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3年的一天,毛主席、周总理和董必武三人在中南海的办公室内眉头紧锁,似乎商谈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片刻之后,毛主席笑了出来:"这个陈赓,可真有本事,都打起死刑犯的主意了。 " 主席为何要这样说?他们又究竟在谈论什么事情?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建立哈军工 1952年6月,正在朝鲜战场上奋力杀敌的陈赓突然接到一则调令,是由毛主席亲自发出的。陈赓接到以后有些意外,他想着:主席这是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仔细查看调令以后,陈赓才知道原来主席是想要将他调回国内创办军事工程学校。 对于这样突如其来的调令,陈赓很是意外,自己现在正打仗,哪有功夫去建设学校,即使要修建学校也等到战争结束以后再说吧。 主席的调令实在突然,陈赓一时间非常不解。 对于陈赓的考虑,主席这样解释:打仗的话,我们有很多骁勇善战的将士们,即使他退下战场,也有人能顶得上。 可是创办军事学校只有陈赓能完成,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能力。 毛主席对于陈赓的能力非常认可,因此再想到建设学校时,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陈赓。 陈赓之前带兵打仗,也十分心系祖国的军事发展。再加上陈赓个性是凡做必行,只要他干一件事情,没有干成之前,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因此他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陈赓 主席选择陈赓是必然的,可为什么主席突然有了建学校的想法,甚至不惜将在外征战的陈赓拉回来。 其实原因与当时我国的军事状况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大家也都知道从共产党成立开始,在武器装备方面就一直不如敌人 。最开始我军是缴获敌人武器来扩充装备。 到后面几年的发展共产党的数量壮大,但人数多了,制造武器方面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没钱没设备,装备方面依旧极其落后。 那些年共产党大大小小取得了不少胜利,可这全都与武器装备无关,甚至说,要是有更好的装备,我军的战役会打得更加漂亮,我军在战场上的伤亡,也一定会大大减小。 我军的武器装备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有人这样形容:"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用三八式步枪将敌人打出了三八线。" 这是玩笑话,可同时也是事实。 党中央经过了多年的艰险战役,也清楚认识到了这一点,现在国家已经成立,军事装备的建造也必须要赶紧提上日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赓临危受命,他从朝鲜战场上退下,回到国内开始这个艰难的工作。毛主席交给他的任务是开办学校,但等到陈赓回国之后,才意识到这次的任务的艰难程度。 当时他面对的情况是这样的: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办学经验,四无教材设备,真正的从零开始。 不过压力就是动力,陈赓清楚这座学校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因此,情况再艰难,他也不会轻言放弃。 回到国内的陈赓立马投入了建造学校之中,首先选择位置,经过多日的观察,他将学校地址选择了哈尔滨,这里是重工业的发展地,同时距离我们的老大哥俄罗斯很近,方便日后的学习和引进新装备。 之后他又投身于筹建校舍、教学楼、家属院等等,学校修建期间,陈赓经常在工地上,他想尽办法配合工人们的工作,只要有困难他就第一个出现,力排众议解决困难。 陈赓 1953年9月初,投入陈赓全部精力的哈军工终于成立,1日,哈军工的开学典礼隆重举行,陈赓在典礼上用着极其嘹亮的声音宣布:"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 此话一出,底下人全都惊呼起来。 这天对于陈赓,对于哈军工,甚至对于我国的军事工程都是极重要的。 在厕所堵周总理 学校建成,硬件已经基本就位,接下来就是软件的部分。陈赓先是扩大宣传,招揽了不少学生前来学习。 这一步并不难,当时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听说我国第一所军事工程学校即将建成后,大家都蜂拥而至,陈赓在这上边没有太费时间。 招生不是难事,可招收授课老师、教授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虽然建校以后吸引了一批专家前来,可这对于一所正规学校远远不够,不得已,陈赓只能亲自行动。 陈赓在哈军工的开学典礼 寻找专家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陈赓跑遍全国各地招揽人才,只要是适合的专家,陈赓就想尽办法将他们请来。 对于陈赓收揽人才的工作,全国上下予以最高程度的支持,其中陈毅得知此事以后,更是直接将他手底下的几个高端人才、教授送到陈赓身边。 一段时间以后,专家逐渐庞大起来。 专家越来越多,可陈赓依旧觉得太少,军事工程需要更多的专家。 之后,陈赓将那些从各地收揽来的人才组建成一个小组,大家每天都凑在一起开会,不过商讨内容不是关于军事工程。 陈赓知道领域内但凡是有点名气的专家,他们一定互相知道,因此他希望能从他们身上收集到关于未被招揽到的专家信息。 凡是哈军工能用到的,陈赓一个都不放过。 之后有人调侃他:"再这样下去,全国的人才都被你集结到哈军工了。" 听到这话,陈赓有些不好意思,他笑呵呵地回应:"没办法,我需要么。" 不过也正是因为陈赓的广纳人才,才有了现在的哈军工。 之后经过了弹道专家张述组的整理,陈赓发现所需要的专家,其中很多人都是在军队任职高官,甚至很多都是中央管理的特殊人才,要收揽这些人需要得到周总理的批准。 面对这样的阻碍,陈赓不以为然,他最后直接去找周总理要人。 其实在出发之前,陈赓也很纠结,因为各地都在建设时期,也是需要人才的重要时刻,这样贸然要人,究竟合不合适。 陈赓有些疑虑,但他转念一想,哈军工更加重要,因此他也顾不得这些,只能前去试一试,若成功了皆大欢喜。 不过,等陈赓来到北京以后,他才发现其实比起招揽人才还有一件更难的事——见到周总理。 那时国家刚成立不久,周总理每天日理万机,根本空不下来闲暇时间,陈赓几次前往都吃了闭门羹,总理的面都没见到,更别提要人了。 最后一次出发前,陈赓专门询问了周总理的时间,趁着总理的一个空档,他来到了住所,可没想到,这次周总理依旧不在。 陈赓有些失望,难道说这次又要白跑一趟,他越想越不甘心。在短暂的失望过后,他振作起来,询问总理住所的工作人员后,他得知周总理目前在中南海西花厅开会。 陈赓顾不上其他的了,他径直来到中南海西花厅,走到屋子门口,他就发现周总理正与其他几位将领商谈要事。 现在直接进去不合适,陈赓便守在屋外,准备等周总理处理完事情再同他商议。 但是,陈赓没想到他们商议事情商议了许久,他在门外站的腿都要麻了,依旧没人出来。就在这时,突然周总理乐呵呵地同几人摆手,陈赓看到后,顿时开心不已,他终于有机会了。 陈赓一下子打起精神,他等周总理去了卫生间以后,立马跟上。他堵在门口,等着周总理。 看到陈赓的那一刻,周总理显然被吓到了,他怎么一声不吭出现在这里。 没等总理疑惑,陈赓直接将早已准备好的纸、笔掏出来,笑嘻嘻地说道:"总理,我需要几个人,您得帮我签个字。" 听到这里周总理更加震惊:"你就不能等一下吗?" 陈赓有些不好意思了,他挠挠自己的脑袋说道:"等一下,你就走了。"陈赓为哈军工的建设确实做了太多,这次的厕所门口堵周总理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奇怪。 总理看着眼前这个已经急得面红耳赤的同志,没了办法,他摇摇头说道:" 你真有办法,找到厕所来要我办公,这是你的一大发明。" 刘伯承 之后,为了彻底解决这一批教授的归宿问题,他又去找了刘伯承,他来回奔波早已经满头大汗。刘伯承调侃他:"行啊,陈赓,你这人都要到我这里来了," 为了解决专家问题,陈赓那段时间忙的是焦头烂额,但好在全国上下通力配合,他的任务也没有原本想象的那么艰难。 陈赓原以为询问了周总理之后,寻找专家的任务一定是顺风顺水,可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又遇到了一个大问题,而且极难解决。 索要死刑犯 陈赓按照张述祖整理的名单将专家们一个个地揽到哈军工,但是有一个人却让他犯难了。 张述祖告诉陈赓:这个人是弹道专家,而且曾经在法国留学。 听到这里陈赓一下子来了兴趣:"这可是个宝贝,咱得要啊。"陈赓非常开心,仿佛已经将那人纳入学校。 可这时张述祖却面露难色:"恐怕这人要不来。" 张述祖 陈赓有些疑惑,为何他们要这样说呢,原来他们说的这个人叫沈毅,前些年是弹道领域炙手可热的专家。 因为他非同一般的能力,在建国之后,沈毅就任了国家民航局财务处处长,原本他有着很大的潜力,可以在这个岗位上为归家作出巨大贡献。 可没想到,沈毅动了贪念,他利用自己的职务,贪污了许多公款,到最后法院查处他时,发现他已经贪污了将近几亿元的钱款(旧币)。 之后,法院将他判处了死刑,之后因他在狱中表现还可以,被判以死缓。 沈毅成为了板上钉钉的死刑犯,陈赓要想将这个人要过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是院长,我要培养人才。他再有罪,但技术是无罪的,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技术人才,想办法也得将他留下。" 陈赓说完这话,脸色已经完全变了,旁边的张述祖和副部长也不再言语,这些日子的相处,他们早就知道了陈赓是个什么样的人。 此人说一不二,而且对于人才非常看重,因此这件事情他们再继续争夺,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虽然实际情况如此,可二人打心底里还是希望沈毅能来到哈军工,这个人在弹道方面着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专家。 可究竟该怎么将他揽进来,二人没有办法,这个任务也只能交给陈赓。 几人沉默一会儿后,陈赓想到了办法,他说道:"我知道找谁做主了,你去买两张火车票,咱们去躺北京。" 其实陈赓想到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去要人,这样的人才,党中央也一定舍不得直接处决,他不如去试试,万一真的行得通呢。 几天以后,陈赓来到了北京,他经过请示见到了时任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死刑犯的事情找他应该是没问题的。 董必武 见到董必武以后,陈赓没有绕弯子,直接将自己的来访原因说出: "董老,您得刀下留情了,把沈毅那个宝贝让给我们哈军工吧。" 董必武听得一头雾水,什么宝贝,那不是一个死刑犯么。些许是看出了董必武的疑惑,陈赓赶忙解释: "他是个弹道方面的专家,而且还懂法文,我们正好缺这样的人才。" 董必武总算是明白过来,但这个请求让他非常为难,沈毅虽然是人才,可之前的贪污事件影响太过恶劣,仅凭陈赓的几句话放走他断然是不可以的。 董必武有些为难,但是陈赓的话也是在理的,确实他们缺少这样的人才,要真的失去了如此有才干的人,对于我国来说绝对是一大损失。 这件事意义不同,董必武无法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他思考良久以后告诉陈赓: "你的意义我可以考虑,但是我得去找主席、总理研究一下,看看能否执行。" 董必武之后专门去了一次中南海,找到毛主席、周总理商量这件事情。 听说这事以后,毛主席犹豫了片刻,随即同意,为了祖国发展,给沈毅一个改正的机会也未尝不可。 毛主席说道:"现在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我批准了,就让他戴罪立功吧。" 结语 沈毅从狱中走以后,他激动不已,泪眼婆娑地感谢着陈赓。 看着眼前人的样子,陈赓满脸严肃,对他说: "沈毅,我们保你出来,希望你用你的专长继续为人民做工作,明天我们就送你去哈尔滨,到军工后,你就负责翻译科技情报资料,一边工作,一边改造,重新做人。" 之后的沈毅确实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翻译了诸多文献,为哈军工的创立做了极大的贡献,对我国的弹道研究也提供了许多帮助。 现在,哈军工更名为国防科技大学,也成了我国军事学院的最高学府。 当年陈赓对于大学作出的贡献没有人会忘记,提起当年陈赓建校的故事,人们也会感慨良多的说一句: "陈赓院长是真的爱护人才、尊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