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听广播的多了,是听广播同时懂技术,愿意分享的多了。 原来听广播无非是听个相声音乐。现在听广播很多时候是为了建立起信息渠道。 特别是短波,短波能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台。无疑增加了信息量。 现在听广播需要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比如频率,搜索引擎的使用,编程SDR,DRM解码等等基本都需要查询外文资料。同时还要有无线电基础,比如天线的搭建,降噪及信号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无线电焊接技术等等。 比如,如果你的消息灵通,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在早至今年1月初就知道新冠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从而及时做空美股,利润是多大就不用多说了吧。 看到"收音机"三个字,想到了我的小学老师,就是收音机,让他遭受了非人的磨难 。: 那是七十年代的事了,他姓张,是我们村的小学老师。教学上是多面手,语文、数学、唱歌和体育课都能胜任。课堂上有老师的威严,课余时间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是同学们喜爱的好老师。 当时,我们学校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据说是为了配合国家体委发行的第六套广播体操。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落后的年代,这可是时尚新潮的玩艺儿。课间活动把音响调到最大,全校学生跟着节奏做广播体操,课余时间围着收音机听新闻、歌曲、广播连续剧……成了全校师生的新宠。 这么好的宝贝儿,老师们在放学以后都争着拿回家与家人分享,拿回去次数少的老师自然心生不悦,最后校长规定:每个老师轮流拿回家,电池自备。 这是仲夏的一个晚上,天气异常闷热,加上蚊子的叮咬,让张老师没有半点睡意,他打开了收音机,盲无目的的调换着音频,当他调到《莫斯科之音》时,听到收音机播音员抨击我国当时的领导人,以及许多辱华言论时,吓得赶紧关上了收音机,这一夜他失眠了 。 第二天,睡眼惺忪张老师拿着收音机来到了学校,他把昨天晚上收音机里听到的事情告诉了同事,这无心之说成了他受磨难的开始 。 有人把这事情反应到公社教办室(到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告密者是何人), 在那个"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遇事爱"上纲上线"的年代 ,收听敌台 这是要遭到严办的 。教办室领导又上报县教育局 ,最后张老师在全县通报批评,在公社学校范围之内开批斗大会,取消了已经考转的民师资格,回家务农。半年以后,因学校缺老师又让他回校任教,但此时已变成了代课老师。 这就是收音机和张老师的故事,2012年我因代课老师补助回去办手续,见到了头发全白,身体已驼背也在办手续的张老师。他教了三十多年书,按河南教龄*10元,每个月有三百多元的补助,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我紧紧地握着张老师的手,既亲切又感动。我的脑海里浮现他站在三尺讲台的英姿,课余和学生们互动的情景,心想:我敬爱的张老师,若当时没有听到《莫斯科之音》,他的工资应该也在四千左右,也不会受这么大的磨难,真是造化弄人啊!(假如有人知道此事,一定是我老乡。)感谢朋友们支持,有什么观后感请在评论区里留言。[祈祷][祈祷][祈祷][666][666][666][玫瑰][玫瑰][玫瑰] 很高兴收到邀请,本人收音机爱好者,头条发布的收音机评测视频近500条,家里的收音机绕我自己8圈[偷笑] 收音机的再一次流行可能和他自身的几个明显优势相关。 1.保护视力 众所周知收音机用听的就好,也同样可以获取最新的资讯,不用去看手机看平板,对于保护视力有一定作用 2.一心二用 生活中我们可以边听收音机边做自己的事情,例如开车、做饭、读书等。而且适当的内容还会让我们事半功倍。这也是其他传媒方式没有的优势 3.精心安神 休闲的时光 打开收音机 调整适当的音量 让收音机的声音化身成生活的背景音乐 一盏茶 一张椅 静静地享受闲暇惬意 晚间入睡前 打开睡眠关机 降低音量收音机还可以充当安神催眠的白噪音 4.装点家居 收音机外形琳琅满目 风格各具特色 现代家居装饰轻装修重装饰 收音机的陈列作用越发突出 不论是什么风格都能找到合适的搭配 5.怀旧情节 念旧的70/80后已经成为社会中流砥柱 在他们的儿时收音机还是家里为数不多的家用电器,后来逐渐长大 新兴媒体越来越多 收音机被快节奏的生活遗忘 很多人为了追寻儿时的那份情怀又拿起了收音机 滋滋啦啦的搜寻着远方的未知信号 以上观点个人拙见 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是90后,家住河北廊坊,距离天津很近,那时候没有手机,mp3啥的,上学的时候晚上没事干,就听收音机。因为距离天津很近,能收到天津相声广播,很经典的笑一笑,十年少节目,听了好多年。主播是慕言,说话挺有意思的。所以长大了以后也买了几个收音机,德胜pl660和pl375。没事的时候还会打开收音机听听 因为所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已经不现实了!亲眼见到的都是假的!还是用耳朵来听吧!眼瞎总好过耳聋!所以反正都是假!还是耳朵听吧! 用电视机看新闻联播花几百瓦的电力且老人用眼费力,听收音机省电不费眼力。 因为这些人已经人到中年了。 他(她)们曾经是《小喇叭》节目的忠实听众。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部分人家都没有电视,我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听收音机。 当时的我已经把广播节目记熟了。哪个时间说相声,哪个时间播广播剧,我记得很清楚。尤其是电影录音剪辑,那简直就是精神大餐。 中午一放学,马上跑着回家。《岳飞传》、《杨家将》是我们最喜欢听的评书。 《夜幕下的哈尔滨》也喜欢听,但是听不懂。 到了晚上,最喜欢听《小喇叭》节目。收音机里传出了声音: "小朋友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每到这时,我总是把收音机放在耳边,总怕听不清楚。 因为山区的信号不强,有时候收音机的声音听得不是很清楚。 睡觉前,听着广播剧进入梦乡。最有印象的广播剧是《黎明的河边》。 小时候喜欢听收音机的人们,现在大都成了中年人,收音机给他(她)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对于美好的记忆,大家都很难忘记,都想保留这份令人兴奋的感觉。 现在媒体这么方便,网络这么发达,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 但是,人到中年以后,许多人都很怀旧。好像跑了一大圈又跑回了原地。一切又好像刚刚开始,一切又似曾相识。有些记忆、有些感觉我们是不能够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 那里曾经记载了我们的经历,记载了我们的生活,记载了我们的希望。 收听收音机,让我们找回了年青的自己,找到了幸福的感觉。 生活还在继续,美好的感觉就在我们的曰常生活中。 我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 我们都是普通的追梦人! 恐怕只有老年人和某些发烧友在听收音机,越来越多不知从何谈起……收音机里特别是地方台全是各种各样的广告,一些新闻也像是变相广告,要么就是无休止地播放音乐。 应该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老年人群增加了,爱听收音机是老人们的快乐的享受。 因为老了眼神不好使了,看书看手机时间长了眼疼,而且颈椎也不好,家务活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做着看躺着看。而听收音机广播耳朵在听,手脚也不小闲着,做家务,做操写字画画,什么都不耽误,实事要闻国内国外养生之道多少都能听一点,一举两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