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之次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帝王之一,能与秦始皇共享千古一帝的称号,足见其雄才大略。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更是对李世民能力的精准概括,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不过如此。然而相比于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的贞观之治,他的登基之路却并不光彩,甚至相当血腥。 古代皇位继承讲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向来是皇位传承的第一准则。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自然是太子的第一人选。李渊自称帝以来,就把李建成朝着一国之君的方向培养,因此李建成以坐镇后方,处理内政较多,而李世民则带兵四处征讨,立下赫赫战功。自武德元年,李世民主要积累了以下四大战功,破薛举 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在虎牢之战中, 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居民的隆重欢迎。 武德四年农历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之上。食邑增加至三万户。对于李世民所立下的战功来说,说他在开创大唐中身居首功并不过分。不久后,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治官署。李世民趁机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以李世民的战功来说,李渊对他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而李世民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也俘获了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心腹谋士有房玄龄,杜如晦,武将有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王君廓等等,他们在后来都积极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声望,官职,势力都达到了顶峰的李世民已经具备了与李建成分庭抗礼的资本,野心是会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好在李建成的东宫集团同样卧虎藏龙,人才济济,谋士魏征就敏锐地察觉到了李世民的潜在威胁,说道殿下功绩既无可称,人生又未遐布,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并劝李建成向父皇请战,征讨势力较弱的刘黑闼,从而达到且以立功,深自封殖,因结山东英俊的目的。对于李建成来说,他的优势是作为帝位的合法继承人辅佐李渊掌管全局,内有李渊妃嫔的支持,握有尚书右仆射裴寂和中书令封伦等人的拥戴,政治条件足以稳压李世民一头,更不用说李建成的智囊团都非等闲之辈,文有王硅,魏征等谋士,武有薛万彻,冯立,冯毅等将领,而四弟李元吉与二哥李世民向来不和,因此在此斗争中也坚定地站在了李建成这一边。不过,对于眼下如此强势的李世民,坐在皇位上的李渊已经感到非常不安,他开始想方设法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李渊在朝堂之上下令征讨围攻乌城的突厥军队,任命齐王李元吉为行军大元帅,并特意指出秦王府的将领需一同听从李元吉调遣。很难说这一行为是否引发玄武门之变的直接原因,因为就在下达命令之后的第二天,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就已经身首异处。就这样,如此激进的措施在过去李渊做得并不多,也许他内心从未想过李世民会亲手杀死自己的兄长,然后逼自己退位。然而现实却是,李世民距离皇位已经越来越近,因为玄武门之变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天象异常帮助李世民完成了玄武门之变准备工作的最后一步,太白金星当空,主当朝者更替,而这一下就发生在玄武门事变的前三天,加之古人对天象本就十分重视,这时的李渊真的慌了,因为他知道秦王集团与太子集团积怨已久,这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双方一直未发生真正的暴力冲突。 李渊满心焦虑,渴望着朝臣能给出意见,是否要按照惯例下一封罪己诏。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后,当朝星象专家太史傅奕给出了他的解读,也是当时最权威的解读。太白形于日侧而见于秦分,主秦王当有天下。此言一出,朝野震惊。李渊在听到这番解释后会是何种心情?惊愕,愤怒?或许都有吧。最重要的是,此刻在他的心中,李世民是否真的要有所行动,成了眼下最要紧的事,他立刻下令召见亲王,让他亲口解释清楚。那么李世民现在何处?李世民已经在与自己的心腹在房间中密谋举大事了,父皇的突然召见着实让众人吃了一惊,但李世民却是胸有成竹,步履坚定地朝皇宫走去。 面对李渊的质问,李世民声泪俱下,表示自己对兄长和父皇绝无二心,是建成,元吉二人陷害儿臣。随即他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告发建成元吉灭绝人伦与后宫嫔妃淫乱。自此两人的话题被成功转移,李世民成功脱险。更重要的是,李渊在得知此事后大为光火,要在第二天召见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当面对质,这就给李世民击杀二人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发动政变之前,李世民就已争取到了玄武门左右一屯营将军敬君弘与吕世衡的支持。据旧唐书,敬君弘传记载,武德隐为骠骑将军,掌屯营兵于玄武门,引太子建城之沫也。其余党冯立,谢叔方率兵犯玄武门,君弘挺身出战,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并遇害。 由此可知,敬君弘与吕世界、衡早已投付李世民。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世民还争取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的效忠,而常何本是李建成的人,但在李世民的威逼利诱下,成功使常何倒戈,毕竟拥立之功对于一名武将来说实在是太具诱惑力了。因此,当武德九年6月4日建成,元吉经玄武门进宫时,在玄武门执勤的正是常何,而手无寸铁且毫无戒备的李建成身背弓箭刚要进门,身披铠甲,全副武装的李世民出现在了二人面前。据史籍记载,由于玄武门兵权人于世民手中, 6月4日,张公瑾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侯变。乃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关以拒之,使其负在双方交锋中处于主动地位。李世民在事先窃取玄武门守卫权的同时,还筹集了发动政变的武士800余人,全部引入秦府,空闲披甲,待命而动。 在成功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后,李世民又命尉迟敬德披甲持械上殿保护皇上。当李渊和朝臣看到浑身血迹斑斑,手持利刃的尉迟敬德站在自己面前时,顿时大惊失色。尉迟敬德说道,太子与齐王元吉作乱,秦王已下令诛杀,秦王怕陛下受惊,特派末将前来保护陛下。此时的李渊终于明白,惨剧终究没能避免,他所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将皇位传给二子李世民,退居太上皇。当然,政变成功后,李世民不免要到宫中哭诉一番,以表达心中为平定叛乱不得已与兄弟兵戎相见的悲痛。登基后的第二年,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 正是这段文明后世的贞观之治,将大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因此,对于古代帝王的评价,我们当然不能仅从私德上找到的瑕疵,就对他持否定甚至全盘否定的态度,何况是唐太宗这样除玄武门之变外几乎再难寻黑料的明君。而在帝制时代,皇权的存在本就意味着对黎民百姓的压迫和剥削,对于民间来说,这个位置由谁来做并不重要,生活才更重要。从这一点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可以称得上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