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乾隆帝,大家就不由自主会想起以前每年暑假热播的《还珠格格》,夏紫薇那一句,"皇上,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更是成为了当时的经典,流传至今。 乾隆皇帝曾经六次下江南南巡,当然他与他爷爷康熙皇帝所不同的是,乾隆皇帝几乎每一次下江南都是自费旅游,动轴就要消耗百万两白银。不过也幸亏他内务府银两众多,不然可能就要亏空国库了! 在乾隆下江南时,曾经发生过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一女子出嫁路上与乾隆的御辇所相遇,在古代红事可是头一等大事,于是乾隆便想要用出上联的方式来断定是谁先过,结果姑娘的答案却让乾隆羞愧不已。 皇帝南巡 当然,对于康熙帝的南浔,后世普遍都是赞扬。但是对于乾隆帝的南浔,后世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确实为了清朝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毕竟乾隆他每一次南巡都会减免赋税。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乾隆帝的南巡只不过是他享乐的另一个方式罢了。因为乾隆帝每一次下江南,所花费的银两都是巨大的,不过这些银两自然不用担心,内务府自会替乾隆买单。 但是乾隆下江南,每一次阵仗都是极大的。他所乘坐的御辇,要3000多个人才能抬起来。更何况他每一次都会坐船巡游,这江南水道当然没有那么大,于是各地官员便会强拆民屋,打通道路。 对于古代那种君贵民轻的思想观念来看,各地官员根本不在乎那些被拆除了房屋的老百姓该去何方。只要能让乾隆高兴,他们便什么都愿意做,所以每一次乾隆下江南都会拆除房屋,给他铺路。 而那些被拆除了房屋的老百姓呢,他们除了远远围观皇帝龙颜以外,什么也不能干。因为世卫会提前将道路清除,所有车马都不让经过。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发生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对联趣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刘若莲,她的新婚车驾好巧不巧与乾隆的御辇所撞上了。原来乾隆每次南巡排场都极为盛大,所带的车队绵延数公里,正好挡住了刘若莲的送亲队伍。 在古代结婚可是头等大事,送亲队伍也是不可以折返的。道路又会耽误了良辰吉时,耽误了时辰的新人是不被祝福的。可是那是天子啊,天子的仪仗怎么能随便让人过去呢? 但是刘若莲也不是吃素的人,这姑娘从小便直率泼辣,不顾士兵的百般阻拦高声喊道,"姑娘家的里出嫁,这良辰吉时可候不得啊!"这乾隆才对她提起兴趣来,一干人等立刻向乾隆解释了姑娘来这的原因。 刘若莲小时候想要读书,当时奉行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家里人便没有让她去读书。但是刘若莲不听,还偷偷地拿父亲的书来读。经常扮着男子和哥哥们一起去私塾念书,她是有几分文采的。 这乾隆一听可就来劲了,乾隆平日里最喜欢与人斗文采,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立刻派人把刘若莲叫来跟前,刘若莲并没有恐惧,落落大方的向乾隆行了一个礼。 若是换了旁人,初次见到天子龙颜,能够镇定自若地回答已经是极好了,更何况像刘若莲这样面无惧色的。乾隆对这名女子十分满意,于是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只要刘若莲能回答上来,他便让刘若莲离开。 乾隆帝出上联,只要刘若莲能回答出来下联,那乾隆帝便会让路,她就可以继续出嫁。但若是她答不上来,那刘若莲只能乖乖等在原地待乾隆离去才能继续前行,刘若莲点头答应了。 乾隆说道:"塘中荷花,疯蝶硬要采。"乾隆的意思是在告诫刘若莲,她就好比那疯蝶,明知不可能却一定要去做。但是接下来刘若莲的回答就很有意思了。 刘若莲回:"画上仙女,狂生却难求。"刘若莲这话什么意思呢?原来刘若莲听说了乾隆出行排场巨大,动辄就要拆掉百姓房屋铺路,她自然对这个是嗤之以鼻的。 这句诗直接讽刺乾隆狂妄,你出行排场盛大,却不知害了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这刘若莲的一席话,直接便向乾隆下不来台,只得尴尬地站在原地。 按照道理来说,这样一个姑娘顶撞圣上,乾隆很可能会在她成亲以后将她杀了去,但是人前人后这么多的人,乾隆到底要给自己留几分薄面,他便把目光转向了岸边的铁牛。 他指着铁牛对刘若莲说,你若能为铁牛赋诗一首,这件事情就一笔勾销了。刘若莲看了铁牛很久,久到大家都以为刘若琳要认输了,她却不慌不忙地开口道: "康熙令铸一铁牛……千年万载永驻留。"刘若莲这诗一出,引来乾隆连连惊叹。她这首诗完整地夸赞了康熙帝的功绩,康熙帝铸造铁牛,让它千秋万代屹立于此,这是在变相夸赞康熙帝治水有功。 乾隆平日里也是最喜欢他爷爷的,这夸赞康熙帝的功绩,正中乾隆下怀。乾隆本来还一脸尴尬,如今便是一扫而空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刘若莲的细心。 他知道自己在答对子的时候已经惹了乾隆不快,若是在做诗时再施展自己的才华,只会加快自己的死亡步伐。刘若莲从来不是一个人,他也要为自己的家族和夫家所考虑,所以她会赋出这样一首诗。坐轿出嫁 这乾隆帝一开心便履行承诺,让开了地方。刘若莲拱手谢恩,准备骑上自己的小毛驴继续出嫁,但是乾隆帝大手一挥把自己的御辇,赐给了刘若莲,让她坐御辇出嫁。 刘若莲坐着御辇来到夫家,可怕夫家人吓坏了,等到他们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在感慨乾隆帝的为人处事。这也惹得乡里邻里前来参拜,刘若莲的事迹也就这样传出去了。 当然乾隆帝赐给刘若莲御辇,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在里面的。刘若莲虽然不卑不亢,但难免会有底下的官员为了讨好乾隆帝而去对刘若莲一家下手,但是乾隆赐给她御辇的意味就不一样了。 连乾隆帝自己都不会追究的事情,底下的人又怎敢轻易动手呢,这也就是乾隆本人魅力所在的地方吧。他用这种迂回的方式,既让刘若莲有台阶下,又给自己留下了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