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育空间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也就是说空间的设置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非常关注注意幼儿园空间的设计。那么,幼儿园设计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为支持幼儿的活动创建的。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幼儿园也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来看,3-6岁幼儿的身心特征都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变化,这个阶段他们会逐渐地开始关注外界事物,但还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思维会受到场景或具体现象的限制。在行为方式上,这个阶段是没有组织、没有目的的产生,而是自发的、随意的,有的喜欢群体性游戏,有的喜欢独自玩耍,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 但很多幼儿园的设置还是保持着"排排坐、吃果果"的模式,儿童的天性在这种环境中被抑制。而实际上,自由的环境才是顺应儿童天性的。 打破常规的幼儿园设计 幼儿园室内的规划不仅是要将一个建筑物分解为一系列组合体,更重要的是创造多元的空间,利用这种交织空间鼓励儿童的互动,以刺激幼儿自发活动的想法。在著名的富士幼儿园中,教室与教室的间隔使用的是可移动的家具和柜子,孩子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室内活动。 按照目前的规范来说,这个幼儿园的参考价值并不是很大,按照规范,国内的许多的教室都是一个个方盒子,做一些窗洞和门洞,无趣且限制,这样的模式要怎么改变? 在斯洛文尼亚的一个幼儿园中室内的教育空间模式和我们的学校内部也有些相似。 如图所示,通过门窗将教室改成了开放式布局。建筑师和设计师都聚焦在创造多样化、教学形式丰富的环境上——换衣间、走廊、楼梯等公共空间与学习及游戏空间合并,各个空间的门采用滑动式,室内的家具设施尽量都变得可以移动,从而增加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行走、活动时间,与其他孩子的互动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这有助于儿童发展他们的智商和情商。 △幼儿园教室设计效果图 但如果这样设计之后不符合规范之类,因此也不是一些设计师不愿意做。那么换种思路,是不是也可以再缩小一点范围,在思考教室环境时除了透过孩童的课桌椅、教具、游戏设备来做划分之外,可以以穿透手法来响应隔间设计,无论孩童在哪里,随时都能注意到。攀爬、躲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此,在允许范围下做一些属于孩童的基地,例如一些小阁楼、小洞穴等等。 又或者在幼儿园教室或者活动空间的墙壁上做文章,例如这个马场旁的早教中心,设计团队加厚了走道和教室之间的隔断,使其变成集合了采光、亲子活动、儿童游戏、教具储藏的多功能场所。 体验性原则 儿童空间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儿童的需求,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每天在奔跑、跳跃、触摸、翻滚、通过自己的身体来丈量和感知世界,在空间内的儿童感官体验决定着空间设计的标准。 △幼儿园走廊设计效果图 非常基础的一点就是儿童尺度。以室内空间设施的规划来说,如儿童使用的收纳柜、收纳架、桌椅、厕所、洗手台等都应该依据幼儿的身高尺度来做规划,不能太高、不能太深,要刚好落在儿童身型范围内方便孩子使用。这样的设置能够训练和培养儿童能够不在成人帮助下自主性使用的,还能帮助幼儿提高认知水平,对于幼儿自信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帮助。 再拓展一些就是通过空间设计满足儿童游戏的多样性体验。通过儿童视角和美观性出发,将具有感官多样性的元素融入到空间设计之中,是儿童主导游戏和整体发展的理想环境。例如给儿童留足活动空间,让布局简洁宽敞明亮,避免空间过于幽深狭隘。 此外,可以在幼儿园环境设计中融入与感官相关的元素,如自然世界的各种元素。最简单的就是沙、水、树木、花草等自然元素来充实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空间的设计不仅仅只是老师的事,设计师的事,与儿童没有关联,这种想法其实是有误的,幼儿园主要的使用者还是儿童,幼儿园的空间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不仅仅只是让幼儿获得知识、增强体质,也应该保证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设计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设计,还需要注入对于儿童真正的关心,那么这个幼儿园设计才会有吸引力,让空间更好地为儿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