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二舅视频,投射出网络时代的悲哀
最近朋友圈,抖音,头条都在围绕二舅视频做讨论。有为二舅面对苦难,坚韧品质感动的看客,有抨击过度歌颂苦难,消费苦难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怼着镜头想去蹭二舅流量的自媒体。仿佛干涸已久的的草原突然冒出一汪水源,各种凶猛动物聚集。有借水解渴的,有怀疑水有问题的,在岸上骂骂咧咧的。有在水里洗澡撒尿的。各取所需后大家做鸟兽散,留下一片狼藉。网络时代真是令人唏嘘。首先创作者只是一个自媒体创作者,视频只是他的内容创作,自媒体创作者主要的目的是流量。标题也用的是网络创造的词汇"精神焦虑"。其次内容上正如作者的标题一样,治愈了自己的精神焦虑。并没有上升到这个时代社会更高的视角与立意。为何会出现众多自媒体对其进行抨击,什么"二舅拯救不了我们的精神焦虑""二舅要的不是感动,而是救济""我们的精神焦虑是这个社会结构性问题""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李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反正是各个"高级"知识分子在镜头前一脸严肃。这个视频只是一个自媒体创作者扁平化的创作。我挺喜欢的,创作者严肃且诙谐的语句恰到好处,不会对苦难过于的严肃,也让我们感动于老一辈的底层百姓面对生活苦难的坚韧品质。这是典型网络时间的快消品,创作者也没有想把他做为一个深层次的文学做品来创作。就如缤纷多彩的饮料一般,让你在平淡的午后,进嘴的那一刻爽上那么一下,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没必要过分的在意他的营养。当然如果作者愿意更丰富来的围绕这个内容创作成一个剧本,一本小说,这肯定是一个好的题材,它具备思考性,时代性,人物生动性,肯定会比某些垃圾电影强。你没法拿他跟《活着》《平凡的世界》《最后的棒棒》这类做对比,一个几分钟的短视频肯定也没法和和这些更深层次描述劳苦大众,描述那个特殊时代的种种症结的文学作品作比较,这些文学作品虚构的人只是服务于对那个时代的描述,个体只是一个缩影。他的目的是更深层次的时代思考,群体思考,是更具备文学性的。可视频主人公确实活生生的人。网络时代总是充满喧嚣,想哗众取宠的,想标新立意的,想蹭流量的。这场网络风波的结果就是作者为了二舅不被打扰,不至于成为第二个大衣哥,面条哥,让本来平凡苦难半生,本也该更从容度过晚年的"6688"组合.只能被迫带惊慌落寞的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子。这个互联网的热闹不该由"二舅"来买单。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