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7年,73岁的武则天回宫,眼前的一幕让她眼冒金星,火冒三丈:上官婉儿和武则天的新宠张昌宗,正紧紧的搂抱在一起,看见突然推门而入的武则天,2人吓得脸色苍白,两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地求饶! 武则天几乎要把牙咬碎,她用喷火的眼睛盯着上官婉儿,一字一句地骂道:敢动我的人!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 说着,拔出金刀,对着上官婉儿的额头就刺!上官婉儿的一张俏脸顿时血流如注! 就这样,上官婉儿的脸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后来,冰雪聪明的上官婉儿,为了掩盖自己的伤疤,就在额头画了一朵艳丽的红梅,没想到,本就明眸皓齿的上官婉儿,在红梅的映衬下,肌肤胜雪,光彩照人。一时间,宫女们纷纷效仿,以至于红梅妆风靡京城。 这是上官婉儿遭受墨刑的野史版本,可是,真正的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一幕?还要从上官婉儿的身世说起。 出身名门的掖廷女 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在一个名门之家,祖父上官仪官至宰相。 母亲郑氏在怀她时,做了一个怪梦:1个巨人送给她1杆巨秤。有江湖术士为她占卜说:"你将生贵子,有称量天下之才。" 郑氏异常兴奋,逢人便说,自己要生下的孩子,必是贵子,有大作为。 可谁知,不久后,郑氏产下一女婴。众人都嘲笑讥讽:区区一女子,能有什么大作为? 郑氏自觉脸上无光,她盯着怀里的上官婉儿,喃喃自语:"你真的能称量天下吗?" 上官婉儿舞动着手脚,甜甜笑着,还无法回应母亲。可是,她不知道,一场变故将会彻底改变她的人生。 唐高宗准备废黜武则天之位,命上官仪起草诏书。谁料废后不成,却被武则天得知,杀伐果决的武则天,即刻下令处死上官仪父子。 可怜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不但痛失至亲,还和母亲郑氏一起沦落掖庭为奴。 一夜之间,家破人亡,从天堂跌落地狱,出身名门的郑氏,看着粉嘟嘟的女儿,擦干眼泪,决定不遗余力地培养她。谁能想到,江湖术士的话果真应验。 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掖庭里干粗活的郑氏,坚持教上官婉儿弹琴唱歌,还让她每天习文吟诗,读经诵史。天资聪颖的上官婉儿,在母亲的调教下,不到10岁就饱读诗书,出口成章,过目不忘,聪颖过人。 很快,上官婉儿的才华,传到武则天耳朵里,她要亲自看看,这丫头有何过人之处。 13岁的上官婉儿,面对气场强大的武则天,丝毫不怯场,她稍加思索,一首《彩书怨》须臾而成: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武则天看着这个美貌如花的小姑娘,竟有如此的才学,她身上那股子气势,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武则天大喜,当即下令,解除上官婉儿和母亲的奴婢身份,为解决她的编制,又封婉儿为才人,让她掌管宫中诰命。 动大唐风云的巾帼宰相 上官婉儿不仅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她更精通吏事,擅长处理政务,特别是武则天登基后,上官婉儿尽心辅佐,成了女皇最为信赖的身边人。 不但宫里的文件,诏书,都要经过婉儿之手,武则天还让她参与政务大事的决策。 至此,上官婉儿从一介罪奴,华丽逆袭,成为大唐第一女秘书。 可是,有一次,不知什么缘故,上官婉儿竟惹恼了武则天,落得一个忤旨的罪名,还被处以墨刑。至于原因,正史并没有记载。 《旧唐书》: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 但在野史中,流传着各种版本,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上官婉儿和武则天男宠张昌宗私通,被武则天逮了个正着,也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武则天勃然大怒,想杀了上官婉儿泄愤。但又怜惜她的才华,而且多年来,武则天对上官婉儿已经形成依赖,没有人能替代上官婉儿,因此,武则天咬咬牙,施以墨刑,以示惩戒。 这个说法,我感觉没有多少可能性,你想,上官婉儿是谁?她是上官仪孙女,身上背负着灭门之仇,在仇人身边蛰伏,需要何等的心智和隐忍,她又怎么可能因为男人,而去碰触武则天的底线? 何况,以上官婉儿的心气段位,她至于去撩拨张昌宗之流吗?这种空有一副皮囊的小白脸,是断断入不了她的眼的。 为此,我专门去查阅了一些史料,查到很多种说法。 说法一: 在家变中,当年上官仪被诛杀之时,刚出生的上官婉儿,就被处以墨刑,成为一生的烙印。 说法二:上官婉儿额头伤疤与武则天无关,而是唐高宗李治所伤。 原来,平时武则天上朝,都会安排上官婉儿钻到龙案下,记录大臣上报奏章。 这天,只有高宗一人在,正接受宰相汇报工作。上官婉儿一如从前,钻到龙案之下,谁料,高宗发现后,暴怒不已,手持一把锋利刀片,直插上官婉儿眉心! 上官婉儿又疼又怕,她忍痛含泪,写下一首《乞拔刀子诗》: "丽日煦皇庭,清风拂龙台。……罪奴当万死,还乞龙颜开。" 诗句打动了唐高宗,准许她拔下了刀子,可她额头却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 说法三 谋逆之罪。 一天,武则天查获了一起谋逆案件,让她万万没想到,策划人员名单中,上官婉儿的名字赫然在列!武则天气得脸色铁青,指着上官婉儿鼻子,怒声喝道: "当年上官仪忤逆被诛,死有余辜,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于你,留作御前女官。谁料,你不感恩图报,还意欲弑君,真是狼子野心,不可再留!" 上官婉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陛下息怒,您可还记得,奴婢曾经3次挡驾? " 武则天听了一愣,她突然想起来,的确有几次,她打算摆驾御花园,都未成行,都是上官婉儿以各种理由劝阻的。 "陛下,您可知,那御花园中,已然危机四伏?如若不是我假意逢迎,又怎能套取他们的计划,又怎能暗中护驾? " 武则天深觉言之有理,可话已出口,又怎能轻易收回?于是,武则天决定,对上官婉儿实行墨刑,在她的额头刺了忤旨2字,一来是惩戒,二来也是时时警告,让上官婉儿清楚自己的定位。 我觉得这第三种说法,是比较靠谱的。因为如果是上官婉儿真的和武则天抢男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以武则天的心气和手腕,又怎能容得下上官婉儿? 但是无论如何,上官婉儿经此变故,深知伴君如伴虎的痛苦,她更加小心谨慎,百般迎合,重新获得了武则天的欢心。 故事如果就到这里结束了,也许上官婉儿的命运,就是另外一番结局,可上官婉儿是谁,她又怎能停下追逐权力的脚步? 靠着她多年的职业敏感度,她感受到武则天已经江河日下,经过一番审时度势,她很快投靠李显。 搅动大唐风云的巾帼宰相 武则天比上官婉儿大40岁,她已日渐年迈,精力不济,或许是为了留住青春,一代女皇的晚年,和小鲜肉们打得火热,更有甚者,她还让张昌宗两兄弟涉及朝政,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705年,李唐宗室看到机会,发动神龙之变,除掉了张昌宗兄弟,武则天自知大势已去,含泪在退位诏书上签字。 中宗李显复位后,上官婉儿不但没有因为是武后亲信受到打压,反而被晋封昭容,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上官婉儿,虽然名义上是李显的后宫位份,但只是为了方便参与政事,出入后宫,她和李显并无夫妻之实。 深得李显和韦后信任的上官婉儿,第一时间为祖父上官仪正名,追赠中书令、楚国公等,还极力推广上官仪的清丽诗风,令其发扬光大。可以说,此时的上官婉儿,光复门楣,可以告慰祖先了。 上官婉儿还多次举办诗词大会,彼时,她伫立高楼之上,品评天下才子诗作,风光无限,才子士人趋之若鹜,都期望得到上官婉儿的青睐,以此为荣。 宋之问和沈佺期的诗,都曾被上官婉儿品头论足过。一时间,上官婉儿权倾朝野。 可她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宿命的安排。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公元710年,李显突然薨逝。野心勃勃,一心效仿武则天的韦后掌权。可头脑清醒的上官婉儿,并不看好她,却果断投靠太平公主。 韦后察觉后,一手掌控了内外兵马大权,谁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隆基率大军攻入,将韦后、安乐公主一网打尽。 李隆基带人冲进宫中,上官婉儿举着火烛,兴冲冲迎接,手里还拿着和太平公主拟好的遗诏。她满以为会再次迎来重用,可她万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李隆基的一剑封喉! 寒光一闪,上官婉儿瞬间被斩杀于旗下,一代才女,香消玉殒!也许,直至最后一刻,她都没明白,自己一生筹谋算计,却为何被斩杀。 她出生本是大女主剧本,却横遭变故,跌入谷底,她逆风翻盘,把一副烂牌,打出王炸,从掖庭罪奴,到权倾朝野的巾帼宰相。 欣赏上官婉儿的人,爱惜她的才华横溢,佩服她的才能,在男尊女卑的时代,还能官至宰相,慨叹她的大起大落,感叹命运多舛,为她扼腕叹息。 不喜欢她的人,批评她贪恋权位,不知进退,妖冶作乱,祸乱宫闱。武氏倒台时,她就应该急流勇退,避开险恶环境,又怎会被杀? 可她纵有称量天下之才,但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她不过是一叶浮萍,只能随波逐流,终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上官婉儿死后,她的好姐妹太平公主,伤心不已,为她写下了一段凄美悼词。 大意为:我静立在你坟前,仰松槚如荫,听风吹过,却再也看不见你美丽容颜,只希望千万年后,还有人像我一样,记得你的才华出众。 如她所愿,许多年后,人们依然记得她,那个才华横溢的上官婉儿,还有《全唐诗》里,她的32首遗作,被人们低吟浅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