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推翻萨达姆和卡扎菲米洛舍维奇政权,为何不动朝鲜
当我们从瑰丽的理想中回到丑陋的现实,不可避免地会发现每一个帝国世界霸权的可持续性都将依赖军事武力的强度,可令人吊诡的是帝国也愈发的忌惮军事武力的垄断性被他国所打破。
也许这就是彼以此兴,也以此亡。
自从苏联在1991年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世界霸主。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再无任何国家能够挑战其领导地位。
从纷争不断的巴尔干半岛的南联盟,到贫瘠干旱的中东伊拉克,再到黄沙漫漫的北非之地利比亚,美国军事的铁蹄征战到世界各处。
可谓是无往而不利,所到之处,不是望风来降,就是溃不成军。
但是这战无不胜的铁蹄来到亚洲却人仰马翻,尤其是迟迟不敢对资源贫乏,人丁不旺的朝鲜动手。
不久之前,朝鲜政府宣布代号为"火星"17的洲际弹道导弹试射成功。
据透露,"火星"17虽是液体型号导弹,可最远射程可达13000公里,能够覆盖美国全境。
消息流出后,美国政府长久没有作出回应,罕见的是连制裁的措施这下都不提了,实在是令人费解。
这四个国家情况各异,因此美国采取的手段和态度也大相径庭。
以战争巩固霸权
南联盟和其他三国不同,主要在于三点。
历史文化、战略位置、意识形态,在美国眼中都应居于首要位置,所以率先对南联盟动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欧洲是美国最为看重的区域。
美国的历史根源是基督清教所建立的基础价值观,以轰炸南联盟继而宣示美国新教的力量重回欧洲大陆。
18世纪,一批又一批的清教徒背井离乡远赴美洲寻找应许之地。
而清教徒是来源于欧洲的宗教改革,因此对美国的高层领导者而言,夺回对欧洲的全部及全面的彻底控制正是彰显美国的自由伟大之精神。
有点类似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意味,从而证明二百年间,美国选择的道路是具有神圣正义性的。
在战略位置上,巴尔干半岛极其重要,被外界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此言非虚,历史上每一次发生在此处的战争都会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萨拉热窝"事件更是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南联盟所在的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端,总面积大约55万平方公里,扼守着里海通往地中海的海运道路,更是处于西欧、东欧和西亚的中心位置。
对于巴尔干而言,这地方不发生战争才是稀奇事。
至于一个国家最为看重的意识形态,南联盟更是触动了美国的逆鳞。
以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南联盟和苏联同属一个阵营。
苏联倒台后,美国为了彻底清除后继者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将巴尔干纳入北约版图,不惜打着"保护人权"的旗号,先有意利用媒体在国际舆论上造势,使科索沃问题国际化,悍然轰炸南联盟。
此时的俄罗斯自顾不暇,内政混乱,经济下行。
在南联盟的问题上,国内的意见也不统一,只能袖手旁观。
不幸落在了当时的米洛舍维奇的头上,当然不可忽视的是他也没有处理好本国的民族问题。
一味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使得国内的民族分裂势力大增,错误地估计了北约动武的可能性。
可最为可恶的是还是北约的所作所为,粗暴干涉别国内政。
对南联盟进行78天的狂轰乱炸,造成2000多平民死亡,6000多人受伤的惨剧,使得近100万人流离失所。
之后美国及其北约盟友为了斩草除根,联合塞尔维亚的新政府中的亲美势力,将米洛舍维奇引渡到海牙国际法庭受审。
不经审判,米洛舍维奇便被以心脏病为由离奇死在海牙监狱中。
他也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引渡的前国家元首,这一生可悲可叹。
一来米洛舍维奇政权在北约面前无疑是螳臂挡车,二来又没有强有力的外援,被推翻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况且美国动武的决心是如此之大,对美国而言,会尽其所能,不允许欧洲存在一个和美国价值观完全对立的区域性大国。
同时这也打击了欧元的国际地位,让人们知晓欧洲绝不是可以时时保持欣欣向荣的地方,巩固了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的绝对位置。
刀下亡魂,霸权台阶
如果说米洛舍维奇的自身遭遇有些无妄之灾,那萨达姆和卡扎菲真有点自取灭亡。
尤其是卡扎菲不知天高地厚,将五常全部得罪光了。
先简单说说萨达姆政权垮台的前因后果。
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可是美国的盟国,两国关系不说是如胶似漆,也可讲为相敬如宾。
当然那时主要是为了对付中东的伊朗和未解体前的苏联。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向伊拉克提供情报支持,包括将伊朗的内阁成员的信息资料和伊朗军队的部署情况;
出售美制武器,包括运输直升机、甚至是细菌、真菌等化学制剂。
那为何后来两国化玉帛为干戈呢?
原因很简单,萨达姆想当阿拉伯世界的霸主,整合阿拉伯力量,这违背了美国作为世界岛的利益。
美国不愿中东出现一个绝对优势的国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就成为了萨达姆的催命符。
这才有了美国国务卿在联合国的"洗衣粉"的世界名画。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对伊拉克进行为期42天的轰炸,萨达姆政权随之坍塌。
萨达姆本人也在2003年的12月13日被捕,审判萨达姆的时间长达一年多。
在2006年的11月5日,伊拉克的高等法庭判处萨达姆绞刑。
利比亚的卡扎菲则是和萨达姆如出一辙,甚至比萨达姆还狂妄无知。
卡扎菲先是资助英国的恐怖分子"爱尔兰共和军"炸药,在英国搞出来哈罗德百货商店爆炸事件;
公然支持俄罗斯的分裂势力"车臣武装",得罪北极熊;
不用欧元货币体系结算石油贸易,动了法国在非洲的蛋糕;
和台湾分裂势力眉来眼去,和东方大国闹得非常不愉快;
在联合国大骂美国的霸权行径。
这一系列的谜之操作,最终使得卡扎菲在2011年的10月被北约支持的反对派在一个废弃的管道中抓获,死亡情形十分凄惨,这里不去细说。
这2个人肯定是不明白"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的道理。
当然客观事实是美国及其盟友的力量的确比伊拉克和利比亚大得多,自己又高估了本国的力量,对外有没有可以依靠的铁杆强援,一路在作死的路上狂飙,最后只能去见真主安拉了。
而美国在击败这两个国家后,成功在中东地区获得了巨额的石油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对周边国家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是霸权建立在武力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实际证明。
朝鲜问题独一无二
别看美国在其他地方耀武扬威,想打谁就打谁。
可是来到东亚这个怪物房,它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个好牙口。
美国不是没有对朝鲜动过歪心思。
早在七十年前,有"五星天皇"戏称的麦克阿瑟带领的所谓联合国军就帮助过南边李氏政权在朝鲜半岛大动干戈,还狂妄向外界宣称要在圣诞节来临之前结束战争。
只是因为有了东方大国的帮助才不得已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
时至今日,现在局面和各方力量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也是美国不敢武力侵犯朝鲜的最重要的原因。
先是苏联解体,但是在停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朝鲜受过苏联的工业援助,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这才能造出"火星"型号的液体弹道导弹。
何况朝鲜有着"军事为先"的思想传统,其总兵力达到100万人,单兵作战素养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二流水平。
美国要想武力颠覆朝鲜政权,要付出的代价太高,和收益肯定是不成正比。
这是美国不会妄动朝鲜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则是朝鲜国内没有南联盟的民族问题,朝鲜是以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为主的国家,其国内总共2500万人口,皆是朝鲜民族。
南联盟解体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米洛舍维奇的大塞尔维亚主义,不顾国内少数民族的现实诉求,造成了国家内部的不团结。
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朝鲜在民族事务上先天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三点则是国际环境的大变样。
如今不是上个世纪风起云涌的年代,全世界的人民对于一个国家悍然向另一个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大多都是以谴责为主,践踏国家主权在道义上天然就是输家。
何况现在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已经发生改变,不以意识形态为出发点,而是以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研发核武器威胁地区安全为落脚点。
联合南边的韩国一起对朝鲜实施经济制裁大棒,封锁朝鲜的石油及能源线路迫使朝鲜屈服。
第四点朝鲜放弃穷兵黩武的道路。
美国之所以攻打萨达姆和卡扎菲,是有理由的。
虽然有些理由实质上有些牵强,站不住脚,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出兵讲究一个师出有名。
朝鲜也只是以研发核武器而要挟美国来换取解除封锁的筹码,并没有对南边的韩国再来一次统一战争。
美国找不到动手的理由,自然也就不会动武,只能采取贸易限制,对政府官员进行制裁的方式。
其实美国也只有这一个办法可以实行,仿佛是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
结语:
美国不像以前对朝鲜动武,拿朝鲜没辙,是有它的独特性,考虑到地缘因素和国际局势的变化。
而北约轰炸南联盟则是赤裸裸的侵略,是对一个国家主权的漠视,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与声讨。
伊拉克和利比亚则是应了中国古话"力小而不畏强,无礼而辱大邻。"
所以小国更应该谨慎对待周边国家,免得落个国破家亡的惨剧。
参考资料:
《北约为何要对南联盟动武》 许开轶
《从盟友到仇敌:美国和萨达姆的伊拉克》 韩志斌