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在智能电动车雷军拼了,小鹏快跑
©商业与生活文|朱晓培
校对|大道格
智能车技术不断接近无人驾驶,但市场对企业的估值越发苛刻。
9月21日,小鹏G9正式上市。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直言,"如果说保时捷是上个时代的标杆,G9绝对会是这个时代的标杆,也是智能汽车迈向无人驾驶汽车前的最后一代。"
然而,尽管G9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官方数据显示,此前开启预订的24小时内,小鹏G9的订单量超过2万辆。何小鹏也表示,交付及格的数据至少要高过P7。
但资本市场并没有买账。小鹏的股票从G9发布会前的港股每股62港元,3天内跌至51港元,这也是小鹏汽车赴港上市以来的市值最低点。
要面对市值困扰的,不仅仅是何小鹏,还有小米的雷军。自从宣布造车以来,小米股价一路下挫,来到了10港元的下方。
为什么双方在技术上各有突破,但市值却一路下滑?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个市场竞争太过激烈,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不到最后一刻,谁都可能随时出局。
01
投资人、朋友、还有对手
雷军与何小鹏曾经惺惺相惜。
2006年11月20日晚10点,北京某酒吧,当时在一家投资机构做副总裁的俞永福约雷军喝酒。
一杯啤酒下肚,俞永福开始倒苦水:自己想投一个叫UCWEB的手机浏览器,做了好几个月的功课,但下午内部投资决策会,开了四五个小时,还是没通过。决策会上的一些人认为,手机浏览器的竞争格局不明确、没有好的商业模式。
雷军就说,自己用UC半年了,感觉产品做得挺不错的。你们担心的这些问题,应该不是大问题。结果,俞永福突然放下酒杯,盯着雷军来了一句:要不您投吧?
就这样,雷军成了UCWEB的早期投资人,2007年,给UC投了约400万元,占股20%。也因此,雷军与UC的创始人何小鹏开始了量子纠缠。
拿到投资的UC也一路高歌猛进,并于2014年6月作价300亿元卖给了阿里巴巴。这笔收购,让彼时37岁的何小鹏成功跻身跻身亿万富豪阵列,而雷军也获得了数十亿的回报。
实现财富自由的何小鹏选择了二次创业,投入到了造车洪流,雷军也继续做着小鹏投资人,顺为基金参与了小鹏汽车的A1轮和C轮,小米也在小鹏上市前投资了 5000万美元。
何小鹏也投桃报李。2018年7月10日,小米上市破发后,他第一时间在朋友圈里公开表态,自己连续两天在二级市场购入超1亿美元的小米股票。
何小鹏说,对好公司,市场恐惧的时分就是最好的时分。自己此前曾在2013和2014年拿了阿里的股票,并从2014年开始买入腾讯,如今懊悔当时买得不够多。"长线看一个公司有时挺简单,最棒的创始人和团队,足够大的市场和行业,领头羊(前两名)的地位,大量的科技投入,厚道的心。买完后剩余的事情,就是学会忍耐,捂住不放。"
只是,他们或许都不曾想过,有一天他们会踏进同一条河流,是朋友,是同行,也将是竞争对手。
实际上,同在造车赛道相逢,各创始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微妙。
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惺惺相惜的朋友。特别是早期,李斌、何小鹏、李想被外界取了个不太文雅的绰号:"电动三傻",他们自己也建了一个微信群,经常会讨论一些政策、市场相关的话题。
何小鹏更提到过,2019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凌晨在香港的迪士尼乐园,他跟李斌进行过一次几个小时的长谈,讨论如何共度难关。
但是,他们也是要动真刀的同行。毕竟,对手多卖出一辆,就意味着自己少了一位潜在的客户。
02
跟着风走
2021年3月30日,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第二场,雷军首次谈到了小米造车的计划:初始投资100亿元, 10年1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来做这件事。
他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隔天何小鹏发了一条微博:"人生很短,应多鼓起勇气,追求自己的精彩。我们要为勇敢者鼓掌,无论结果如何,当越来越多人这样之时,世界才会更灿烂!"这条微博,也被外部解读为对雷军的祝福。
据了解,为了准备那次新品发布会,雷军还提前锻炼身体,每天晨跑。结果还是因为感冒,原本定于一晚结束的发布会,被拆分成了两晚。
"这个决策对今天的小米来说,实在太重要了。"雷军说。那段时间,他陷于纠结之中,在白天时会想出10个必须造车的理由,到了晚上,思绪开始冷静下来之后,想的是"不能干的10个理由"。
造车是风口,特斯拉因为造车成功,市值已经超过9000亿美元,体量相当于两年前处于顶峰时期的阿里或者腾讯。
但造车也有着极大的风险,它可以把一家鼎盛的集团拖进泥沼,比如FF、恒大、宝沃。而历史融资金额达到84亿元的拜腾汽车,最终也走向了破产。
何小鹏曾透露,真正决定造车之前,曾找雷军聊了好几次,"当时他觉得造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太期望我去造车"。但何小鹏觉得反正自己也没有什么烧钱的爱好,不如拿来再干一番事业。没想到,这个事业太烧钱,光自己就已经累计投进去了4亿美元。
雷军自问:敢不敢干,在困难面前敢不敢亮剑?还能有10年前一样的勇气,10年前一样的决心,甚至10年前一样的体力吗?
他给自己的答案是敢,是可以。但实际上,也是不得不。
"想成为伟大的公司,一定得跟着风走。"雷军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此时此刻,风口在智能电动汽车。"他说,智能电动汽车成了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融合,所以小米造车是一个被逼出来的决定,"如果你不干,你就落伍了。"
03
要迈过的坎
历时500多天后,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投入已经超过33亿元,团队规模超 1000人。此外,小米耗还资超过20亿元对汽车工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或者投资,并计划在北京自建工厂,建设包含30万辆产能汽车生产线。
和"蔚小理 "等造车新势力相比,小米有钱得多。不过,想要在这个赛道跑出好成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条赛道上,已经挤满了抢跑者,而且强敌环伺。
特斯拉已经以明显的优势遥遥领先,蔚来、小鹏、理想们也已经实现量产,并在市场上拥有了各自的拥趸。比亚迪在从燃油汽车到能源车的转换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宝马、大众等传统的汽车品牌也在不断的加紧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步伐。
用投资人阎焱的话说:"很多人想赶上这趟车,是可以理解的。但最后多少人能活下来呢?大概就那么几家。所以造车运动会继续下去,但最终,绝大部分公司都会死掉。"
小米造车的声势浩浩荡荡,但至今为止,官方还没有正式发布过首款车型的细节,比如车型定位是什么、售价区间是多少,甚至连概念车的影子人们也没有看到过。这也是小米自造车以来,股价一路下挫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同为大厂下场造车的阿里智己汽车、华为AITO问界汽车,旗下首款车型早已亮相,并到了发售阶段。和小米宣布造车的时间相当的百度的集度汽车,也表示将在10月份正式发布首款量产车ROBO-01。
小米造车的脚步,好像太慢了。外界也在好奇,小米造车是遇到了困难?还是故意引而不发,憋一个大招?
作为造车洪流中的一位新选手,能否量产,能否拥有核心技术突破,以及拥有价格优势,是其需要迈过的三道坎。
眼下,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已经已经培育出了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量产已经不是问题,阿里智己汽车、华为 AITO 问界汽车的发售,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对于小米造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能否获得核心技术突破。在小米汽车看来,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点。虽然量产车还没有影子,但它的自动驾驶测试车已经上路了。
不久前,雷军发布了一张与小米自动驾驶测试车的合影。从图片来看,该台测试车的车顶配备了价值不菲的激光雷达等硬件系统,但测试车套用的是宝马5系的车体。
根据网上曝光的图片来看,小米自动驾驶测试车套用的车体除了宝马5系外,还有比亚迪汉。小米很可能将这套智能驾驶系统命名为"XIAOMI PILOT"。据了解,小米已有144辆测试车在全国各地进行路测。
在这一点上,小米的观点,与车企的主流观点一致。
"自动驾驶正成为智能汽车竞争的焦点,未来3-5年,将是全球汽车智能化竞争的关键窗口期,到2030年,没有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汽车将完全失去竞争力。"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表示,当前自动驾驶商业化的竞争焦点,已经从过去智能座舱的竞争,发展到以ADAS(先进辅助驾驶系统)全域辅助驾驶量产落地的竞争为核心,实现从泊车域、高速行车域到城市行车域的量产交付。
何小鹏则强调,"智能化实际上有非常深的门槛,不是把硬件放进去就能够做好智能化的,也不是说去自研就能够把自研做好。"
汽车智能化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产业,自动驾驶商业化的竞争,需要强大的产业协同合作。小米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跑出来,仍需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04
小米的市值之困
2018年小米上市时,资本市场正偏好互联网公司,因为互联网公司想象空间大。
那个时候,雷军也总是强调,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且是一家运用互联网思维特别好的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MIUI月活用户超过了1.9亿,用户每天使用小米手机的平均时间约4.5小时,用户规模、粘性和活跃度都达到了全球一流互联网公司水平。
但是,市场并不买账。认为小米的互联网服务营收占比太低,不足以称为互联网公司。股价也一直处于破发状态,直到2020年7月10日,上市两周年的第二天,小米股价才终于涨回到IPO发行价17港元。
四年过去,资本市场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公司不再那么值钱了,市场更偏好的是专精特新的制造业公司。
那些连年亏损的造车新势力,在市值上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小米。其中,蔚来在9月22日市值为315美元,约合2472亿港元,而小米市值仅有2421亿港元。
雷军曾在股价回到发行价的时候,谈论起那两年股价一路走低的日子,"特别郁闷"。如今,小米虽然一直在连续回购,但股价似乎已经和回购脱敏,到了10港元以下。
回想去年初,小米刚刚传出造车消息时,股价一度冲上30港元,市场对其未来充满了期待。然而接近两年下来,市场并没有按照一家新能源公司给其估值。
雷军希望能够通过造车,让小米完成从传统互联网公司到新型制造公司的蜕变。
为此,他接连卸任了多家小米关联公司的法人、董事以及CEO。并发文称:"特斯拉比小米提前十多年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有些人认为小米已经错过了进入电动汽车行业的时间窗口。对此,我不同意,比赛才刚刚开始,我认为小米还有很多机会。"
市场能否给小米重新估值,雷军能否依靠电动车再次翻身,一切都还要等到小米汽车真正落地量产的那一刻。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