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是毛主席的小女儿,于1940年出生在延安。此时毛主席已经47岁了,他格外喜欢自己这个幼女,便留在了身边抚养。毛主席也终于能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步步成长,而李讷也成为了几个孩子中唯一一个能在父母身边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孩子。 看着李讷慢慢长大,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很是欣慰,唯一苦恼的便是: 自己这个小女儿到了31岁都还没结婚。 别说在那个年代了,就现在来说,30岁还未婚的女孩子大多父母也都催起来了。不过,缘分这个事情,还真急不来。关心则乱,一向沉稳淡定的毛主席在儿女的问题也是不能免俗了。 毛主席对李讷的关心一直都清晰可见,从他给李讷写过的几封信中我们就能读出来。 1958年1月下旬,李讷突发了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祸不单行,因为李讷小时候打针时的针头不幸断在肉里面,一直没有被取出来,也要动手术。所以,这一回李讷要同时做两个手术。 毛主席很担心女儿的情况,但因为公务繁忙,他无法像天下那些寻常的父亲一样亲自去探望女儿,于是就给写了一封家书,希望女儿不要害怕,要迎难而上,以坚强的意志战胜病魔。 他在信中说道:"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 坚决,我也尝尝 (常常) 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妈妈很着急,我也有些。……为你的事,我 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破)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你大概十天后准备去广东,过春节。愿意吧。到那里休养十几天,又陪伴妈妈。亲你,祝贺你胜利,我的娃。" 最后的落款是两个再平常不过的字——"爸爸"。 毛主席在这封信里流露出了一份与天下父亲别无二致的父爱,他也会在女儿生病时担心得睡不着觉。此外,这封信也向我们展示了毛家人的家风家训是什么。在遇到病魔时,他担心之余,还是会鼓励女儿要锻炼意志,千万不能屈服,病好了就是人生中的一次胜利。 毛主席对李讷的教导也是如春风化雨般的。当李讷进入北京大学后,读了一篇《庄子·秋水》,突然产生了很多感悟,于是她写信给父亲。她说,她感觉自己有些地方就像书中那个目光短浅的河伯,认为自己的思想还是狭隘了。毛主席看到女儿对自己的深刻反思,也十分欣慰,立即就回复了一封信。 他告诉李讷: "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 ;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在这里,毛主席告诫女儿,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就搞特殊化,要谨慎行事,不要翘尾巴、自以为是。这封信里,毛主席提到了那些娇生惯养、喜欢翘尾巴的干部子弟,让李讷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甚至在后来,毛主席还特意对李讷当面嘱咐道:对象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不要高干子弟。 可见,毛主席对于李讷完全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父亲。 李讷在读大学时很久没有给爸爸写信了,有一回寄了一张贺卡回去。毛主席就表示,贺卡已经收到了,但是你怎么不写封信给我呢?难道对爸爸就这样吝啬呢?你是不爱爸爸了吗?这三连问让久久没有儿女关爱的老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后面毛主席又自己检讨,女儿肯定不是不爱我了,只是因为自己工作太忙,很少能够跟女儿谈心,导致父女俩沟通太少了。最后,他又好似央求地跟女儿说"你给我来封信吧"。 都说父爱如山,爱得深沉,可做子女的也一定不能忽视自己那可能不善言辞,又或许是因为工作忙而无法经常陪伴自己的父亲。说不定,你的父亲也正和毛主席一样,虽然没说出来,但也在渴望儿子女儿可以给自己来"一封信"呢。 1970年,中央办公厅在井冈山下的江西省进贤县办起五七干校,本来就希望子女们能下到基层好好磨练的毛主席,一定要让李讷下去劳动,而李讷也是二话不说就去到了农村。 李讷总是一身朴素,而且性格也比较内向。但是,此时刚好出现了一个叫做小徐的小伙儿,他性格开朗,又活泼又热情,经常主动来邀请李讷一起去打球、散步,又还要跟着李讷一起干农活。于是两人经常腻在一起,"郎有情,妾有意",很快,这两人就擦出了爱的火花。 李讷谈恋爱这个消息那当然是十分轰动的,在五七干校里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传开来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江青的耳朵里。 小徐是个东北人,初中文化,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其父亲是山海关火车站的扳道工,而他在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的内部招待所做服务员。 小徐在家世上是绝对清清白白的。只是作为母亲,自己的女儿有着北大的学历,而对方只是一个有着初中文化的服务员,江青是万万不能同意这门婚事的。 可是李讷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她没有其他人选,这新郎不是小徐,她还就不嫁了呢。 江青后来回忆说,她跟李讷因为这个婚事问题大吵了一架,弄得她头疼病都犯了,那几天两个人都不痛快,使劲闹别扭,谁也不服谁。不得不说,这个母女吵架的画面也太生动真实了,谁家母女俩还不拌两句嘴呢? 不过,以上这一切毛主席当时还并不知道。 1971年,李敏来到中南海,将自己怀上了二胎的消息告诉了父亲。毛主席高兴之余,又不自觉地担心起自己那个小女儿。李讷当时都31岁了,竟然还连个对象都没有,这搁谁家谁不急呀。毛主席当然也急,他问李讷:你姐姐连二胎都有了,你这婚姻却是还遥遥无期呐! 这时,恰好李讷在母亲那里吃了闭门羹,于是她托人给父亲带去一份报告,请求父亲能够批准她和小徐结婚。她相信,父亲一定会答应的。 李讷的报告送来时是1971年9月13日的上午。据8341部队一中队队长陈长江后来回忆,当时毛泽东正坐在长沙发上,把女儿李讷寄来的报告看了又看,翻来覆去地看,却又怎么都没完全看明白,他们的感情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男方是个什么人呀?毛主席都还一头雾水。 这就像当今很多做父母的,一心想要知道儿女在玩些什么说些什么,但又怎么都理解不了,搞不明白,只能干着急。其实父亲们这个样子,也是很可爱的,毕竟他们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因为爱啊。 毛主席弄不明白,当即就让人把那个带信人给交了进去,里里外外、仔仔细细询问了一通。 带信人也如实告诉了毛主席男方的情况,说小徐是个服务员,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初中,但好在他为人勤劳,愿意学习,还是十分可靠的。他和李讷的情感也是在艰苦劳动中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两人感情十分稳定。 毛主席听完,当即就批准了李讷的报告上,又将之转给江青。 有了毛主席的同意,江青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于是,李讷和小徐在五七干校举行了一个十分简单朴素的婚礼,正式成为了夫妻。婚后的两人 选择继续留在五七干校进行劳动。一年之后,他们迎来了自己的孩子,给他取名为徐小宁。 可是,或许江青的那些担心也不无道理。两人在文化上差异太大,李讷受过高等教育,酷爱读书,常常是手不释卷;而小徐呢,初中文化,对书本不热衷,生性活泼。 相处久了之后,褪去了当年的激情,两人逐渐发现二人的思想差距、人生经历和性格都相差太多了,矛盾也随着而来。最后,二人分居了一段时间,小徐被"推荐"到河北铁道学院去读书,两人从此正式办理了离婚。而孩子交给了李讷来抚养。 1976年10月以后,李讷搬到北京西郊的一座小四合院内居住。这时候,李讷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不久,再加上生活中的不顺,内心十分迷茫和苦闷。 她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儿子一起生活,很是艰难。家中没有壮丁,买煤球要靠李讷拉板车,平时的家务也都是她一个人。李讷的工资不高,家中的被子只有两条,两人一人一条,睡觉时就半铺半盖。全家每天只能买上一毛钱的肉,生活拮据时,还需要靠卖旧书赚钱。 好在儿子很懂事,在课余时间就来帮妈妈洗衣做饭。 这时,出现了李银桥和韩桂馨夫妻俩人。 李银桥曾经是毛主席的卫士长,两人的婚事还是毛主席给撮合的呢,而李讷更是从小就被韩桂馨一手带大的。看着李讷生活得这样困难,李银桥夫妇十分不忍,于是便试探性地问了李讷有没有再婚的想法。但李讷只是摇了摇头。 后来,李银桥的老战友王景清到北京来出差。王景清也有过一次不如意的婚姻,现在已经恢复单身,清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高,为人十分忠厚老实,虽然比李讷大了十多岁,但他会关心体贴人,也愿意做家务,是个不错的结婚人选。 于是,第二天,李银桥夫妇就安排他见到了李讷。 1985年,李讷和王景清决定结婚。他们摆了一场简单的酒席,请来了中办的七八位老人。很多曾经跟毛主席公事过的同志也闻讯赶来祝贺。 当时中央领导杨尚坤给李讷送了一床大被套和几斤巧克力,还亲手写了祝贺信。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在见到李银桥夫妇二人时,还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为李讷办了一件好事呀。" 李讷和王景清是晚遇的佳人,结婚后,二人过得十分幸福。虽然没有生下属于他们二人的孩子,但一直都很悉心地在培育李讷之前的孩子。最终,孩子也改姓了王,一家人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从毛主席和李讷的这一对父女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平常人的样子。你以为身为主席就不会担心女儿的婚事了吗?不,他照样担心的,许多家长使用过的催婚套路,或许他都有用过哦。你以为身为主席就能保证和女儿保持良好关系了吗?不,和大多数父亲一样,他也缺乏和女儿的沟通,不得不要央求女儿给自己这个老父亲来封信。 很多时候我们瞻仰伟人,却似乎都忘了,他们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感情。打开我们的视野,或许我们会发现伟人身上更为可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