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6月的一天,贺子珍焦急地在家中等候着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听到有人敲门,立马冲过去开门。 她眼前看到一个瘦弱的男青年,当场愣了数秒后迅速将他一把抱住。 贺子珍泪流满面地说道:"是毛毛吗?是我的毛毛吗? 贺子珍 等待激动的情绪稍稍缓和后,她转而拉着妇女的手,反复表达谢意,说:"感谢你,太感谢你了,多亏你们的抚养。" 这时,妇女包中的小棉衣拿了出来。贺子珍看到后,再次激动,又满眼泪光道:"这就是当年我为孩子缝制的小棉衣,布料还是我当年的灰色军装。" 相对于贺子珍的反应而言,毛主席较为从容地进行了周密的考虑,不能伤害到烈士遗孀的愿望,果断决定放弃和失散的儿子相认。 我们不禁疑惑地思考,为什么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孩子会失散多年呢? 面对失散的儿子时,他们的反应为何截然不同呢? 一件棉衣究竟寄托了贺子珍多少深沉的爱? 晚年贺子珍不辞辛劳千里寻孩,母子终见面 革命胜利后,孤独的贺子珍总是会想起那些在战火之中失去的孩子。 在这些孩子中,唯一还有希望活着的便是丢失在中共苏区寄养在老乡家中的毛岸红,毛毛。 要知道毛岸红是唯一一个在毛主席和贺子珍身边长大的孩子,贺子珍有了毛毛感受到了什么是做母亲的快乐,也让她感受到离别时的肝肠寸断,实在是放下不了他。 作为贺子珍亲妹妹的贺怡当然理解姐姐的心思。 贺子珍和贺怡 1949年8月,贺怡找到了当年寄养在干爹家的儿子,使得她忍不住想起来毛毛,觉得都怪自己把孩子弄丢了,是自己没有做到当年的承诺。 贺怡在找到自己儿子后,便安排好工作向组织请好假,踏上了去赣南寻找毛毛的旅途。 而此时毛主席的反应是不太赞同的,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别找了,就让他留在人民中间当人民的儿子吧。" 但是贺怡十分坚定,一定要找到毛毛给姐姐一个交代。 组织上面考虑到赣南一带交通极其不方便,就给贺怡安排了一辆中型的吉普车。 但是任由踏破铁鞋她还是找不到毛毛的下落。 11月21日,贺怡坐车回去途中发生了车祸,就这样突然去世了。 贺子珍听到这一消息,见惯了生离死别的她,面对这个消息实在是崩溃至极,久久痛哭流涕不止。 邵式平 一直到四年后,贺子珍才又拿起笔给江西省长邵式平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希望他们能够帮忙再找一找毛毛。 同时,中央也发来了加急简报,内容也有提到希望江西寻找红军孩子,特别注意其中毛主席的儿子毛毛。 江西邵省长在看完加急简报后,通知瑞金籍的老红军战士、省民政厅厅长朱开铨商量这件事,朱开铨把调查寻找的任务交由优抚处干部王家珍来执行。 王家珍来到瑞金,在执行任务期间是一个村子又一个村子的找,一家一户地搜寻着,都找了七八十个村子,一个半月过去还是未能找到毛毛的任何下落。 在王家珍毫无头绪时,她又前往县里面的档案馆查找资料。 在1934年的《瑞金县志》中记载着:"毛泽东生有一子寄留在瑞邑。"终于被她找到了,只要继续找一定能找到的。 朱道来 一次傍晚,王家珍偶然遇到两个收工回来的农民,与他们热心地交谈起来。 其中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农民说道,以前听人说过一个叫朱盛苔的农民曾经收养过一个红军的孩子。 王家珍激动起来,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去到朱盛苔的家,朱盛苔和黄月珍一听到提问便爽快地回答:"我们确实收养过一个红军的孩子,叫朱道来。" 紧接着王家珍提出要见一见孩子看是不是毛毛,结果养父母却为难了,不是不想孩子找亲生父母,而是朱道来已经被人领到了南京。 养母黄月英还告诉王家珍,当时来接人的时候,竟然没有带走孩子被托养时的小棉衣,还说什么没有用,什么东西都不要。 养母是真的心疼这个孩子,朱道来虽然走了,但是棉衣她还一直留着,便取出来让王家珍看看。 王家珍感到十分疑惑,这么重要的物证都不带走,真的奇怪。 她向他们要来孩子的照片看看,一看真的好像年轻时候的毛主席,迅速带着物证回到了省厅,向朱厅长进行汇报。 消息传到中央后,中组部同意王家珍和黄月英去南京把朱道来带到上海,让他和贺子珍先见上一面。 1953年6月中旬的一天,贺子珍一大早就赶紧给哥哥贺敏学打电话,多次询问他是否接到了朱道来。 终于朱道来到了门口。 贺子珍愣住,仔细辨认后瞬间泪流满面。她冲过去紧紧抱住孩子,声音不大像是自言自语般道:"是毛毛,这就是我的毛毛!毛毛,你受苦了,妈妈对不住你……" 等贺子珍回过神来,紧紧握住黄月英的手,嘴里一直说着感谢的话,随后她又向找到朱道来的王家珍表达感谢。 王家珍从黄月英的包中拿出了小棉袄,贺子珍接过来看了一会儿,确定就是当年自己亲手缝制的小棉衣。 当天,贺敏学带着孩子查验了血型完全吻合。贺子珍充满了喜悦,就这样,母子俩完成了相认。毛主席因烈士遗孀,不愿意相认 贺子珍和朱道来相认的情况报告给北京后。 半个月后,贺子珍接到中组织的通知,自己不必同行,让黄月英和王家珍带孩子到北京。 朱道来到了北京后,过来了不少中央领导人。 周总理带着朱道来的照片让毛主席看一下。 毛主席接过来仔细辨认了下,没有立刻确定,而是委婉地说:"这孩子很像年轻时候的毛泽覃。" 烈士遗孀这个时候从南京赶来了,在中组部大哭大闹,说朱道来是他们家的孩子,别人不可以抢走,甚至说要自寻短见。 让本该快快乐乐相认的事变得复杂起来,还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 毛主席在面对是亲生儿子到来时,表现得异常理性又冷静。 他曾说过,"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自己的下一代。"他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对儿子的愧疚。 作为父亲的毛主席,他和贺子珍一样期待找到失散的儿子,但是此时此刻,他必须做个残忍的决定,不能让两个母亲同时受到伤害,朱道来交给谁需要慎之又重。 因为贺子珍和烈士遗孀都是革命的有功之臣,都为了革命的胜利忍受过母子离别的痛苦。 毛泽东非常果断地对周恩来说:"不要说这件事了。管他是哪个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把他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吧。" 中组部最终决定孩子不去南京也不去上海,直接留在北京就读,由中组部的副部长帅孟奇负责照顾朱道来的生活。 帅孟奇和邓颖超几位大姐家中都收养了一批烈士遗孤、革命后代,由帅孟奇照顾的话,贺子珍能放心,烈士遗孀也没理由再闹了。 贺子珍已经认定朱道来是她的小毛毛了,没想到又迎来了分别。她终究还是回到了孤寂之中,忍不住想起曾经和毛毛生活的美好画面。一件棉衣托养毛毛,子杳无音讯 一件棉衣寄托了贺子珍对儿子毛毛深沉的爱。 这件小棉衣是她向邻居要了些棉花,用剪刀把自己的灰布军衣裁开,在灯光下亲手一针一针地缝制成一件小棉袄。 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啊! 毛毛出生于1932年11月,是贺子珍在福建长汀的福音医院里生下的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 毛主席亲自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毛岸红,他非常喜欢这个孩子。 毛主席每次到医院的时候,总是忍不住逗逗孩子,对毛毛又亲又摸的,笑容常常布满在脸上。有的时候,小毛毛还在睡觉。 他把孩子轻轻抱起来坐在贺子珍的床前,静静地望着这对母子。 那个时候,毛主席的心情并不是很好,因为他受到了王明路线的孤立和打击,担心红军会遭受到不好的影响,忧心忡忡难以排解。 毛主席的一生乐观从容,敌人的轰炸机在他头顶轰隆隆的时候,他依旧面不改色,可以和周围人谈笑风生。 但这个人生低谷期的重压,让他总是沉默无语,脸上几乎也看不到笑容。 作为妻子,贺子珍很担心丈夫一直这样下去,但是想不出来如何开解他,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 直到,毛毛的到来,让毛主席又充满了那阳光般的力量,斗志再次燃烧起来。 影视剧形象 毛毛这个小名的由来,要从贺子珍生了他后得了疟疾,防止传染疾病到孩子身上,医生建议他们先给孩子请一个奶妈。 毛毛的奶妈是江西人,喜欢叫这个小婴儿毛毛。 毛岸红他长得瘦瘦小小的,大家就跟着奶妈一起喊他小毛毛。 一次,毛泽东将小毛毛扛在自己的肩膀上,乐呵呵对着大家说:"毛毛比我有出息啊,我才一个毛,他比我还多一个毛字。" 毛毛非常的聪明伶俐,看到自己的爸爸眉头紧皱的时候,就会陪在他的身边,逗毛主席开心。此外,毛毛还会学着毛主席写字。 毛主席每次出门没回来,毛毛就会自己搬着小板凳倚在门口等着。 影视剧形象 在1934年2月份,全苏二大会议上,毛泽东被撤掉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完全被架空了,没有任何的实际权利了。 到了春节的时候,毛主席看起来心事重重,但是看到活泼可爱的儿子小毛毛的时候,他脸上立马绽放出了笑颜。 毛主席和儿子打闹了起来,他们绕着大樟树嬉戏追逐,让小孩用腿夹住竹竿做出骑马的举动,和小孩子玩耍,总会被快乐所感染,心情慢慢地放松下来,也清醒了很多。 这种场景在毛主席的生命中难得一见,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而奋斗,也是在苏区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接下来有一场变动发生。 这天,毛主席开会回来,进门抱住了小毛毛亲了亲,摸了摸他的脑袋。 毛主席脸上的严峻还没有褪去,贺子珍就注意到了,过了很久他才开口跟妻子说:"中央决定红军这次转移只有少数的女同志可以跟着一起,孩子一个都不允许带。" 听到这话,还没从长女夭折中走出来的贺子珍简直心如刀割,不想与亲爱的儿子分开,才有了为小毛毛最后缝制一件衣服的想法。 向来懂事的毛毛也忍不住大声哭起来,他知道爸爸妈妈要走了。 毛主席自然也是舍不得自己的儿子,亲手带大的孩子哪里能说丢下就丢下的。 他脑海中浮现出教毛毛说话,教他走路,陪着他长大的画面,真是舍不得却又无可奈何。 毛主席与贺子珍商量着将孩子送到毛泽覃和贺怡夫妻抚养,不用再麻烦老乡了。他们考虑到毛泽覃、贺怡分别是彼此的亲弟弟和亲妹妹, 和小毛毛平常也熟,把孩子交到他们那自己也会放心。 毛泽覃 谁也没有想到,瑞金和苏区都落到了敌人的手中,毛泽覃害怕小毛毛会遭遇到不测,就秘密转移到一个老乡家中。 不幸的是毛泽覃在战争中为了掩护战友牺牲了,小毛毛被送到了哪就无人知晓了。 幸运的是,贺子珍后来找到毛毛朱道来时,已经是一位19岁的青年。 但当年仅靠血型相符就断定是亲生子的话,有些缺乏科学性。 又或许朱道来不一定是贺子珍心心念念的毛毛,但她知道孩子还活着的消息就是最好的了,能减轻些心中的遗憾与悔恨。 贺子珍 无论如何,"双枪英雄"贺子珍都是革命的功臣,永远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我们现在能有这样的生活,是革命先烈们一次次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出来的,更加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