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反应: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回到家"窝里横"的表现就越来越明显!" 老师评价她在幼儿园很懂事、很乖 但一回到家只要不顺她的意,就摔东西, 大哭大闹,说脏话!5岁的女孩子,性格太难教了 孩子才1岁,带到外面就很胆小 但一回到家不依着他就发脾气,想干嘛干嘛 有时我都想动手打他 我家大宝就这样,在家里巨横! 出了门几个月大的婴儿都能欺负她,太无语了 而大人面对这种状态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心里会这么想: 这孩子小小年纪,咋就两面派啊?真的累,咋教育都不行 每次看见他在外面受欺负,我都在旁边气的急死!太没用了 这么弱的性格一点也不好,也不知道到底跟谁学的? 跟谁学的?今天我可得为孩子说句公道话!! 01父母就是"窝里横",娃言传身教学来的 窝里横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灾难的点就在于这类爸妈,总爱把矛头指向孩子,责骂孩子没用,却从不反思自己! 前不久《幸福到万家》里面那对"窝里横"的父子,就是典型的例子。(气得我手发抖) 在儿子王庆来的婚礼上,同村人闹婚闹得非常严重,有人甚至把他妻子妹妹的衣服都给扯了! 这时王庆来表现得十分软弱无能,他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根本不敢向扯衣服的人吭一声, 也没有想办法帮忙解围,而是选择忍让,沉默,任由自己的小姨子被欺负。 而妻子咽不下这口气,拿起板凳照着那人头上就是一阵猛砸! 没想到岳父王友德却说: "你知道你刚才砸的是谁吗?" (那人是村上有权有势,能只手遮天的大户人家) 不得已王友德老两口去对方家道歉,结果气人的一幕来了: 还没走到门口,岳父就怂了,躲在老婆后面。 要不是老婆开口,他一个字都说不出口。一个简单的侧身让位动作,充分暴露了他真实的"外面怂"性格。遇到事毫无主见,只想像只鸵鸟一样躲在沙子里。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孩子正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强制孩子去做改变,还整天责怪,那真的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比如这位妈妈: 明明讨厌孩子怂,希望孩子受到欺负能还手 但却承认自己也是个窝里横,孩子就随她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绝对不能只针对孩子一个人,家长自身的榜样力量是最不容忽视的。 02一种家庭环境让孩子主动变成"窝里横" 除了家长本身的问题外,更多时候是「全家人的教育不统一」 导致! 这种现象特别容易出现在有老人带娃的家庭: 有一个粉丝就曾留言说: @Amy 5分钟前: 有一次孩子做错事被我打了手掌心,他自己觉得委屈就哭了。然后他奶奶走了过来,用力在我肩膀上拍打了一下说:"打妈妈、打妈妈!"。 虽然那会儿孩子才2岁多,但是从那次开始就记住了,我只要不同意他做危险的事情(比如:自己用插头去插插座)他就走过来打我说:奶奶教我打妈妈的。 后来我火大了,怼他奶奶说:"孩子小时候我手都抱出了腱鞘炎,你都不愿意抱他一下!现在我教我孩子时你来跟我对着干,在孩子面前装好人?请你以后在我教孩子时不要插手,不然我不会对你客气的!" 这些跟我作对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孩子大声尖叫,我说尖叫嗓子会废掉,他奶奶说没事,尖叫锻炼肺活量。孩子学他爸爸骂人,我不允许,她说你骂奶奶没事的,我说骂任何人都不行!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全家人的教育不统一」导致孩子容易窝里横的案例。 老人带娃,往往会有一些过度宠爱的行为。而这么做就会破坏规则,让孩子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自己有靠山。 在无底线溺爱的状态下,那么孩子在家如何发脾气,如何撒野,如何当大王就都是被默认允许的。 解决方式:统一育儿原则 要让孩子明白凡事都是有规则的,家里也不例外。这样去幼儿园这种有规则有制度的地方,也能更快速地适应,不会变成两面派! 打骂大人、不尊重长辈——坚决不允许!孩子但凡出现这样的行为,家长一定要态度严肃地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撒泼打滚、非要买玩具——我们去商场前先和孩子约定好,只买一个玩具,或者绕开玩具区,从根本上杜绝诱惑。 在主要以老人照看孩子为主的家庭中,父母平时要多和长辈沟通,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尽可能保持一致。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界限,也不会因为有人护着他,一再尝试突破大人的忍耐底线了。 03孩子初入社会不懂得如何社交 窝里横解决了,咱外面怂的原因也要找到。 对于孩子来说,家就是一个"舒适圈"。在家里哭闹、撒泼、打滚都可以被保护,但在外面可就不灵了。 所以一旦离开家里这个"舒适圈",忽然闯入外面的世界会感到陌生,自然想要逃避。同时他也还没有学会怎么和别人交往,不清楚如何入手,所以内心很不安,表现出很怂的状态。 这时需要我们家长进行社交引导。 ① 顺应孩子的节奏 尽可能多带孩子外出,让孩子去接触更多的人和新鲜的事物,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1、先观察模仿: 可以带着孩子先在旁边观察,看到别的小朋友是如何交往、交流的,模仿也是学习的一步。当孩子对周围的人或事有了足够的了解,很可能就会萌出想要参与进去的欲望。 2、再适当地推一把: 比如,根据孩子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为他寻找能够表现的机会,这就需要家长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行。不要用我们的想法去强行要求孩子必须做到什么地步,而是要顺应孩子自己的节奏。 盲目助推,可能适得其反↓↓↓ 助推时记得鼓励孩子"你一定可以""你很棒"等等,他很可能会在你的引导下勇敢地"往前迈出一步"! ②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当孩子在外面看起来特别小心翼翼时,大家千万不要急于去改变他,要求他"大方"。比如: 见到你认识的人,就逼着孩子必须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 要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不然就是不合群。 强迫孩子做一些你认为锻炼社交能力的事情,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山大,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他更加害怕社交,不敢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我们就下意识地给孩子贴上"没礼貌""胆子小""不听话""不大方"等标签,这样也是不对的。 在你给孩子贴标签的过程中,孩子反复接受到这样的心理暗示,真的会以为自己就是不听话、没礼貌、胆小,会影响孩子以后性格的发展。 所以说,让孩子不再害怕陌生环境,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心理,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一些不好的标签,然后才能让他放下惧怕心理,尝试着社交,不再怂。 最后我想说,其实不管是"窝里横"还是"外面怂"都不像感冒生病一样,对症用药就能好, 育儿问题更多的需要有耐心的慢慢引导,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 请大家要相信,孩子是时间的礼物,你付出的爱和时间是不会被辜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