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当时超级大国的美国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一副要随时大军压境的局面。 不过随着新中国军队建设、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尤其当中国三位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后,美国人便没有了要对中国动手的勇气和胆量。 那么,这三个人到底是谁?他们又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安全保障,以至于让世界警察美国也不敢再越雷池? 中国原子之父——钱三强 让美国人望而却步的第一人,便是有着"中国原子之父"之称的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年少时读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一时心潮澎湃,内心立下了科技兴国的伟大理想。 高中毕业后,钱三强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四年苦读,为钱三强赢来了赴法国居里研究室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届时居里夫人便会成为他的导师。 只是在他出发之际,卢沟桥事件爆发,父亲也因此忧愤成疾、卧病在床。 钱三强一时间有些踌躇,不知该如何选择。 关键时刻,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他:"男儿之志,不可只顾近忧!" 如梦初醒的钱三强辞别了父亲、离开了正在饱受战火摧残的祖国,来到法国学习。 在这里虽然有很多专业可以供他选择,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早在去法国之前钱三强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将全部的精力放到原子核科学方面。 钱三强开始了自己探索裂变之光的人生旅程。 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下,他与妻子何泽慧合作发现了轴核三分裂现象。 法国科学院向他们颁发了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这是当时国际物理学界颇负盛名的奖项。 随着钱三强在核物理学方面的造诣越来越高深,他在欧洲学界的地位与日俱增,法国科学院聘请他为研究导师,居里夫人对他予以了高度赞扬。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钱三强会留在欧洲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时,他与妻子却毅然选择了回归祖国,为祖国的强盛贡献一份力量。 钱三强在法国一待就是十几年时间,其实早在毕业之初他就准备回国效力。 奈何当时国内战乱,已经买好的机票被取消,况且当时国内并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支持他开展研究,因此回国之旅一直被拖到了1948年。 这年5月,钱三强携妻女回到了中国,开始了自己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奋斗的历程。 钱三强刚回到国内,蒋介石就向他下了聘书,邀请他到中央物理院研究所当所长。 但身在国外的钱三强也一直关注着国内的局势,他内心对共产党有着坚定的信念感,不愿为国民党效力。 因此他来到了当时的北平大学任教,并兼任北平研究原子学所所长。 只是,刚开始的科研工作尤为艰难,组织上能够给予他的研究经费也非常有限。 每个月的全部经费,只够买下十几只真空管,实验室里仪器设备奇缺。 但是钱三强并未灰心,而是开始骑着自行车满北京城的跑,在各处二手店、废品站搜集破旧零件,回来自己组装简单仪器。 后来恰逢钱三强被中共中央派到法国出差,他便想趁机让居里夫人帮他购买一批实验仪器,于是向中央申请了20万美元的资金。 其实申请刚一递交上去,钱三强便有些后悔。 毕竟现在国内还没完全平定下来,各地百废待兴,很多百姓尚且吃不饱饭,自己这个时候申请这么大一笔款项,无疑会让中央非常为难。 可没想到的是,几天过后他被叫到了中南海,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告诉他: "你的申请通过了,中央认为你的提议很好,我们的眼光要长远些,科研工作是一定要开展的,这是5万美元,你先拿去用,剩下的我们再想办法。" 拿到钱的那一刻,钱三强欣喜若狂的同时,也被泪水打湿了双眼。 他不敢相信,这无比珍贵的五万美元,组织就这样轻轻松松地交给了他这样一个刚回国的科学工作者。 钱三强也没有让组织失望,从法国购置万仪器后,迅速回国展开了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钱三强开始网罗天下人才,想要将中国在核物理学领域的专家都带到邀请到北京来。 毕竟当时国内鲜有支持科研工作的实验室,这些人才倘若流落在外,一身本领就只能白费。 五年时间里,他先后邀请到了国际知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邓稼先,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赵忠尧。 在他的努力经营下,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短短几年时间便成长为了具备上百名物理学专家,科研能力一流的综合型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1955年,党中央正式做出发展本国核力量的决定,钱三强受命制定原子能发展规划,并于次年带头成立了核武器研究第三机械工业部。 三年后,在所有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落地成功,我国核科学技术终于有了坚实的设备和环境基础。 在钱三强的领导下,在全体核物理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 当蘑菇云耸入云霄的那一刻,全世界都震惊了。 他们知道,从此以后世界上多了一个大国,多了一个不能招惹的国家。 也正因如此,美国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针对中国。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在广袤无垠的太平洋上,有一艘巨轮正在缓缓向着香港驶去。 甲板上站着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他举目眺望着前方朦胧的海岸线,不自觉的嘴角撇露出一丝微笑。 此人正是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从美国回到中国的钱学森。 与钱三强从法国回来相比,钱学森从美国归国的旅程注定要艰险许多。 1935年8月,钱学森作为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 之所以选择这个领域,是因为他目睹了"一·二八事变"中,日军出动飞机对我军部队大肆屠杀的场面。 我军没有制空权,只能在日本人的袭击下狼狈躲藏,从那时候开始,他便立下了学习航天工程,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身的决心。 为此,钱学森先后在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院校深造,在航空理论、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钱学森的耳中时,他欣喜若狂,立刻着手收拾行装,准备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 只不过,对于这样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美国政府怎么可能会轻易将他放回去。 当钱学森将所有的手续办理好,时间已经来到了1950年。 然而就在他准备登上回国的港口时,却被美国官员拦住了,并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一直将他囚禁在监狱。 钱学森被关在特米娜岛上14天,直到加州理工送来巨额保证金,他才得到释放。 只是,这时的他仍然没有获准回国。 美国海关以安全检查为由,扣留了他的行李、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想要以此拖延他回国。 那段时间,是钱学森最崩溃、最难熬的一段岁月,他在短短一个月内瘦了30斤。 好在后来中国政府出面,以朝鲜战争中俘虏的11名美军飞行员为代价,将钱学森交换了回来。 由此也可以看出,钱学森在美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回国之后的钱学森,很快便被中共中央委以重任,受命带头展开中国导弹、火箭事业的研究。 其实,钱学森在此之前一直偏向于学术理论研究,对大型科研工程研究并没有经验,但祖国当时并没有更好的人选,只能将重任托付给钱学森。 "祖国叫我干,我当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一定义不容辞!" 晚年时期的钱学森回忆起当时的临危受命,这样说道。 事实证明,钱学森并没有让组织和国人失望。 1956年初,钱学森便带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随后主持完成了火箭技术发展规划。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相继问世。 不久后,随着"东方红一号"升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建造也取得了开门红。 在钱学森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导弹、火箭、卫星、航天飞船、深空探测器事业全面发展,一跃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而自从中国有了"两弹一星",美国人对中国的忌惮便与日俱增。 钱学森无愧"中国导弹与航天之父"的称号。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共中央除了对核武器和航空航天技术提出要求,水下潜艇这一护国重器也被提上了日程。 而领导这一研究的便是有着"中国核潜艇之父"之称的黄旭华。 黄旭华,1924年出生于广东海丰县的一位客家孩子。 从14岁开始,黄旭华便开始了自己的辗转求学路。 从百年名校聿怀中学到桂林中学,再从唐山交通大学到国民政府大学先修班,最后一步步考入了中央大学,并选择了一条科技救国的道路——学习造船专业。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之际,恰逢黄旭华党校毕业,从此兢兢业业地投身到了祖国的建设中。 一开始,黄旭华在政治部门工作,但这并不是他的理想所在,终于到了1953年,他被调到船舶工业管理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在这里,他有幸被派往德国考察学习,回来后又赶上苏联舰船仿制工作,并于1957年正式接触潜艇制造,跟随苏联专家学习了潜艇设计与制造。 为鼓舞我国科研人员,毛主席铿锵有力地提出:"就是花上一万年,核潜艇也要造出来!" 这句话深深地激励了所有的工程人员,黄旭华更是因为优秀的专业能力,被召到了北京,开始领导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设计工作。 1965年春天,随着"09工程"在渤海湾一个小岛秘密展开,黄旭华和一众工程人员也展开了他们的荒岛生活。 动力、结构、水声、通讯、生命保障、武器装备、线型,这是核潜艇必须要解决的七大难题。 为攻克难关,黄旭华展现出了高超的技术抓总和科学创新能力,依据大量实验和科学论证,将难题一个一个解决,为新中国核潜艇的建造付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在毛主席77岁生日那天下水了,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海防利器。 黄旭华带领团队,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花费一万年也要造核潜艇"的誓言。 随后,黄旭华带领团队研制出的"长征一号"核潜艇,于1974年正式加入海军队伍服役。 而后,黄旭华在潜艇研制过程中更是大胆创新,将潜艇制造与弹道导弹相结合,于1981年建造出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从此中国海防力量大大增强。 结语 钱三强、钱学森、黄旭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祖国的军事力量做出卓越贡献的三位伟人。 正是有着这三人的存在,中国的核能力量、导弹力量、航天力量、核潜艇力量有了制衡美国的底气,从而让美国人丧失了肆无忌惮欺凌中国的胆量。 当然,这三位前辈只是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代表。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千千万万个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的先辈们,是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脊梁,撑起了华夏大地,也给我们创造了现在这样一个昌隆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