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帝于公元1662年6月1日被清廷处死,仅22天后的6月23日郑成功也暴病而亡。两面抗清旗帜的相继离世给南明政权的抗清事业带来了不可比拟的损失。 永历帝及太子被清廷俘获的时间是公元1661年,二人被俘标志着明统告绝。事变传到忠于明朝的文武官员后,他们主张曾出任监国的朱以海继承帝位。但是,遭到郑成功父子的冷眼。在当时的宗室中,鲁王朱以海最有资格继承帝位。他在公元1645年任监国以后,在东南沿海的抗清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公元1651年清军攻陷舟山,朱以海在张名振的保护下移居金门、厦门,被迫委身于郑成功门下。朱以海本想跟永历帝争夺帝位,但永历帝得到郑成功及南明各方势力的一致拥护,所以朱以海于公元1653年也退位归藩,承认了永历帝的正统地位。永历帝为了维护明朝对东南沿海的影响,仍然让他保留监国的名义。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郑成功并非真的拥护永历帝,他之所以选择永历帝是因为永历帝身处西南,与他相隔遥远,无法影响他在东南沿海建立独立王国的私心。而朱以海偏偏寓居在郑成功门下,郑成功当然是不能支持他的。 永历帝和郑成功相继离世后,南明大臣张煌言等建言由鲁王朱以海继承大统,借以收揽人心,以利抗清。然而,郑经却对此非常冷淡。张煌言失望之余,只能批评郑经"顾岛上勋贵,罔识春秋大义"。郑经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停了朱以海的"宗禄",导致朱以海连起码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了。朱以海忧愤成疾,当年以四十五岁的壮年病死。 朱以海死后,张煌言深感抗清大业已无希望,于是藏身于孤岛之中,不想被清军抓获。清军从张煌言的居室中搜出永历帝颁发的"视师兵部"大印和九枚关防。张煌言被俘后,断然拒绝了清廷的招降,英勇就义。在狱中,他写下了"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的诗句。黄宗羲盛赞他"为千载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 鲁以海死后,再也没有任何明朝宗室可以牵制和影响郑经,郑经终于堂而皇之地在台湾做起了土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