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载风风雨雨,民族历史从未忘记。今天是七七事变85周年纪念日,当记忆随着时光渐渐淡去,仍有精神历久弥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引领着我们,在和平富足的年代,不忘先驱,铭记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 回看1995年拍摄的电影《七七事变》,影片讲述了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佟麟阁、赵登禹等爱国将士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为了更生动地还原历史,影片中刻画了很多细节,非常细腻地展现了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细节一:贫穷不代表没有底气 图片来自网络 剧情中,我军29师正在大街上巡逻,正巧碰上驻华北地区的日本军,两边踏着正步互不相让。这时镜头给到了战士们穿的鞋子。日本军穿的是战斗用的皮鞋,而我军穿的却是布鞋。一下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即使装备不如人,我军也未曾在自己的领土上,后退一步。 细节二:饥寒交迫仍满腔热血 图片来自网络 这段剧情是军方到学校去动员青年学生参军。长官兴致高昂的对青年学生们说:现在你们手里拿的是笔杆子,将来你们要拿起枪杆子,如此一来我们就有了二杆子。学生们笑着回应:两杆子!在这里仔细看的话,每人手里还拿了一根大葱,大葱就着烙饼吃是北方的典型吃法。当时学生们正在吃饭,但粮食的短缺和鞋子的破旧一样,都侧面反映了彼时中国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细节三:用血肉之躯对抗热兵器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工业的落后,我军的武器远不如日本军,单兵对敌作战还是依靠冷兵器大刀。于是在士兵操练体术的时候,时任29师师长的赵登禹点名司令长说,你为什么不卖力气?司令长不服气: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刷大刀片?于是赵登禹让他拿着枪出来单挑,并允许他开枪。在搏斗的过程中,司令长不及赵登禹,枪支被大刀砍成两半。 尽管热兵器有着压倒性的破坏力,但是我军依旧用血肉之躯赢得胜利。 细节四:没人能在我们的文化上战胜我们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助长嚣张气焰,贬低我们,驻华北地区日本代表在堂会上写下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并放话称是否有人能对出下联。我方爱国人士看见了嗤笑一声,随即挥笔写下: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这样的从容应对和重拳出击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样的,在文化上面的胜利,实际上就体现了我们反抗精神的不灭! 细节五:不要忘记每一个牺牲的士兵 图片来自网络 在赵登禹上战场前夕,其母亲拿出了他在喜峰口战役中获得的奖章,赵登禹见状,忙说,我又不是参加庆典,是去打仗,戴这个做什么。结果母亲说,这枚奖章是你之前喜峰口一战获得的,那一战牺牲了那么多的士兵的生命,你不能忘记。于是赵登禹默默戴上奖章出征。 细节六:人在旗在,人灭旗灭 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7月,副军长 佟麟阁、师长 赵登禹接到宋哲元命令在南苑同日军交战。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击下,我军顽强作战,以命换寸土不退。一直以来,军旗都是一种判断战争胜利与否的象征。 军旗在,说明战斗还在继续,我军永不放弃。军旗灭,说明阵地上已无人生还。 运用这种寓情于物的手法,会放大无形的心理活动,更好地展现战士气节。 细节七:向日葵的花语是希望、信念、光辉 图片来自网络 战役的最后,佟麟阁副军长死在一片向日葵花海中。不知道是电影特意安排,还是历史中确有其事。向日葵是众所周知的代表希望的花种,电影通过以景衬情,用艺术的氛围将英雄的牺牲衬托得更为光荣伟大。于是这种"我身已死,希望仍在"的气概,满溢屏幕,令观众动容。 细节八:我们一直对牺牲的人数没什么概念 图片来自网络 影片中,佟麟阁曾同赵登禹说,如果我死了,请帮我准备一口棺材。赵登禹回他,如果我死了,我不需要棺材,马革裹尸,血战沙场,是一个军人的本色。佟麟阁笑笑不语。战役结束,两位将军和无数的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时候一口乌黑的棺材或许比一具尸体更让人觉得窒息。它将死者和活着的人隔断,把生死间隔具像化。我们似乎才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臧克家 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图片来自网络 影片最后,是残阳,受伤失明的战士,和一尊石狮子。一切都已经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 2022年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家繁荣富强,中国在世界有了话语权。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但我们仍要将历史铭记,将英雄事迹镌刻于心。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