽略了,孩子也需要自主的空间。 9月份新的学期开始了,这一次我没有再自作主张的制定详细的学习生活计划,让儿子更多的参与到选择中来。 儿子的反抗,让我明白,放手是一件必然要发生的事。 同时,也时刻警惕自己,不要侵犯了孩子的「心里边界」。 人生仅此一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也是自己送给他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