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曾经产生过两支番号为红17军的队伍,一支是江阴红军第17军,另一支便是湘鄂赣红军第17军。 先说江阴红17军,诞生于江苏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时期,活跃于江苏境内的一支红军队伍,这支队伍是在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成立的红十三师组织,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扩建为红红十七军,同时,上级任命红十七军军长、徐鸿英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也就是后来的政委)。江阴红17军在两人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由于这一带是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处于革命低潮,白色恐怖之中,这支队伍的处境日益严峻,最后军长和政委都壮烈牺牲。 蒋云,原名陈叔文,曾用名陈宇中、蒋雄等,江苏江阴人。他父亲陈继轩是一名老中医,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在当地很有声望。父亲陈继轩对蒋云寄予厚望,送他上最好的学校,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蒋云也没让父亲失望,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又考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北伐时期,蒋云毅然投身于革命洪流中,组织红十七军,成为红军的一名军长。 不幸的是,蒋云一次在上海参加会议时,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先后经过十余次审讯和严刑拷打,在叛徒到庭指认、极力劝降面前,蒋云严词斥责敌人,坚决不承认自己的身份。后被敌人押解至南京。身陷囹圄的蒋云始终坚守革命信仰,反动派特务屡次劝降不成,恼羞成怒,几个特务,走过去用力撬开蒋云的牙齿,强行将"酒"灌进了他的嘴里。蒋云立即昏倒在地。特务们又取过绳子,套进了蒋云的脖子,然后,将他温热的身子,拖到古城墙脚下,丢进早已挖好的土坑中秘密杀害,这位曾经战斗在江苏多地的红军军长从此长眠在古都金陵。壮烈牺牲时只有29岁。 徐鸿英,江苏江阴澄江镇人,先后在家乡担任小学校长,白天教书,晚上开办夜校,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后加入组织,翌年担任江阴城区党支部书记。大革命失败后,积极参加农民暴动。由于巧妙地用国民党党员的身份掩护自己,尽管一度被捕,终因证据不足而释放。后协助蒋云创建红17军,不幸的是,1934年4月12日奉命乘船转移武汉,船至江西湖口,遭到敌人江阴派去的人枪杀。 江阴红17军从1930年正式组建,到1934年党代表徐鸿英牺牲,整整存在了四年时间。虽然这支部队没有湘鄂赣红17军名气高,但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了理想信念,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其功勋青史如鉴,其精神光耀千秋,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然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湘鄂赣红17军的军长和政委,竟然身居高位,思想不通,经不起考验,对革命事业产生了动摇,丧失了信心,不想再艰苦奋斗了,贪生怕死,贪图享乐,背叛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成了可耻的叛徒。这便是曾经担任过湘鄂赣红17军军长的张涛和政委方步舟。 湘鄂赣红17军成立纪念碑 1933年7月,鄂东南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上级决定以湘鄂赣军区独立三师为基础,与赣北独立师河北指挥部合编为红十七军。 随后,在湖北通山大畈隐水村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根据地群众载歌载舞,放鞭炮、喊口号,迎接红军,全体红军将士进行会场,会场内外人山人海,场面热闹非常。会上,上级正式命令张焘任红十七军军长,方步舟任政委。两位领导分别上台致辞,成立大会上还进行了文艺表演,儿童团演唱革命歌曲:"正月来正月正,大畈有个拐脚昆,依啦落也,拐脚昆带兵保身。二月里来是花朝,美杰带兵围山头,依啦落也,红军到快快打消……"附近老百姓给红军送茶、送粮、送鞋,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红十七军的诞生,便开赴前线投入新战斗,大大鼓舞了湘鄂赣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它屡立战功,使根据地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这支队伍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由于军长张涛、政委方步舟等人产生骄傲轻敌的思想,片面强调敌人强大,我军补给等一系列问题,既不主动同击乘胜歼敌,也没有作出战略转移,最后导致在木石港和王文驿两次战斗中失利,使主力陷入敌人的包围,致使全军损失惨重,数千人的队伍只剩下600来人。 战役失利之后,上级追究领导人的责任,军长张涛被停职反省,此时,作为军长的他并不深刻反省失败的教训,害怕担责任,而且过分地强调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甚至随后在利用去医院治伤的时机,悄悄离开队伍不辞而别,后偷逃出走,并混迹河南一带,抗战期间加入国民党地方部队,当了一个营长。 张涛,又作张焘,原名张高寿,湖南祁阳人,早年在湘军唐生智部行伍。1926年参加北伐,攻克武昌后,作为军士,进入国民革命军第36军2师4团教导队轮训,初识政治教官黄克诚,并受其思想影响,后逐级提升,担任下级军官。随后,张涛跟随黄克诚来到鄂东南根据地,在湖北阳新,参加工农红军,被派任红五军五纵队八大队长(黄克诚为该大队政委)。后在围攻长沙之役中身负重伤,送回后方平江养伤。伤愈后留在地方坚持武装斗争,任游击大队长。红十六军成立之后,张涛担任十六军副军长,不久,改任重新编建的独立三师师长并兼鄂东南红军指挥分部总指挥及红军分校校长。 可以说在红军队伍中顺风顺水的张涛提拔是很快,没过多久便转正由副职成为军长,但他投敌之后仅仅是一名营长,但是没过多久,我军就杀了回来,敌军闻风丧胆,跑的跑,散的散。张涛不想再过颠沛流离、过街老鼠一般的生活,他索性决定留下来直面接下来的人生,好歹自己也当过红军的军长,于是建国之后,干脆逃回了老家当农民,在土改运动中表现积极,担任过村长职务,后来有重新加入组织的要求。经组织调查,因抗战期间没有在河南就近主动联系归队这一历史错误,未能如愿。后来一直在家务农到去世,结束了他富有传奇的一生。村里人叹息说,要是他能坚持留在红军队伍中,没有牺牲的话,说不定能成为开国上将。 项谷文村是方步舟的老家 再说红十七军政委方步舟,王文驿战斗中损失惨重,但他毕竟没有象军长张涛一样一撸到底,后来余部编入了红16师,方步舟由军政委改任师政委,师长徐彦刚牺牲后他又当上了红十六师师长,虽然是下降了一个档,但后他还是带兵打仗,并坚持三年游击战,直到几年之后,方步舟率部在通山黄沙铺镇梅田村,遭到敌人两个团兵力的包围,梅田村位于通山北部,是通山、咸安、阳新三个区县交界的地方。人口密集、此地处大幕山区,因长达数里的山丘尽是黄色沙土,山风拂来,黄尘飞起,漫山遍野,故古称"黄沙",是一片战略要地,此役,方步舟失败,连他的妻子阮芳华也被敌人抓捕。 方步舟老人家的族谱上记载着他的事 战役失利后,上级要追究方步舟指挥责任,要他作出深刻的检讨,此时的他又不服气了,不仅过分强调理由,还与上级领导发生争执,最后决定撤销他的师长职务,面对妻子被敌人抓走,加上职务丢了,队伍处境险恶,思想不通,经不起考验,动摇了革命信念,便借看地形之机,只身逃跑,叛变投敌,成为一名叛徒。 方步舟叛变,将当时红军的情况和下步行动计划出卖给了敌人,对湘赣鄂根据地红军部队造成了巨大损失,他靠着战友的鲜血染红了官帽,后来被任命为国民党军第八游击纵队少将司令,参加对红军的诱降活动,做出了危害红军的事情。当然,后来在解放战争期间,方步舟看到国民党已经摇摇欲坠,率部在浙江四明山起义,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投诚,成为了一名起义干部。 方步舟,原名项升平,字充如,后改名向光如,出生于湖北大冶金湖街办项谷文村大屋庄组一个地主家庭,在老家相继读完了小学和中学教育,后来考取武汉外国语专门学校,随后他考取黄埔军校,毕业后到国民党20军当排长,参加了北伐和东征。1927年,当时已经晋升为营长的方步舟在军长贺龙的率领下参加了南昌起义,后随起义部队南下辗转上了井冈山,之后,编入红四军第十师当了一名班长,因作战勇敢足智多谋而崭露头角,两年后升到红四军第10师26团担任团长,加上他是红军队伍中少有的文化人,因此,后来升师长、军长。 本来根正苗红的方步舟,因红军时期做过军级领导,而且也为红军的事业做过贡献,尤其他叛变的时候已经进行抗战时期,但他并没有受到重用,在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部起义,鉴于他经历复杂,既又背叛了组织;投靠了国民党,却又率部起义,鉴于他是鄂东南苏区创始人之一,在创建鄂东南苏区的革命斗争中是有重大贡献的,他军政、文武双全,当时在群众和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后又率部队起义回到人民的怀抱。经过组织研究作出结论:将功折罪,既往不咎。先后任安徽宣城农场副场长、南京青龙山林场副科长,定为十八级国家干部。 建国后方步舟当科长期间,带着妻子阮芳华回到了他阔别几十年的老家大冶项谷文村大屋庄组,虽然家园依旧,但家中财物一空,心中感到一片凄然。全村父老乡亲得知方步舟回家的消息,都涌向老屋庄,都以为他是衣锦还乡,希望方步舟能为家乡人做些贡献。其实在与乡亲们的谈话中,半世戎马的方步舟已经厌恶了军政生涯,也真想隐居田园,过起农耕生活,觉得这样轻松愉快得多。 不过,回到老家的方步舟,在乡亲们的面前,一直是沉默寡言,从来不提当年勇,和同族人的合影中也可以看出,他显得非常的沉淀和淡定,而且晚年他还专心著述,写了《红十六师历史》、《鄂东南革命斗争史》、《抗日战争史》、《读书笔记》、《方步舟诗词》、《愚公评红》、《方步舟自传》等书,这些都可以在他的族谱中查得到。1990年方步舟去世,终年90岁。 方步舟回项谷文村与妻子及乡亲们合影 结论:江阴红17军与 湘鄂赣红17军的军长和政委的人生结局差距如此之大,令无数后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