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写作形式时青年和哲人之间的对话。 竟然发现自己也有不少世俗的想法是和青年是类似,跟随者哲人的思路读完本是,也感觉人生"通透"了许多。 读这本书时,已经在"模糊和微弱的光"中地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期,有点小遗憾,不过可以试着把本书的内容梳理一下,或许能让孩子们能够趁早理解,趁早受益。 《被讨厌的勇气》书名起得不错,从营销角度很吸引眼球。大意是说:自由就是被讨厌,不惧被人讨厌而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人生活在世界上,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所以一切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为了不被人讨厌,而在意他人的评价、拼命寻求认可,反而迷失了自我,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自由。 而我注意到的几个关键词是人生谎言、人生课题、活在当下和人生的意义。 人生谎言 因为我出生不好,所以我没有机会干成大事… 因为我天生脑子不好,所以我没法学习好… 因为我学历不好,所以我无法成功… 因为我性格不好、能力不行,所以我没有办法晋升… 因为我工作很忙,所以我没有办法照顾好家人和孩子… 假如未来我具备了…条件,我一定可以做到… 人生谎言 这些是我们从自己或者身边人那里常常能听到的论调,事实上全部都是"人生谎言",而人生谎言的根本目的在于逃避,人们想以此为借口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人们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或许有部分先天原因存在,但是那些绝对不是决定因素,事实上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主动的选择。只要你下决心拿出勇气来一点点改变现有的条件和现在的自己,那就是你就开始了主动重新做选择的过程。 但是,不少人是下定决心"不改变"的,他们总是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就是在为自己不改变找借口。 人们虽然对现状不满,但是仍然不做改变的原因就是现状在轻松、舒适的状态,而改变现状则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确会很艰难。 就好比那些为了工作忽略了家庭和一切其他兴趣的"工作狂",他们沉静在工作中就可以逃避一切其他责任和麻烦,毕竟相比较而言,要花心思去考虑如何教养自家不懂事的毛孩子是更麻烦的事。事实上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社会的贡献和兴趣都是"工作",而上班的工作仅仅是"工作"的一部分。 就好比那些下决心要好好学习的"中不溜"学生,他们羡慕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却总是找理由说自己不够聪明而下定决心不去努力。这就是阿德勒说的"外部因果律":将原来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称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而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了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实际上却一直在忽略"此时此刻"。 所以,专注当下,用强烈的聚光灯打向"此时此刻",才能甩开这些人生谎言。 就好像,那些被贴上"学习不好"标签的学生不需要遗憾过去没有学好,也不必幻想以后考上名校后怎么样。只需要在当下认真学好每一点知识,不断调整自己最佳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不需要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的进步,未来他的标签自然会发生变化。 人生课题 人生存在社会中,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所以人的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分为三方面的课题:交友的课题、工作的课题、爱的课题,这是人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只有正确面对这三类课题,人才能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 然而,从社会上我们能看到不少逃避人生课题的青年人:有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打游戏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有毕业后自觉无能不去工作呆在家里的啃老族;有独身主义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的大龄青年。 正是因为人们的一些错误的意识,导致一些人无法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自卑情结,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让自己停留在止步不前的状态。比如,偶尔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学习不好;偶而面试失败就觉得自己工作能力不好;偶尔相亲失败,就觉得自己不够好,找不到对象。 以自我为中心干涉别人的课题,导致不可调和的人际矛盾,导致被干涉者失去了应有的能力。比如,父母把孩子的课题当作自己的课题来横加干涉,使得孩子逆反进入"权利斗争"状态,以至于孩子对父母产生"报复"心理而自暴自弃,最终父母无法正面影响孩子,使得孩子错失了正确发展能力的时机。 把全世界都看作"敌人",无法与社会和谐相处。比如,某年轻人初入职场不顺利,就断定职场关系太复杂,于是选择不工作以逃避与职场人打交道。 人生有三大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人的行为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自立",二是"与社会和谐共处"。而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人们只有明确正确的心理目标,才能获得正确的意识。 人生课题的起点在于"课题分离"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揭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尤其是父母要注意与孩子的课题分离,这样父母才能更好的与孩子相处,正面的引导孩子。 孩子的人生课题是由孩子自己承担后果的,父母不应该干涉,比如居高临下的命令其学习,这会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强烈的冲突。阿德勒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因为他认为赏罚教育是为了操纵孩子。 但是对于孩子的课题父母也不是置之不问,需要做的是非干涉的"援助",比如努力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起对应对课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横向关系,对孩子多加鼓励,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人会因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 父母要做的只是: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对孩子而言,直面课题是其本人,下定决心也是其本人。 事实上,对父母来说把"马带到水边"是一件比粗暴的横加干涉孩子,更需要智慧的事。 我们每一个人要注意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你的课题,你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人生课题的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 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与他者贡献有关,人生的目标就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觉到"自己的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从小的方面看人可以以家庭、社群、班级、公司为共同体,从大的方面看人可以以地区、国家甚至人类世界为共同体。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公司职员能因未组织工作而获得归属感,家庭成员能因为家庭服务而获得幸福感,而失去家庭和失业或退休的人就很容易有"失落"感。不过他们完全可以去更大共同体里寻找归属感,最近我看到一则新闻讲一个80多岁的老教授,每天起早贪黑捡垃圾做公益,捐助贫困大学生,虽然很辛苦,但是能看得出老人幸福感很强。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励志故事中,钢琴王子郎朗的人生是父母规划的结果。不少父母们大都热衷于帮孩子一条线的规划未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过一个辉煌的人生。 然而人生"现在"这一刹那的点的连续而已,并不是线。所以,真正能按照父母规划的未来走的孩子少之又少,因为每一个点的走向是不可预测的。 所以,打开聚光灯,聚焦此刻,尽情舞动就够了:在当下认真而谨慎地做事就会有进步,不遗憾过去,不焦虑未来。 活在当下 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人生最重要的是关注走过每一个点的过程,就好比去旅行爬山,即便是没有达到顶峰,也仍然是一次完整的旅行;若只关注山峰为目的地,则会觉得此行无意义。 如果你感觉能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父母教育孩子时,告诉孩子远大的未来,显得过于抽象,孩子心智没有足够成熟的时候也很难真正地理解。不如教会孩子对待当下认真谨慎的态度简单易行。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做好当下就具备了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就是一个完整的正常人。父母要教给孩子甘于平凡的勇气。 要知道"普通"并非"无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感,这也是不少真正有能力的人反而非常乐于"自黑"的原因。 人生的意义是由自己决定的 阿德勒说并不存在普遍意义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完全是由人们主观决定的。 "我"的能量是无穷的,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改变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应该由你开始,不用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我看到一则新闻说一名只有18公斤的渐冻症男孩考入了北航,他行动非常困难,但是他靠着坚强的意志力努力学习,多次参加数学竞赛,为学校争光,后来竟然考进了985名校。男孩心里有梦,他说想做中国的霍金,为科学做贡献;男孩的存在,也是父母的心理依靠。尽管作为渐冻症患者男孩随时都有可能离世,但是他的人生却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 说到底,人生的意义就来自于共同体感觉,当人对共同体有价值时,就会获得人生的意义感。 所以,幸福即贡献感。 "空心病"是近些年出现在高校学生以及一些年轻人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孩子表现出空虚、茫然的焦虑。 我想正是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通常不需要孩子为家里做什么。而父母又往往越俎代庖,过多的帮助孩子做了他们的人生课题,以至于孩子没有做贡献的机会,更没有锻炼出贡献的心智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