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生傲慢,为何独对张良非常尊敬?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大宴群臣。期间,刘邦提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何失去天下?"
底下的大臣回答:"陛下为人轻慢又好侮辱人,项羽为人仁慈爱人。但是陛下很大方,能够和群臣共享胜利果实。项羽却妒贤嫉能,舍不得给部下分享好处,所以失了天下。"
作为下属,在一个公开场合说刘邦性格轻慢侮人,既说明刘邦的这种性格是群臣公认的,也反映出平时下属们没少挨刘邦的骂。
刘邦轻慢爱骂人的特点天下皆知。
魏王豹被他骂得反叛,发誓永不相见:"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起诸侯群臣来就像骂奴才一样,我再也不想见到他了。"
以商山四皓为代表的清流名士因为刘邦爱骂人而躲在山里不肯出来为朝廷效力。
女婿张敖被刘邦骂到属下都看不下去的地步,甚至铤而走险组织了一次不成功的刺杀。
可见,刘邦骂人不分对象,不管你是下属也好、诸侯也好、名士也好、亲戚也好,只要不合他的意,那就是张嘴就骂。
哪怕是身为布衣,处于底层,地位卑微,面对比他地位更高,更有权势的人,刘邦照样轻慢侮人。
年轻时的刘邦,到未来的岳父家蹭饭,史书记载: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一文钱没有,却坐了上座,还不给其他客人好脸色,略带侮辱地调侃他们。
这种轻慢的性格伴随了刘邦的一生。
无论是为布衣也好,还是后来一路走来成为沛公、汉王、皇帝,刘邦就是一路骂过来的。
岁月没有消磨刘邦的棱角,反而加剧了他的锋芒。
傲慢一生,睥睨天下,这就是刘邦。
然而,唯独有一个人,刘邦从来都是非常尊敬,这个人就是张良。
在《史记·留侯世家》里,刘邦对于张良总是一口一个子房,从不直呼其名,也从未见刘邦批评责骂张良的记载。
在古人看来,称字不称名是对一个人的尊重,以刘邦的暴脾气,这样的一个细节足见他对于张良的尊重。
那么,张良凭什么和别人不一样,能得到刘邦如此特殊的对待?
一是相韩五世,出身高贵。
和布衣出身的刘邦不同,张良祖父、父亲均为韩国国相,辅佐了整整五代韩王。所以张良也是贵族出身,身份高贵。
秦末时期,虽然六国已经灭亡,但是时间不长。六国在天下人的脑海中记忆犹新,六国贵族在民间依旧享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自陈胜揭竿而起,各地义军突起,纷纷起来反秦,很多部队都要找一个六国之后当领袖镇场子。
比如当时的东阳令史陈婴,东阳少年杀其县令,聚拢了一支两万多人的部队打算拥立陈婴为王,陈婴在其母亲的劝告下不敢称王,而是选择加入到楚国贵族项梁的集团。
在刘邦的团队中,除了萧何曹参曾经在沛县有过一官半职外,基本上都是出身草根的泥腿子,刘邦本人也不过是一泗水亭长。
相对于其他人,贵族出身的张良自然被刘邦高看一眼,更加尊敬。
二是胆略超群,智勇双全。
太史公司马迁原以为张良为人应是魁梧奇伟,见了他的画像才知道张良男生女相,形如妇女。
但是人不可貌相,张良长相温柔,却是胆略超群、智勇双全的人物。
张良二十岁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为国效力,韩国就为秦所灭。为了替韩国报仇,弟弟死了不下葬,遣散全部家僮,变卖全部家产,目的就是寻求天下刺客刺杀秦始皇。
后寻得一个大力士,拿着一个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趁着秦始皇东游的时候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但是只击中皇帝的副车,让秦始皇逃过一劫,张良因此被天下追杀,只得改名换姓,隐居下邳。
期间张良结识了项伯,项伯杀人都是张良冒着连坐的危险帮忙隐匿。
身为落魄贵族,却敢刺杀秦始皇,你说这胆子大不大?如果你听说了张良的这些优秀事迹,能不对他多一份敬佩?
身为古今都称得上一流的谋士,张良的智慧我想不必多说。
刘邦虽然没有刺杀秦始皇的壮举,但是敢在饭局上戏弄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敢提三尺剑反抗暴秦,也是胆略超群之人。
虽然刘邦读书不多,当张良教授他《太公兵法》的时候,刘邦总是一点就通,悟性极高。
俗话说, 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 同为胆略超群、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刘邦除了对张良的尊敬,更有一份视其为知己的感情。
三是起义元老,功勋卓著。
张良虽然不是刘邦的老乡,没有在刘邦一开始就跟随起义。但是在刘邦事业刚刚起步,只是一个沛公,手下才几千人马的时候,张良就带着几百人加入了刘邦的队伍,也算是入了原始股,资历着实不浅。
自从跟随了刘邦,张良虽然没有领兵打仗,但是其作为时时在刘邦身边的谋士,总是在刘邦最关键、最需要、最落魄的时候给出最合理的建议和最实用的策略,帮助刘邦渡过难关。
一路走来,张良陪在刘邦身边打进咸阳、还定三秦、赴鸿门宴、问鼎天下、定都关中,不知道出了多少奇计良谋,可谓居功至伟。
因此张良也被被刘邦誉为"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三杰之一。
在刘邦的功臣集团中,资历深的功劳没他大、功劳大的资历没他深,能与之比肩的唯有萧何。
四是不贪不占、急流勇退。
因为功勋卓著,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刘邦对张良特别大方,准许张良 "自择齐三万户"。
一个万户侯,那是多少人眼巴巴盼星星盼月亮都不一定能盼到的,张良却能得到三万户,相当于三个万户侯,还是在当时最富庶的齐地,还可以自主选择!
不得不说,刘邦对张良真是非常喜欢。
面对这无比诱人的大蛋糕,张良却选择了拒绝,而是选择了和刘邦相会时的留地,因此被封为"留侯"。
这能不让刘邦感动吗?
后又因身体不好,早已看破红尘、功成名就的张良选择了急流勇退,远离中心政治,不占朝廷位子。
一个有大功劳却又不贪不占的下属,既然没有给很多的物质实惠,换做是你,在精神上、在感情上,能不对他多尊重一分吗?
这样的君臣相遇,在历史上也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