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一篇题为《中纪委决定开除周而复党籍》报道,报道称: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周而复1985年10月20日至1月12日率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日本期间,严重违反外事纪律,丧失国格人格,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开除周而复中国共产党党籍。" 此报道一出,一时间舆论哗然,人们颇有些不知所措。 周而复不是普通干部,他不但是一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还是新中国的部委级干部(曾任文化部副部长),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干部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被开除党籍,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周而复率团访问日本期间,他到底做了什么"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真的吗? 周而复对自己被开除党籍又有何反应?他在之后都做了些什么,做了之后又都发生了什么? 激情澎湃的学生时代 1914年1月3日,周而复出生在江苏南京的一个富裕家庭,以经营绸布店为生。 周家祖籍安徽旌德,周而复的祖父于光绪年间带着一家人从旌德迁居到南京。 来到南京后,周家在周而复父亲周北山的勤恳经营下逐渐走向辉煌,拥有了一家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绸布店。 靠着这家绸布店周家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不需要为一日三餐的温饱而烦恼。 然而,熟悉民国史的都知道,那个年代是一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连手握重兵的军阀稍不注意都会失势,更别说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百姓。 周而复出生时,正值张勋复辟劫掠南京,周北山经营的绸布店也不幸被张勋部士兵抢劫,钱财和货物被劫掠一空,自此家道中落。 没了绸布店生意,周北山经此一事又自暴自弃,周家彻底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只能靠典当家中值钱东西为生,坐吃山空,周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很是贫苦,无以为继。 周而复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周家连吃饭都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根本就没有钱送他去上学。 看着旁人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渴望读书的周而复很是羡慕,常常坐在路边盯着他们去上学,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渴望。 幸运的是,周而复的父亲周北山曾经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教导年幼的周而复自然不在话下。周而复启蒙后,周北山就在家中教他古文与诗词。 周而复后来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如此深厚的造诣,多少跟周北山幼时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随着周而复年龄的增长,周北山已渐渐不能再教导他什么,为了儿子的前途,他还是舍下脸面四处凑钱,在亲朋好友的援助下,周而复终于得以进入私塾读书。 在授业恩师朱华的谆谆教导下,加之他本身就聪明伶俐,自此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国学基础。 若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周而复的人生轨迹似乎从这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不出意外他一定能成为一位教书育人或是出书著作的国学大师。 然而,这个年代不是和平年代,既是军阀混战的乱世年代,也是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本就不平凡的人在这个年代将更加不平凡。 生活在贫苦阶层的周而复,从小便亲身经历和目睹了旧军阀、地主豪强的巧取豪夺,因此他从小便渴望能改变劳苦大众被剥削、压迫的命运,使全中国的劳苦大众能够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将来。 中学读书时,接触到进步书籍的周而复,他终于看到了一个能改变自己和全天下劳苦大众的机会,那就是革命。 进入大学后,随着阅历的增长,周而复开始为校报及当地报纸撰稿,抨击社会现状,要求抗日救国,反对"围剿"红军,宣传进步思想。 在这一刻,周而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明白自己今后该朝着哪个方向迈进。 周而复以中国社会劳苦大众艰难生活的痛切感受和对理想人生的深情向往,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当时的进步革命洪流中,为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那个可以说是既璀璨又黑暗的时代,既有坚贞不屈的革命者,也有贪生怕死的叛徒。 1933年11月,因反动学生告密,周而复与同学刘宗璜、马子华等进步学生不幸被反动派逮捕,周而复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半。 在狱中,周而复没有屈服于敌人的威逼利诱,也没有被四面铁窗的监狱所打倒,他对革命仍然充满着热情与信心,对中国的未来更是拥有着无限的信心。 半年后,经学校营救和保释,周而复提前出狱并重新回到光华大学学习。 重新回到学校后,周而复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他参加了左翼文艺活动,在此期间结识了鲁迅、茅盾等进步人士,并与田间、马子华、王元亨等进步学生一起创办了《文学丛报》月刊,继续向同学、群众宣传进步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而复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呼吁团结抗战,撰写了《予打击者以打击》等文章,讽刺和抨击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充分揭露了日寇的狼子野心。带笔从戎,投身革命 1938年,周而复以极其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光华大学毕业。 此时他本可以靠着高学历回到家乡找一份高薪又安逸的工作,但是他没有,眼见山河破碎,日寇这个可耻的侵略者在中国土地犯下无数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抗日。 之后,他与20多位热血青年经香港、广州、长沙来到当时抗战的中心——武汉,后经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长途跋涉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在这里他正式开始了自己无比辉煌的革命生涯。 当时延安极度缺少知识分子,尤其是像周而复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所以周而复来到延安后,我党便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担任委员期间,借着在革命圣地延安工作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马列著作,使他对中国和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抗日战争的烽火点燃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华夏民族的英雄儿女纷纷走上前线保家卫国,有很多知识分子弃笔从戎,也有很多知识分子带笔从戎,这些带笔从戎的知识分子,既是鼓舞人心的文艺工作者,又是浴血沙场的前线战斗员,奔走在前线和后方。 此时,周而复就是这样一个"带笔从戎"的革命者。 1939年秋,周而复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第五文艺小组组长,带着文艺小组在三五九旅一个连的护送下,渡过黄河天险,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到达晋察冀民主抗日根据地。 在这里,他在组织文艺小组为战士撰写抗日小说、编写抗日歌曲,演绎抗日话剧的同时,也曾经多次参加了聂荣臻组织的反"扫荡"和对敌战役。 在此过程中,周而复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伟大的现实斗争生活和将士们惊天动地的英勇事迹及时地报道出来,极大鼓舞了边区人民和将士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1944年11月,因我党局势所需,周而复被周恩来调到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 来到重庆后,周而复被委以重任,参与编辑中国共产党机关杂志《群众》半月刊,并参加文化界的统战工作,向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介绍根据地文化教育等情况。 新中国的文化副部长 抗战胜利后,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周而复被赋予了更多文艺界的工作。国共谈判期间,他作为新华社与《新华日报》特派员,陪同马歇尔、周恩来、张治中三人小组赴各地巡视。 在此期间,周而复先后采访了聂荣臻、贺龙、刘伯承、罗荣桓等我党将军及国民党的一些爱国将领和民主人士,并将这些采访内容及时向全国人民报道,使全国人民可以真正了解我党的和平主张和诉求。 解放战争爆发前,周而复被党组织派往香港做文化界的统战工作,任香港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旋即任委员会副书记。 周而复在香港工作了约四年的时间,期间他主编《北方文丛》,向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介绍解放区的真实情况。 1949年5月,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周而复被调回北平,不久随第三野战军进入上海。 上海解放后,党组织决定成立华东局统战部,周而复遂调任统战部任秘书长,协助统战部部长陈毅在上海开展统战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周而复的重心从统战工作逐渐转到普及文艺和培养工农兵作家一事上,为此他与楼适夷、柯兰等创办了《群众文艺》半月刊,目的就是宣传文艺,培养新人作家。 1954年,文化部筹组中国文化代表团到缅甸、印度访问,有着丰富的统战经验的周而复调任代表团,成为副团长。次年,周而复又率代表团出访印度尼西亚。 此后岁月,周而复的工作岗位都跟文艺界有关。 1955年,周而复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九办公室(主管文艺)副主任,旋即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9年后,周而复历任对外文委委员、党组成员,兼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 在此期间,周而复为中国文艺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文艺双月刊《收获》;率团出访阿根廷、巴西、乌拉圭、智利以及瑞士、捷克和苏联等国,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参观靖国神社,引起波折 1985年10月,因为当时中日关系正逐渐上升,两国间的友好往来也日趋频繁,所以为了加强与日方的交流和沟通,时任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的周而复率文化团访问日本。 如同往昔那般率文化代表团访问他国一样,周而复连续几日参加了多场活动。 也就是访问日本期间,他做了一件被认为是"严重违反外事纪律,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情——参观"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这个臭名昭著的地方,我想只要是中国人都会不陌生,也都会对其深恶痛绝。 这个所谓的"神社",供奉了14位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甲级战犯,分别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广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武藤章、松冈洋右、永野修身、白鸟敏夫、平沼骐一郎、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东乡茂德,他们都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的战犯,手下沾满了无辜人民的鲜血,即使是枪毙他们100次都不为过。 "靖国神社"供奉战犯,可见是龌龊至极,不堪入目,与其说是"神社",倒不如说它是一块充斥着污秽的肮脏之地,只要是心中有正义,爱好和平的人,都想让它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那么,作为从抗日战争走过来的革命者,周而复为什么要去参观"靖国神社"? 其实,周而复去参观"靖国神社",不是因为想去参观,只是为了让中国,乃至是全世界人民知道日本当年在中国犯下了如何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原来,此时的周而复正在创作抗战小说《长城万里图》,周而复一直有一个习惯,就算是写小说,也要基于现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实地考察,写出最切合实际的作品,所以为了真正了解情况,他才决定去参观"靖国神社"。 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周而复既然是想要如实反映侵华全貌,才去参观"靖国神社"的,为什么还会被说成是"严重违反外事纪律,丧失国格人格"呢? 究其原因在于周而复是代表中国去日本访问的,他这种身份去参观"靖国神社",不管是基于什么理由,都是一种影响极其恶劣的、不容辩驳的错误行为,很容易让人误会这是中国官方的行为,也很容易被人用来做文章。 当时,周而复代表中国来日本促进友好交流,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需要听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不能擅自行动,更不能擅自决定,每日的行程安排都要先交给中国驻日使馆审核,驻日使馆同意后,方可在第二日依照前日提交使馆审核的行程行动。 周而复在参观"靖国神社"前,他虽然已经按照规定向驻日使馆汇报,驻日使馆也没有说不可以,但是就在他参观完"靖国神社"的当天晚上,驻日使馆就接到上级下达的任何公职人员不得私自参观靖国神社的通知,而驻日使馆就给周而复下达了通知: 不要去参观靖国神社,如果是工作需要,需要大使馆批准。 但是当天早上,周而复就已经参观完"靖国神社"。 就这样,回国后的周而复就接到了中纪委的通知:撤销周而复党籍和对外友协副会长的职务,并予以严重警告处分。 随后,《人民日报》也针对此事进行了相关报道,报道中就指出周而复"严重违反外事纪律,丧失国格人格"。 等待16年,终迎来平反 面对这样的结果,周而复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周而复多次向中央递交相关资料,阐明自己在参观之前已经把参观计划上报驻日使馆,使馆也没有异议,且自己去参观"靖国神社",只是为了更好创作抗战小说,并无他意。 党组织接到周而复的相关资料后,一直未有明确答复,毕竟以那种身份去参观"靖国神社"的影响太过恶劣,处理需慎之又慎。 在寻求清白期间,周而复也没有放弃《长城万里图》的创作,最终这部包括《南京的陷落》、《长江还在奔腾》、《逆流与暗流》、《太平洋的拂晓》、《黎明前的夜色》、《雾重庆》等6卷370万字的长篇巨著在1995年正式出版。 而在《长城万里图》出版后的第4年,也就是1999年11月,一篇文章的发出,也加快了的当年那件事的审核进度。 1999年11月,山西青少年报社主办的《山西青年》杂志在发表《谁是最贪婪的人——世纪中国巨贪"梦幻组合"》的文章,将建国以来涉贪人物进行足球比赛场上位置排列时,将周而复安排为守卫员。 文章说:"严格来说,周而复并不是一个‘贪官’,至少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贪官,他的贪婪表现在满足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意义的角度上······" 文章一经发出,面对《山西青年》肆意捏造事实的行为,周而复怒不可遏,遂于2000年3月6日一纸状书将山西青年报社告上法庭,状告侵害其名誉权。 在法庭上,周而复认为《谁是最贪婪的人》所举关于自己的事例,未经核实,颠倒是非,属恶意诬陷。为此,他在法庭上逐一是文章所列举的所谓真相进行了一一反驳: 自己去参观"靖国神社"已经向驻日使馆汇报而非擅自决定;自己参观"靖国神社"并拍照,不是为了什么"留学",而是为了写作的参考; 自己没有以傲慢的态度对待日本友好组织,而是负责接待的日本人傲慢无礼;自己没有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之后还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 此案一经报道,迅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讨论,也引起了党中央的注意,随后中纪委的工作人员对当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且全面的调查,最终有了一个明确的定论。 2002年9月18日,时隔16年之后,中纪委正式下达了文件,文件中指出: "鉴于1986年给予周而复处分主要依据是其参观靖国神社,而周而复参观靖国神社与其创作《长城万里图》一书有关,故原认定的其他问题可不再作为处分依据。然而,鉴于周而复未经请示擅自参观靖国神社,违反了党的政治纪律,因此决定将原来‘开除党籍’的处分改为‘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 至此,周而复获得了平反,看到这份文件后,他不由得长长舒了一口气。 2004年1月8日,周而复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随后,新华社发表了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作家、书法家周而复同志逝世。"与此同时,党中央也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我国先进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刻,历史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