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段:襄阳大战中,神雕大侠力挽狂澜,击杀蒙哥大汗,逼退蒙古大军,挽救襄阳城数万条性命。 但历史上,蒙哥汗并非是死在襄阳城外,反而是殒命于川渝之地的一座小城——钓鱼城下。这座城在之后的岁月中国,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东方麦加城"和"上帝折鞭处"。 这是为何?内忧外患建立不克坚城 钓鱼城是一座小城,其建立完全是形势所迫的产物。过去宋军守四川,主要是以驻守四川外围的堡垒,也就是位于陕南和甘肃的"三关五州"为主。通过死守外围堡垒,相对羸弱的宋军得以在百年间守住天府之国。 然而在蒙古崛起后,怯战懦弱的宋军将"三关五州"拱手让于蒙军,使得川渝门户大开。 自此之后,蒙古军队经常来到四川地区劫掠百姓和财货,成都也被蒙军占领。 为继续守护南宋的"西大门",避免蒙军水陆并进攻陷杭州,南宋朝廷决定在川渝地区筑新城,抵御蒙古军队的侵袭。 南宋淳祐二年,窝阔台大汗病逝,蒙古爆发夺位内战,无暇南顾。宋廷派遣余玠经略川渝,重建当地的防御体系,钓鱼城也是在那时开始修建的。 说起钓鱼城的修建,还有段趣事。 当年余玠入川之后,广纳贤士,想有所作为。 冉氏两兄弟经过对余玠长期的观察考验,认定余玠确实是一位想建功立业,可以辅佐的人。随即两人向余玠讲述自己对川渝防线的看法。 冉氏兄弟认为防守川渝地区当利用当地多山险峻的地形,而纵观宋军的领地,唯有钓鱼城最为合适。他们建议将合州城迁移至钓鱼城,并在此积攒钱粮和军械。 有钓鱼城在手便如同有十万精兵助阵,川渝无忧。冉氏兄弟此言非虚,钓鱼城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一,钓鱼城地理位置重要。 钓鱼城位于重庆东北,与主城区距离仅68公里。战争期间,钓鱼城可以与重庆城互为犄角,相互配合防御。 另外钓鱼城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之处,三面环水,是扼守长江水道的重要节点。钓鱼城有港口,有需要时水军可以与陆军协同作战。 其二,钓鱼城地形优越。 钓鱼城位于川渝群山之间,周围多悬崖峭壁,其中北方有几处山势十分陡峭。倘若在此筑城,守军可以最大限度减弱蒙军骑兵的威力,令其不得不下马与宋军作战,这更加有利于宋军的发挥。 另外,钓鱼城山顶有大片平地,可以开辟数十亩,甚至于上百亩土地进行耕种。城中地下室资源丰富,可以开凿大量水井保证农业生产和军民生存的水源。 有如此条件,使得钓鱼城在长期战争中拥有免于被围困物资不够的优势。 因为以上原因,余玠及后来多任川渝大员都将钓鱼城作为当地防线的重点。 余玠在经营川渝防线时,所设立的"三江八柱"体系,也是以钓鱼城作为防御核心。但除却良好的地形外,筑造坚城还需要精巧的设计和卓越的工艺,南宋发达的经济与科技就保证了这一点。 在将原钓鱼寨扩建为钓鱼城的过程中,宋代匠人大量使用所谓"永定柱"的工艺。据《营造方式》记载,"永定柱"是指在石墙中以1.6米的间隔留出直径约60厘米粗的大洞。 在筑墙时工匠们把十多米长的巨型木桩插入这些洞中,使其成为近似"钢筋"的存在。 在古代攻城战中,人们会大量使用投石机和巨弩等武器攻击城墙。一般状态下,一旦出现破口,整面城墙就有垮塌的危险。 而"永定柱"的存在,如同钢筋一样支撑墙体结构,更如同"隔水舱"一样缩小城墙垮塌范围。 由于"永定柱"的隔绝,即便一处城墙出现破坏,那范围也只会存在于单独的一段。如此建造使得城墙在高强度连续的攻城战中依然能保持最大程度的防守能力。 另外在城墙设计思路上,钓鱼城大量采用"一字城"的战法。所谓"一字城"指的是将整座城的城墙分为4段,靠山而建,临水而守。这使得蒙军无法再次使用云梯等大型军械登城,极大阻碍攻城的效率。 结合优良的地理地形优势和当时先进的工艺,宋军将小小钓鱼城建设为一座"不克坚城"。在宋蒙对峙最激烈的36年中,钓鱼城以一己之力抵挡蒙军200多次进攻。 即便是元军攻克襄阳,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钓鱼城仍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刻。 在钓鱼城抵抗蒙军的这些年里,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是1259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攻城战。凭借此役,钓鱼城获得"东方麦加城"和另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号"上帝折鞭处"。军民一心力折"上帝之鞭" 1258年,已登大汗宝座7年,竭力整合蒙古帝国的蒙哥汗兴师伐宋。 彼时蒙古帝国已降服大理,打开由云贵攻宋的通道,于是蒙哥汗挥鞭南下,分三路对南宋形成围攻之势。 伐宋大军中路,是由蒙哥汗胞弟忽必烈率大军。忽必烈大军主要攻打襄樊一带,我们熟悉的小说《神雕侠侣》最后一战就是以此为背景设计的。 南路军是由大将兀良合台借道大理,从云贵方向进攻南宋的广西,广东和湖南地区。而蒙哥汗自己则亲率十多万大军西路军攻伐川渝地区,企图打开通往长江流域的通道。 经过数月的进攻,蒙古大军连战连捷,将宋军压缩在重庆城和钓鱼城,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 蒙哥汗命帖哥火鲁赤和带答儿两员部将率兵攻击,但在钓鱼城和重庆城下都遭到宋军的顽强反击,部队损失过半。其中统领带答儿更直接战死。 1259年,因前锋受挫而气恼的蒙哥汗亲率4万精锐部队围攻钓鱼城。 蒙军曾一度在外城取得一定战果。但守城的王坚、张珏等将领凭借士兵悍不畏死的士气,顽强地扛住蒙哥汗最猛烈的第一波攻击。 战争都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倘若久拖不克会导致军队士气低落,引发败亡,而蒙军在钓鱼城下就遭到这种打击。 随后的几个月间,蒙古军队先后遭遇进攻屡屡受挫和大雨迟滞20多天的打击。刚来川蜀的雄壮之军已然成为疲惫之师。 5月,重整旗鼓的蒙哥汗再度指挥军队强攻钓鱼城,而此时蒙军已近强弩之末。 一方面,多次进攻失败和宋军的劫营偷袭使得蒙军损失惨重。很多当初跟随蒙哥汗亲征的中上层将领都已死在钓鱼城下。 另一方面,进入夏天后,川渝地区气温飙升。 酷暑湿热长期折磨那群来自草原荒漠的北方汉子。军营中传染病蔓延,很多士兵都得上痢疾和湿热症等疾病,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 大军地处他国且补给偏远,围守孤城又久攻不克。很多明智的将领提议撤军。但骄横自负的蒙哥拒绝幕僚建议,一味用强。 因为他心中坚信蒙古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自己很苦,但钓鱼城里的宋军一定更加艰难。自己一定要用鲜血来清洗钓鱼城为自己带来的耻辱。所以他命令士卒强攻钓鱼城。 与蒙军的水深火热相比,宋军的日子过得相对惬意很多。 虽然要进行艰苦的战斗,但得益于之前的积攒和山顶平地的农田,城中补给充足。钓鱼城三面临江,士兵和百姓经常在江中钓鱼,以补充军队的食物。 有一次在蒙军攻城中,宋军将士从城墙上丢下数百张白面饼和两尾共15斤重的大鱼,用此来刺激蒙军。 见状后,很多蒙军将士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攻克此城。 受到刺激的并非只有普通军士,蒙哥汗听说之后也是气恼不已。逐渐失去理智的他竟然亲临前线督战,却就此埋下身死大祸。 据《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代的《合州志·钓鱼山记》记载,蒙哥汗在前线中"炮风",也就是因炮弹落地的冲击波而死。 一国君主竟被一炮轰死,这确实是匪夷所思,况且在《元史》这样的正史中也仅记载蒙哥汗是身患疾病而死。 但不可否认,气候不适、战情不顺外加疾病侵袭,威震草原的一代雄主蒙哥确实是死在了钓鱼城的城下。 当时亚欧诸国面对蒙古帝国的骑兵都是十分畏惧,而中国的一座小城却令蒙古军队遭遇接二连三的失败,甚至生生弄死一位蒙古大汗。 因此,钓鱼城一战成名,获得"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的称号。而钓鱼城之所以如此受到西方史学家追捧就只是因为熬死蒙哥吗? 小小孤城改变世界历史 西方史学家之所以将钓鱼城尊为"上帝折鞭处",绝非仅仅因为当时一代雄主蒙哥汗于此折戟沉沙。 钓鱼城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赞誉,是因为这场发生于1259年的围城战,间接改变了世界历史走势。 其一,钓鱼城之战间接促成蒙古帝国的分裂。 蒙古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它是一个强盛与脆弱相结合的矛盾体。其巅峰时期疆域一度达到3300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22%。 但帝国存在时间也极为短暂,从建立到分裂,整个国家存续不到60年。蒙哥暴亡正是令帝国分裂的火药桶。 由于蒙哥死亡太过突然,没能留下继承人,导致帝国内部争权夺利的开始。 当时最有可能继位的有三人,分别是当时正在西征的旭烈兀,攻略中原的忽必烈和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 其中由于旭烈兀地处遥远的中东,实际上最有机会的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忽必烈由于长期受儒士教育,在漠南和中原地区推广一系列汉化的治国政策。此举虽然巩固帝国在当地的统治,也壮大国家的实力,却引起守旧势力的强烈不满。 而阿里不哥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主张将蒙古游牧传统推广向所有地区,获得大部分蒙古贵族的青睐。 蒙哥身亡时,忽必烈正在湖北进攻襄樊地区。 他收到兄长驾崩的消息后,并没有急于返回漠北争夺汗位,反而立即招来自己的亲信商议对策。因为在不久之前,他收到妻子察必送来的密报,远在漠北的蒙古诸王已经提前密谋推举阿里不哥上位。 当时蒙古内部大部分派系都支持阿里不哥,仅有托雷一部倾向忽必烈。此时他返回漠北,非但不能染指大位,反而还会受到各派系军阀攻击与挟制。 但倘若隐忍不发,一旦诸王召开忽里台大会推阿里不哥为主,自己同样逃不过被夺权身死的下场。 只有利用手中汉蒙两族军队,以及繁荣的漠南、中原地区为后盾,自己才能求得生路。于是在身边官僚谋士的劝谏下,在帐下军士的鼓动下,忽必烈先一步在开平召开盟会,提前登基为大蒙古国皇帝。 不久后,被打乱谋划的阿里不哥也在1260年夏季匆忙自立为汗,两派领兵对峙,自此帝国内战全面爆发。 最终,凭借怀柔拉拢的高超手腕与漠南、中原两地发达的经济势力,忽必烈在一系列战役中多次击败阿里不哥。 经过四年内战,忽必烈确立自己的大汗地位,但整个帝国也以分裂收场。 后世所谓的"四大汗国"就在这一时期形成了。 其二,钓鱼城之战延迟蒙古帝国扩张的步伐,使得北非和西欧国家免于被征服的命运。 蒙哥攻打钓鱼城时,旭烈兀兵峰直指西奈半岛,将于统治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一争长短。但由于蒙哥不幸丧生,蒙古帝国内乱纷起,旭烈兀不得不率部东撤,只在西奈半岛前线留下少许部队驻守。 失去领导人和战役主力的蒙古军队逐渐在与马穆鲁克苏丹忽都斯·贝尔巴斯的对战中败北。蒙古军不仅痛失1万骑兵主力,还丢掉包括如今约旦、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伊拉克西南部等大片领土。 最终蒙古帝国与马穆鲁克王朝议和,双方以幼发拉底河为界,划江而治。加之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分裂,蒙古贵族无力集结大军再起西征,就此蒙古帝国向西扩张的步伐彻底终结。 试想,倘若蒙哥没有暴毙,或蒙古帝国没有分裂,旭烈兀将有机会带领蒙古铁骑踏平马穆鲁克王朝,饮马尼罗河。 彼时环地中海地区群雄割据,无一家堪与蒙古帝国争雄。黄金家族的子嗣们完全可以顺着海岸线一路西征,占领整个北非地区。 利用突尼斯和摩洛哥的港口和地理位置,蒙古军队能够轻易跨海登陆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攻略如今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重现公元八世纪摩尔人北渡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伊比利亚半岛的壮举。 在第二次西征时,欧洲国家引以为傲的重骑兵冲锋早已在蒙古骑兵的回旋下土崩瓦解。可见蒙古帝国对欧洲诸国碾压性的军事优势。 我们完全想象得到,登陆欧洲的蒙古军队将如狂风般横扫南欧,并以之为跳板北伐疲弱的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蒙古人将有可能完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那就是统一欧亚大陆,建立一个亘古罕见的庞大帝国。 而整个西方文明也会就此失落,之后800年间世界历史都将重新改写。 只可惜这一切的可能都因为蒙哥在钓鱼城下的一声长叹化为幻梦,成为故人心中无限的怅惘。只是作为后来人的我们此刻已无法评价,这究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幸运还是遗憾。 现如今的钓鱼城已不复当年荣光,它早已成为重庆市合川区的一处旅游景点。尽管当年金戈铁马之声已逐渐远去,但我们依然能从残垣断更中感受先辈不屈的意志和智慧。 参考文献: 《蒙哥汗攻蜀撤军后的骨牌效应》2021年36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熊梅 张典 《宋蒙战争中的钓鱼城》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 刘菊 《钓鱼城折断"上帝之鞭"》2007年12期《西南民兵》之余 《蒙宋钓鱼城之战36年攻守之谜》2004年32期《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王珍燕 《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钓鱼城防御战》2006年09期《军事历史》姚有志 葛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