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多名国家领导人走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一位年过期颐的老人,带着墨镜,身穿中山装,微笑着挥手注视着楼下的人群。 他的名字叫宋平,当时站在观礼台上的他已是104岁高龄。宋平在革命时期曾任周总理政治秘书,是目前党内在世的资格最老的常委。 1.中共元老,总理秘书 1938年,年仅21岁的宋平大学毕业,因为成绩出色被安排到了延安党校工作,在研究室担任秘书。 当时周恩来在重庆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并主持南方局工作,他被调到《新华日报》任职,曾担任新华社重庆总分社负责人。 由于个人能力出众,宋平被调离《新华日报》,成了周恩来同志的政治秘书。 1941年至1946年间,宋平一直在周恩来身边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和蒋介石谈判,国共两党达成了《双十协定》。 1946年,国民党撕毁协议,对中原解放区实行全面包围。紧急关头,周恩来从中斡旋,促使美方和国民党派出调处小组前往宣化店视察,以图化解内战。 当时的宋平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随行,见证了周恩来同美国和国民党紧张的谈判。 宋平后来回忆起当时千钧一发的时刻,称周恩来一面同美国和国民党代表周旋,一面为我中原部队的转移作安排,一连两夜没合眼。 他说:"周恩来同志通过谈判,将军事斗争与谈判桌上的政治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对这次中原突围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多年后谈及周总理,宋平称赞他具备"睿智和高超的领导艺术"。 有人评价宋平称:他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多年,他的工作作风、一言一行就像周总理那样,对人民群众特别关心,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 与宋平工作过的同志一致评价其是个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人。每次听基层干部汇报时都会认真聆听,从不摆官架子,更不会对着下属颐指气使,强加于人。 新世纪初,宋老曾到四川考察。他走在群众居住的社区里,蔼地和小朋友问好,又亲切的和社区的老人拉家常:"老人家今年高寿?""社区里生活方便吗?安不安全?" 在他的身上,群众看不到一点国家领导人的架子。 2.农村出身,胸怀家国 宋平出生于山东省莒县的农村,是典型的农民子弟。他的早年生活经历,让他对农村人民的生活有深刻的体会。 宋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刚刚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当时的甘肃自然条件恶劣,百姓生活贫困。 1973年,甘肃大旱,宋平视察多地,满目所及,千里赤旱,饥民遍地。当年5月,他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在西北组的会场,宋平向周总理汇报了甘肃中东部的旱情。 中央通过宋平了解到了甘肃的真实境况,后国务院派出工作组赶赴甘肃救灾,并及时拨发了救济款和赈灾粮,帮助甘肃人民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刻。 后来甘肃人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当年要不是他宋家爸(当地对宋平的尊称),咱农民可要遭大难了。" 农村责任承包制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后,为了了解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实行的实际情况,宋老经常轻车从简到农村调查访问。 他下基层时,总是喜欢边走边停,随时向路边的农民群众发问。当他在会上陈述群众现状的时候,参会的干部总是感到惊奇,说:"宋平同志就像生活在农民中间,他什么都知道!" 有一次,宋老悄悄来到宕昌县哈达铺公社下罗三队调查。宋平就坐在公社农场边的木头上和社员们交谈。 他问当地的社员:"你们把地划开以后怎么样?" 社员回答:"划了责任田,干劲大,今年的庄稼比哪一年长得都好。" 宋平又问:"吃饭问题解决了没有?" 社员们回答:"解决了。公购粮和队上的提成都能完成。" 宋平十分欣慰。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七十年代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宋平仍然心系国家的农业发展。 2005年9月,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农业大学。当看到学校校史馆保留着1934年东北学生名单时,宋老十分激动。 他对周围的人说:"还留着呢?!" 他轻声地读着当年老校友的名字,当看到大学农学院院长周建侯的照片,他高兴地指着照片说:"这是我的化学系主任。" 在听取学校领导的报告时,北平宋平一直关切而仔细地询问学校科研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成果的实用转化,例如"农大108"一亩地大约有多少株?高油玉米是怎么回事?高产仔母猪每胎可以产仔多少?成活率有多少? 他的身上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以至于他的心中从未放下对农村人民深切关怀。 3.两袖清风,治家严谨 宋老为人简朴,在基层工作期间养成了穿中山装和布鞋的习惯、出门也不喜欢带警卫随从。 1978年,宋平在甘肃省张掖市考察时期,中午吃馒头,喝开水。晚上回到县委招待所,发现了一盘罕见的苹果梨,他立即要求撤掉。 时任县委书记连忙解释说:"这种苹果梨是60年代初从东北延边引进的,果质不错,适合在民乐种植,但投入也不小,现在才发展了几十亩,今天拿来一点,请您尝尝,看省里能不能支持一下?" 宋老这才肯品尝。 社科院中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原主任陈东林是宋平儿子宋宜昌的同学,曾多次采访宋平。 2015年,陈东林在三亚采访宋平时,同行的攀枝花文物局局长张鸿春赠送宋老一块攀枝花特产的苴却砚。 但宋平却表示中央有八项规定,坚决把礼物退了回去。 在几次采访后,陈东林发现宋平每次穿的是都同一件白衬衫,他问宋平的秘书:"宋老怎么总穿同一件衣服啊?" 秘书回答道:宋老只有这件比较齐整的衬衫。 甚至在天安门观看大阅兵时,宋老穿的也是同一件白衬衫。 在甘肃遭受干旱期间,宋平陪同农林部副部长罗玉川到甘肃通渭考察灾情时,看到当地社员们多是野菜充饥,难以下咽。 在一户社员家里,宋平亲口尝了用谷衣和野菜烙的饼子宋老难过地流泪。 中午到了公社,公社安排的是洋芋面条,宋平感慨地说:"如果社员也能吃上这样的饭,我们就安心了。" 据宋平的秘书和警卫讲,当年宋老每次下乡察看灾情,吃饭从来都是十分简单。 宋平有一回下基层视察,地方上自作主张杀一只鸡,宋平自掏腰包付了50元的伙食费,不肯花费国家财政的一分钱。 有一回下乡时,公社领导派人从县里买来肉和鸡蛋招待宋老一行人,宋老直接严词拒绝了招待,他说:"通渭大旱,社员很苦,你们的饭我吃不下去!" 宋平的清廉作风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上,也体现在他对家人的教育和管理上。 宋老在任常委期间曾和儿子一起去北戴河,但是他不让儿子和自己一起坐专列,他说:"这车是组织安排给我的,属于公家车,不能公车私用"。 他让儿子自己买票坐车去,就连自己的儿媳妇找工作,宋老都不允许身边的人予以特殊照顾。 陈东林曾经和宋宜昌谈起学校生活,他对宋宜昌说:"那时候觉得你像个穷人家的孩子,身上没钱,衣服也挺旧。" 宋宜昌回答说:"那是我父亲管着我们啊,太严了。每个月饭钱就只给够吃的,有时还忘给,就得跟同学借饭票。" 陈东林问:"你父亲的钱干嘛去了?" 宋宜昌笑着开玩笑说:"可能他都交党费了吧。"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宋宜昌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他是国内著名的以军事文学家,著有《沙漠之狐隆美尔》、《北方的孤独女王》等二战系列书籍。 宋宜昌深受父亲影响,平时生活低调朴素,潜心学术,从来没有高干子弟的做派。 在他做客的《大家谈》军事评论节目上,细心的观众发现他经常穿着同一件衣服。 4.热心公益,心系教育 宋平早年读书时期过得十分清贫,所以一直以来都格外关心国家的教育事业,长久以来致力于资助、帮助贫困儿童就学。 宋平曾说过:"农村贫家的孩子上大学,是彻底改变命运的出路,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 晚年宋老与夫人一直在默默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将工资捐献给山区的希望工程。 1994年,陕西山阳县汪家村三户农民家庭收到了三张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落款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宋平、陈舜瑶。 不识字的家长拿着卡片去学校找老师。 中心小学的校长激动地告诉他们:"这个捐款人宋平就是中央常委宋平,陈舜瑶是他的夫人!" 当年开学季,三家的小孩周小丽、周宝库、张小琴背着书包走进了山阳县王家坪学校。 在和三名贫困小孩结对后,宋老和夫人常常给孩子们写信,寄礼物。 他在信里说:"你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使我们深感欣慰。" 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前夕,宋老夫妇随信给孩子们送去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南京大屠杀图证》,勉励少年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后来,宋老又向山阳县希望工程办公室邮寄了1600元现金,并赠送给学校几册少儿读物和两只小挂钟。 在给希望工程的信里,宋老特地嘱咐不要告诉收到捐助的孩子是谁捐款的,他不想给孩子们造成思想上的压力。 他对贫困儿童细致入微的关爱,令当时所有人都深受感动。 2004年宋老去了一次四川,负责接待的省委书记张学忠曾是他的助理,宋老难得来一次,张学忠就想劝他去趟九寨沟。 可是当专机准备起飞时,宋老却反问身边的人:飞到九寨沟要用多少油啊?要花多少钱啊?这些钱能建几个希望小学啊?最终还是没有成行。 晚年的宋平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慈善教育事业。 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徐中远牵头成立了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 宋老为基金会的助学项目起名为"圆梦班",并为"圆梦班"题写了班名。 在他的建议下,第一个"圆梦班"在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试行。 "我成为行动迟缓的老人,而我们的党和共和国却永远年轻,每天都有新事物、新创造,真正是日新月异。" 宋平曾这样评价自己和国家。 当年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时代走来的老人今年已经105岁了,与他一同经历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的老战友大多已经不在。 从农村走出的穷学生到正国级国家领导,他见证了中国从落后到富强的风雨岁月,也为人民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老一辈共产党员令人敬佩感叹的无私信仰。 参考资料: [1]宋春丹.这位党内资格最老常委迎百岁诞辰曾是周恩来秘书.中国新闻周刊.2017.04.24 [2]吴志菲.宋平的农村情节与平民秉.党史纵横,2016(03) [3]栾慧,赵良美.解码老同志宋平.领导文萃,2015(05) [4]方略彔.宋平轶事.领导科学.1989.(12) [5]周知.来自中南海的爱——宋平夫妇与三个小学生的故事.党风与廉政.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