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喜欢看韩剧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许多韩国的电视剧中,"千"这个姓氏大多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但是,原本古时候的韩国是没有"千"这个姓氏的,韩国千氏家族的祖先其实是个中国人,所以说千氏家族起源于中国。 韩国人宗族观念很重,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家族的成员历经千辛万苦也要找到自己的根,最终在中国的河南省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祖先,得以认祖归宗,每年韩国千氏的人都会前来祭拜。 千氏家族的成员在举办认祖仪式时,激动地说道:"我们的祖先是抗日名将!我们是抗日名将的后代!" 这又是怎么回事?韩国大姓起源于中国?祖先还是抗日名将?起源:倭国侵占朝鲜 众所周知,中华历史和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天朝上国"接受各个附属小国的朝拜,因此,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起源就是中国。 丰臣秀吉画像 古时候的朝鲜半岛还没有分裂成两个国家,那时候还被称为朝鲜王朝,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明朝时期,朝鲜也是明朝的附属国之一,作为小弟按时向明朝上贡以获得大哥的保护。 1590年,日本被称为倭国,那时候的日本刚刚结束了国内的战乱,丰臣秀吉 掌握了政权一统日本,看着日本国泰民安、人民日渐富足的景象,好战的丰臣秀吉又开始谋划着想要扩大领土。 丰臣秀吉的野心十分庞大,他不甘委身于倭国这一弹丸之地,他的抱负是要建立起一个亚洲帝国,于是打算先从小国朝鲜入手,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攻占中国,最后远征印度。 丰臣秀吉作为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行动力十分迅速,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已经筹备好了计划、粮草和装备,1592年,他带领了倭国精兵,乘船渡海出征讨伐朝鲜。 丰臣秀吉这次来势汹汹,他的军队包括14万步兵,八千多名水兵,还有七百多艘战船,那架势就是计划要将朝鲜一举灭亡,同年4月,乌泱泱的倭国军队越过了朝鲜海峡,于朝鲜半岛的东南面登陆。 当时的朝鲜国王名叫李昖 ,他重文轻武,对 朝鲜 国内的武将打压十分严重,但是他所重视的文臣又不和睦,朝堂上的派系众多,各派系争斗不休,整个 朝鲜 王朝都处在混乱不堪的环境中,军事防卫更是荒废。 倭寇 朝鲜 全国三百多多个郡县大都没有设防,当丰臣秀吉的队伍登陆朝鲜 后好像到了无人之境,一路上没怎么造成伤亡就占领了沿途的城市,并顺利进入了朝鲜 的都城。 一进入朝鲜 都城,倭国士兵就展开了疯狂的厮杀,刚结束国内战乱不久的倭国士兵十分熟悉战场,战斗经验非常丰富,在与朝鲜 士兵的战斗中所向披靡,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表现异常勇猛。 而缺乏战斗经验又疏于训练的朝鲜 士兵很快就败下阵来,之后更是被倭国士兵打得节节败退,不出两个月,丰臣秀吉就成功攻占了朝鲜 的都城和主要城市。 李昖剧照 眼看着朝鲜 王朝就要颠覆在自己手上,李昖吓得立马就向自己的老大哥明朝寻求帮助,在惊慌中他连夜逃到了如今的辽宁义县。 而此时的明朝也得到了消息,丰臣秀吉不仅野心庞大,胃口也是十分地大,还没攻下朝鲜半岛就已经向属下下达了两年内迁都明朝京都的命令。 在朝鲜半岛上的胜利让丰臣秀吉一下子膨胀了起来,自认为本国实力可以睥睨亚洲,不仅开始谋划攻打明朝,甚至已经惦记起了印度,不得不说丰臣秀吉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丰臣秀吉画像 但是他的狂妄自大终究是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明朝虽处在由盛转衰的转折期,但是国力依旧比倭国强盛不少,军事实力也在倭国之上。 丰臣秀吉的猖狂惹怒了 明神宗 ,再加上 朝鲜 国王的请求,而且明朝大臣们认为自己的附属国被侵占对于明朝来说也是件十分丢脸的事,都非常支持出兵 朝鲜 帮他们夺回国家。 明神宗早就从这件事中看出了端倪,虽然国力强于倭国,但是我朝也不能掉以轻心,他说道:" 倭寇们现在攻打的是 朝鲜 ,但实际图谋的是中国,我朝出兵救 朝鲜 实际上也是保护自己。 " 明神宗 于是明神宗立马派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去打探倭寇兵力的虚实,没想到的是这一支人马居然是有去无回,一个人都没回来。 "小小倭国竟然有如此兵力!从前是我小看它了!"明神宗看完来报的信件后愤怒地将它扔在了地上。 跪在地上的大臣没有一个敢说话的,看着勃然大怒的明神宗,只有明朝猛将李如松 自告奋勇说道:"陛下,臣愿带兵出征,抗击倭寇!" 这时还有一个声音响起:"陛下,臣也愿出征!臣愿作总督辅佐李将军!" 李如松 说这话的正是千万里 。 神宗听后大喜,说道:"好!两位将军忠勇可嘉,朕就盼爱卿们早日得胜归来!"韩国的千氏起源 1593年的1月,李如松和千万里两位将军带领明朝两万大军出发前往朝鲜半岛抗击倭寇。 令李如松和千万里没想到的是,丰臣秀吉这个人确实有点本事,这场仗打得十分艰难,丰臣秀吉前后与我朝交手三次,不过最终还是不敌李如松和千万里两将军,1599年,历时七年之久的"壬辰倭乱"才终于结束。 大将军李如松和总督千万里也成了朝鲜 百姓心中的抗日名将。 千万里 明朝将朝鲜 的城池一座座从丰臣秀吉的手中又抢了回来,丰臣秀吉和他的军队也被赶回了日本,明神宗还下令将被俘虏的六十一名倭寇的头颅全都砍下来,传颂天下并以此泄愤,此举也是昭告天下,惹怒了明朝是没有好下场的。 但是胆小如鼠的朝鲜 君主李昖担心,如今的丰臣秀吉退兵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等他休整好了定会卷土重来,到时候的 朝鲜 还是会横尸遍野。 李昖见识到了李如松和千万里的军事才能,便觉得他们是能保住 朝鲜 一方太平之人,再加上他们沿途救助了许多的 朝鲜 百姓,民众也十分爱戴敬仰他们,所以李昖想让他们留在 朝鲜 做官帮他固守疆土,提出的条件待遇也十分优厚。 李如松 李如松和千万里听完李昖的请求后,不敢贸然答应下来,立马派人快马加鞭将这个消息传给了明神宗,询问明神宗的意见。 接到消息后的明神宗,觉得李昖的请求也无可厚非,毕竟若是下次倭寇再来侵犯,明朝还是得出兵抗击,再加上这是个在附属国安插自己人的绝佳机会。 但是令明神宗头痛的是,自己难道要就这么平白无故损失两员大将吗? 思来想去的明神宗最终做出决定,让李如松回来,将千万里留在 朝鲜 镇守,1599年4月,李如松带领大军班师回朝。 明神宗 而留在了朝鲜 的千万里和他的儿子们,在朝鲜 获得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千万里还被李昖封为了" 花山君 ",后来经过明神宗的同意,千万里加入了 朝鲜 的国籍,正式成为了 朝鲜 人。 因为 朝鲜 王李昖的厚待,以及抗击倭寇的功劳,千万里在 朝鲜 一直十分受人尊敬,他和他的千氏家族在 朝鲜 的地位非常高,正是受古时候 朝鲜 的影响,一直发展到现代,千氏家族在韩国的地位也很高。 并且"千"这个姓氏现在在韩国占据的比例依旧十分庞大,算得上是韩国有名的大姓了。 从千万里的那一代起,就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培养,所以当时的千氏家族出了很多人才,可能在教育子女的方面,千氏家族将千万里的方式当成祖训流传了下了,至今韩国还有许多的"千"姓社会名流。 除了在子女后代的学识教育和为人处世方面十分重视外,千万里也十分注重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家族血脉观念的培养。 尽管千万里已经从此定居在了朝鲜 ,儿子也娶了朝鲜 的姑娘,自己的孙子孙女身上有一半流着朝鲜 的血,但千万里依旧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哪怕离开了中国也依然是中国人。 所以千万里一直煞费苦心地教导自己的孙子孙女们,并且交代他们也要这么告诉自己的后代,他说:"你们要记住,你们的爷爷是中国人,所以你们也是中国人,你们的祖先和你们的根,在中国!" 孙子孙女们都重重地点了下头,表示自己坚决不会忘了自己始终是中国人的身份。 所以千万里的后代们在后来逢年过节的时候,也经常回到中国前来祭拜祖先,不过这个小小的爱国之举,后来也没有实现。 由于朝鲜国内战乱以及中国的改朝换代等战争原因,千氏家族的人中断了前来中国祭拜祖先的活动,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事实,等到中国国内稳定下来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后了。 由于战争等原因,韩国的千氏族人四散在各地,曾经知晓祖籍地址的老人也悉数离开人世,加上中国也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就算有老人知道具体的地址,怕是也早就变了样子,不好找了。 但是千氏族人为了找回自己的根,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多次派人前来中国寻根。 千氏族人来华,艰难万里寻根路 尽管中国国内的变化之大到令人咋舌,想要认祖归宗简直像是海底捞针,况且"千"这个姓氏在中国并不常见,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这无异于又增加了千氏族人寻根的难度。 但是认祖心切的千氏族人并没有轻易地放弃,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找到自己的祖先才算是找到自己的根,才会有归属感。 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们气馁,他们依旧不断派人前往中国探寻自己的祖先,最终凭借着在战火中仅存的几页族谱还是找到了线索。 前来寻根的千氏族人探寻到自己的祖先是河南省颍阳镇人,凭借着这个线索, 1983年,千万松、千泰浩 等多名韩国千氏族人带着妻儿家眷找到了颍阳镇。 由于"千"这个姓氏在中国、在颍阳镇都十分少见,颍阳当地人得知他们在寻找一些关于千氏族人的消息时,当地人都觉得这些"韩国人"是吃饱了没事干,闲着没事跑来中国找祖宗。 当地人会这么想也不奇怪,毕竟河南和韩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要说如果是在东北寻根倒还现实点。 到了2007年,千氏族人的寻根之旅终于迎来了转机,原来当千氏后人在1983年来到颍阳镇时,他们遇到了一个热心的老人,没想到这个老人日后帮了他们大忙。 老人名叫宋植芝 ,当时的宋植芝已经81岁了,她是土生土长的颍阳镇人 ,年轻时曾经在镇政府工作过,退休后一直在镇政府里帮忙处理一些杂事。 1983年,初次来到颍阳的千万松一行人也曾到镇政府咨询有关千氏家族的事情,但是当时的政府人员没有人愿意听这群"外国人"的寻根故事。 只有退休的宋植芝愿意听他们讲那冗长的家族故事,在聊天的过程中,宋植芝了解到他们家族的历史,被他们不远万里前来寻根的事迹所感动,于是自告奋勇,要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祖先。 千万松等一行人回去后,宋植芝就每日骑着单车到处走访各个村子,尽管她年事已高、身体瘦弱,但是依旧坚持着到处探寻消息。 她每日就在各个村子里晃悠,遇见人就问:" 你听说过‘千氏族人’的消息吗? " 玄都观 宋植芝在村里有几个相熟的老人,便也委托他们帮忙打听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被她找到了! 2007年四月份,宋植芝在颍阳安寨村的 玄都观 中找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的是许多千氏族人的姓名,尽管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侵蚀,但是上面的千氏族人的姓名依旧可以辨别。 千氏族人的寻根之旅终于有了一次较大的进展,有重大发现的宋植芝立马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了远在韩国的千万松。 当时的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但是千万松还是带着一众千氏族人,不顾路途遥远,以最快的速度一路奔波至了安寨村,当见到石碑时,在场的所有千氏族人全都泣不成声。 也许是老天都被这些千氏族人感动了,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宋植芝委托的老友替她在当地找到了唯一一户千氏人家,这家人手里留着一份残破的千氏族谱。 据族谱上记载,这户千氏人家的祖先名叫" 千岩 ",由于自幼习武,身手了得,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武科及第,颇受明太祖的赏识,由于千岩出生在蜀地西部的终北山千高峰万切岩,所以明太祖便为其赐名——千岩。 千岩的后代一直居住在河南省颍阳县,家族在当地颇有威望,而且家中人才辈出,可以说是世代为官,其中有一子名为千万里,官至总督,后来出征朝鲜,受皇命驻扎在了朝鲜半岛,从此在朝鲜扎根,其子嗣繁衍至庆尚北道永川市、釜山等地。 这与韩国千氏家族族谱上记载的如出一辙! 千姓石碑和千家族谱都证明了,河南省颍阳县安寨村就是韩国千氏的发源地,但是为了万无一失,颍阳县县镇府的工作人员又四处走访一一查证了一番,这才确认无误,韩国千氏后人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 在场的韩国千氏族人纷纷奔走相告,在韩国的千氏后裔听闻消息立刻赶到了安寨村,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认祖归宗祭祀,安寨村也迎来了一波"寻根潮"。 自此之后,安寨村的玄都观就成了韩国千氏后人来华后的必经之地,每到中国的盛大节日时,这些韩国千氏后裔也会赶来祭拜祖先。 历经百年,多少个朝代过去了,中国人对故乡的那份归属感始终珍藏在心底,虽然身在异乡,但落叶归根始终是每个华裔的愿望。 就像千万里将军那样,尽管身处朝鲜,可依旧没有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这份中华情怀也深深地感染着自己的子孙后代,不论国籍怎样改变,流在身体里的血不会改变,这份情怀不会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要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不论时代怎么改变,历史怎么变迁,中国文化都将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