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泱泱中华,地大物博,五千年来一直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过近代以来,由于错过工业革命的良机,惨遭西方列强的瓜分,才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新中国成立后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便取得了西方几百年才实现的成就,中华民族的潜力,自然无需置疑。 在新中国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顶级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位美国上将便曾感慨道,"如果没有这三个人,中国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强大"。 那么,美军上将口中的这三个人到底是谁?他们分别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钱学森:毅然回国,能顶五个师 美国上将口中的第一人,便是人称"能顶美军五个师"的顶级物理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是浙江杭州人,其父名为钱均夫,曾任民国政府浙江教育厅厅长,鲁迅、厉馁之等社会名流都是钱家的座上宾。 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长大,钱学森也自幼好学,于同龄人中出类拔萃,23岁那年便于交通大学毕业,同年6月份更是获得了清华大学公派赴美留学的资格。 在美期间,钱学森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仅克服了语言难题,还用事实回击了白人同学的轻视。 不到三年,他先后取得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学位,在人才济济的美国学界大放异彩。 他的导师、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冯·卡门曾盛赞道:"钱学森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不是我发现了他,而是他发现了我"。 此后,机会便如雪片般向钱学森飞来,刚毕业,加州理工学院便抛出橄榄枝,邀请他留校任教,不到两年,便将他升为副教授。 不仅如此,美国军方也对钱学森格外重视,曾请他协助完成了喷气式动力装置实验室的建设,而这个实验室,正是如今大名鼎鼎的美国航天局NASA的前身。 在那段时间内,钱学森可谓是春风得意,极高的待遇、颇受尊敬的社会地位,都让人艳羡不已。 尤其是1947年,麻省理工大学特意在钱学森36岁生日那天给他颁发了终身教授的荣誉,换做其他人,恐怕会流连忘返,无法割舍在美国的幸福生活。 然而,钱学森却时刻记挂着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便将回国提上日程,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一听到他想回国,此前对他敬重有加的美国军方,突然露出了锋利的獠牙。 他的回国之旅也变得万分艰难。 1950年,钱学森携带妻儿前往港口,打算乘渡轮回国。 可就在他准备登船时,几位美国大兵气势汹汹地赶到,二话不说便为他戴上手铐,将其投入特米那岛上的监狱。 不久后,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儿说出了那句名言,"无论走到哪里,钱学森至少能顶5个陆军师的力量"。 就这样,美军对钱学森更加"不客气"。 不仅烧毁了他800余心爱的藏书,还将他携带的笔记悉数没收。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为了不让钱学森回国,美国人先是以高薪许诺收买,然后甚至动用了酷刑。 但不论美国人如何威逼利诱,钱学森始终坚持要回国,无奈之下,美国人只好将他独自关押。 短短数周,钱学森体重骤降30斤,精神状态出现了严重问题。 即便此后被保释,但钱学森还是长期处于美国人严密的监控之中,过得十分艰辛。 直到1955年,周总理与美国斡旋,在国际舆论的重压之下,美国才被迫放人,历经艰险,钱学森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没有丝毫休整,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 他历任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不仅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还为国家培养了新一批航空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枚原子弹升空,钱学森亲自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坐镇指挥。 试爆成功后,毛主席激动地表示,"美国人说钱学森的力量能顶5个师,在我看来,钱学森比5个师要厉害多了"。 退休后,钱学森仍旧不忘国家科技发展,他不仅时常前往中科大等顶级学府传道授业,还曾捐出自己的工资为大学购置实验器材。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享年98岁。 他的灵车告别仪式上,大量群众自发聚集为他送行,除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高级领导人,能够享受这一待遇的,恐怕只有钱学森一人。 钱三强:中国核武器的总规划师 钱学森的成就无需赘述,而在美国上将的口中,钱三强做出的贡献同样意义重大。 和钱学森类似,钱三强同样出生于浙江的一户书香门第,自幼便天赋异禀,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少年天才。 "三强"则代表了父亲钱玄同对他"德育、智育、体育全面进步"的美好期望。 7岁那年,钱三强被父亲送入蔡元培等北大教授联手打造的孔德学校,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诸多教授的喜爱。 成年后,钱三强相继在北大预科、清华大学就读,专门研究理论物理学科。 1936年毕业之际,由于表现出色,钱三强在学校引荐下进入北平物理研究所工作,任所长严济慈的助理。 一年后,严济慈便敏锐地觉察到,眼前默默无闻的小伙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推荐钱三强远赴巴黎大学从事放射源研究。 在法国期间,钱三强师从居里夫人之女、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不到三年时间便取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6年,更是斩获了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在法国,这代表着物理学界的最高荣誉,而钱三强也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同年,钱三强与同为法国留学生的何泽慧坠入爱河,并结为伉俪,后来,何泽慧成了我国核物理领域的顶级专家,与钱三强并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夏天,钱三强与何泽慧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一家人过着幸福而平静的生活。 就在此时,北京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向钱三强发来邀请,希望他能回国工作。 当时,钱三强在法国的事业如日中天,但接到祖国号召后,他二话没说,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便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趋于稳定,钱三强也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1951年起便开始担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当时,"原子弹"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自从1945年美国用两颗原子弹终结日本的负隅顽抗之后,关于原子弹的讨论便不绝于耳。 但毛主席却果断提出,人民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根本因素,而不是强大的武器。 在他领导下,中国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拿下了装备美械的国民党大军,也足见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毛主席对原子弹的态度也开始改变,1954年,他便笑着说道,"原子弹美国苏联都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搞嘛"。 "学以致用,报效祖国",一直是钱三强远在异国他乡时的座右铭。 得知毛主席打算研发原子弹时,他不禁憧憬万分,并主动请缨,承担起技术总负责人的重任。 一开始,苏联派出了专家协助,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也进展神速,1958年钱三强便带领我国科学家完成了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工作。 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变化,苏联不仅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还撤出了所有专家。 而这也意味着,原子弹的后续研发需要从头开始摸索,对我国科研人员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虽然面对重重困难,钱三强却没有轻言放弃,他一边埋头工作,时常彻夜不眠;一边招揽人才,扩充科研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找人谈话时,钱三强总是颇为神秘地说道,"我们打算放个大炮仗,需要你的参与"。 在他的发掘下,邓稼先等一众青年学者加入到核武器的研发队伍之中,为后来的技术攻关提供了重大帮助。 就这样,原子弹项目进展神速,1964年如期试爆,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待。 得知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美国时任总统约翰逊如丧考妣,公开表示"今天是我们历史上最黑暗、最悲伤的一天"。 而对钱三强来说,这一天却是他最幸福的时刻,自从1947年回国开始,他便一直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黄旭华:30年没回家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除了钱学森和钱三强外,黄旭华便是美军上将口中的第三人。 相较于"两钱",黄旭华的名气或许不够大,但他的贡献却同样令人瞩目,有着"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美誉。 黄旭华是广东海丰人,生于1924年,黄旭华的学生年代,弥漫着抗日的硝烟。 为了求学,他从家乡海丰出发,远赴广西桂林,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穿越了多道日军防线,才如期赶上了桂林中学的入学考试。 乱世之中,生存已经实属不易,而黄旭华却一心向学,如此专注的性格,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他被保送至中央大学航空系,1949年又以高分考入了交通大学。 毕业后,成绩优异的黄旭华被分配至上海船舶管理局工作,1958年,就在原子弹项目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核潜艇的研发也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 比起原子弹,核潜艇的技术难点更多,研制过程更加困难。 拥有核垄断地位的美国一再施压,想要阻止我国的研发工作,而苏联同样态度冷淡,直说"你们搞不了"。 然而,黄旭华却表示,"研制核潜艇,将是我一生的事业,不搞出来,我死不瞑目"。 说着,他从上海赶往北京,与28名年轻的科研人员组成研发小组,一起埋头工作。 虽然心中自信满满,但现实却是困难重重。 首先,黄旭华等人根本连核潜艇的庐山真面目都没有见过。 为了推测核潜艇的构造,他们只能从技术角度出发,不断地推演,并结合海外报刊上出现的只言片语,"拼凑"出核潜艇的初版设计图。 后来,有人从美国带回了两个"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黄旭华喜出望外,立即对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拆解。 结果发现,核潜艇的构造竟然与他们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别无二致。 从这时起,黄旭华更加坚定,科学之路,大道至简,只要从基本理论出发,完成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黄旭华的带头努力下,核潜艇的主要技术果然取得了突破。 不过,很多技术细节,例如零件重心的测算、海量数据的汇总,都需要一一解决。 为此,黄旭华等人远赴辽宁葫芦岛,来到荒无人烟的环境,更加投入地展开研究。 经过多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奋斗,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横空出世。 面对记者采访,黄旭华骄傲地表示,"我国的核潜艇,没有一个零件来自进口,全部都是国产"。 每次谈及核潜艇,黄旭华的自豪之情总是溢于言表,然而,他私下里付出的牺牲却从不主动提起。 为了研究核潜艇,从1949年到1979年,黄旭华三十年间没有回家一次。 出于保护国家机密的要求,他和家人通话时时常语焉不详,对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更是绝口不提。 多年后,黄旭华想起年迈去世的母亲,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但对过去的经历,他却从不后悔,用他的话来说,"对国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结语 钱学森、钱三强、黄旭华,这三位科学家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为国家的崛起而奋斗。 在他们的无私奉献之下,中国突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完成了国防科技的构建,也因此获得了稳定的国内局势。 正如钱三强所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如今,中国日益强大,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加新生代前赴后继的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没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贡献,就没有我们幸福美好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